浅谈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2016-03-27 21:40范丽萍福建省宁化县农业局3654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宁化县贫困户农户

范丽萍 (福建省宁化县农业局 365400)

浅谈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

范丽萍 (福建省宁化县农业局 365400)

宁化县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一年来,实施了“领导挂钩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建立了淮土镇禾坑村精准扶贫工作试点,解决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谁、谁去扶、怎样扶、长期扶”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3483”扶贫工作经验,其中“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3”为三种管理方法。现对“3483”扶贫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介绍,以期给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革命老区;精准扶贫;“3483”扶贫工作经验

福建省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还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宁化县总人口有36.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32.4万人,贫困村有70个,贫困人口有22 756人,贫困发生率达7.02%。为配合全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当地政府开展了精准扶贫计划,计划在2015年减贫1 778户、5 513人,实现减贫率24.2%。近一年来,宁化县通过实施“领导挂钩帮扶、部门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动员了全县2 153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与3 661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建立了淮土镇禾坑村精准扶贫工作试点,解决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谁、谁去扶、怎样扶、长期扶”等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广泛开展“送资金、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活动,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3483”精确识别、精准分类、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工作经验,其中“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3”为三种管理方法。为给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借鉴,现将“3483”扶贫工作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贫困户的精确识别采用“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三步工作法。首先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 310元为标准,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摸清贫困农户的数量,由农户自愿申请并填写《贫困户申请表》,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议进行比选并公示,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村组公示意见,经乡镇审核后再次公示,最终确定贫困农户名单。通过层层把关,确保精确识别扶贫对象。

2 精准分类,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分类,把贫困户分成“扶贫户、低保户、五保户”,并将贫困户按“四因四缺”分类法细化分类(即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通过细化分类,找出贫困户具体的致贫原因,由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在全县3 661户贫困户中,因病的有1 206户、因残的有661户、因学的有170户、因灾的有114户,缺技术的有598户、缺资金的有614户、缺劳力的有1 506户、缺动力的有51户。对于低保户、五保户,由民政局等部门落实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予以保障性扶持。

3 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识别并分类好贫困户后,在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结合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本人意愿,宁化县提出了八种帮扶模式。

3.1 “干部入户”结对帮扶型

建立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与贫困农户“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的结对帮扶,使每户贫困农户都有具体的帮扶责任人、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如目前宁化县有2 153人与3 661户扶贫户“结亲”帮扶,有103个县直属单位与70个贫困村“联姻”。

3.2 “农户入社”创业培育型

按照“一村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每村至少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能人引领、示范带头、技术指导等作用,提升贫困农户的就业创业能力,走产销一体化脱贫之路。如在淮土镇成立了宁化县客家薏米专业合作社,2015年全镇共种植薏米433.47 hm2,覆盖贫困户35户;又如宁化县一笔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66.67 hm2中药材种植基地,覆盖贫困户11户,增加农民收入约750万元。

3.3 “土地入股”入股分红型

按照“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的原则,鼓励贫困农户将已确权的耕地、山地、林地等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土地的收益率。如福建宁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石壁镇江家村建设8 hm2智能温控大棚,其中给患压迫性神经坏死多年、无劳动能力、儿女读高中全靠贷款的黄先永家带来了希望,该贫困户通过入股耕地面积2133.33 m2,公司不仅每年每667 m2付400 kg稻谷,每年还给股份分红约1 600元。

3.4 “资产入市”资产盘活型

通过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盘活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如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产”苏醒,极大地增加农村经济的活力。如将石壁镇杨边村的耕地、林地、水利设施等产权流转交易后,破解了“无钱做事”的尴尬局面。

3.5 “基地联动”基地托养型

扶持和鼓励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委托农户在基地内进行专业种植(养殖),促进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联动发展。如鑫鑫獭兔有限公司的獭兔养殖基地,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通过免场地租金、种兔和饲料按成本价赊欠、回收价格上浮10%等优惠措施,联动了26户贫困农户从事獭兔养殖。

3.6 “龙头带动”订单带动型

依托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与贫困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由贫困农户按订单从事生产,激发了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家家果蔬发展有限公司与济村乡农户签订种植小黄瓜80余hm2的合同,其中包含了24户贫困农户,该项目每年产值可达600余万元。

3.7 “资金驱动”资金互助型

县级、县直属部门和乡镇的产业扶持项目资金由县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通过设立扶贫互助资金、村级担保基金,以及提供计生、巾帼、扶贫、创业等多种小额扶贫信贷多种方式,为贫困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和贷款贴息。如淮土镇禾坑村在发展油茶产业时,贫困农户将财政补助资金作为产业发展的股金,每年可获得股金分红。

3.8 “项目推动”搬迁改造型

对于居住在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地质灾害隐患等的贫困户,交通条件不仅限制了该处农民的活动范围,也限制了农民的视野和发展思路,更制约了农产品的销路,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为此,进行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发展出路。宁化县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公布扶贫生态移民的规划选址、集中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相关情况,真正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能致富。

4 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4.1 贫困农户信息管理

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监管,确保扶贫管理的长效性、组织性。

4.2 阳光操作管理

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扶贫资金严格的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扶贫工作全过程公开,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

4.3 扶贫事权管理

宁化县由县农办牵头,由县农业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直属单位和乡镇配合,负责对扶贫项目进行规划、把关和指导,确保项目切实可行,以实现精准扶贫对象全面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逐步降低经济总量的硬性考核指标,把考核重点更多地放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惠民行动中来。

2015-09-24

猜你喜欢
宁化县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宁化县贫困空壳村村财增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