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发展及其效应

2016-03-28 03:41黄希庭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我提升综述

程 蕾 黄希庭

①中国.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E-mail: romennnia@ 163.com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0093③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xthuang@ swu.edu.cn



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发展及其效应

程蕾①②黄希庭③

①中国.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E-mail: romennnia@ 163.com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0093③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xthuang@ swu.edu.cn

【摘要】个体识别自己的面孔要经历一个从即时到延时再认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也是与自我觉知的发展相联系的。正常个体在具备自我面孔再认能力后,才逐渐发展出其他各种高级心理能力。一些在自我面孔再认方面存在障碍的个体则会存在其他心理能力的受损。一般人都具有自我面孔再认优势,即能更快更准确地识别自我面孔,但这种优势效应受到具体情境、社会互动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自我提升动机也会影响人们的自我面孔再认,如认为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赖的面孔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更像自己。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我面孔再认;优势效应;自我提升;神经机制;综述

The Development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and It's Effects

Cheng Lei,Huang Xit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在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中,自我面孔再认占有重要地位。具备识别自我面孔的能力是维持自我感的主要因素。个体必须在建立了自我身体外形的表征之后才能认出自我,并将自我与他人相区别。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是其他各种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因此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发展、是否具有优势效应及其神经基础等。本文就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行介绍。

1 自我面孔再认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1.1自我面孔再认的发生发展以及自我觉知

幼儿一般最先从镜中识别出自己。研究者采用一种“镜像测试”(Mirror test)来测量幼儿的自我再认能力。这种方法是在幼儿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在其面孔某个部位点上标记,随后将幼儿放置在镜子前面观察他们的反应。实验发现,镜像自我面孔再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面对镜子的幼儿以为镜子中出现的是其他人,会表现出对着镜子微笑,并重复性试探镜子的行为。最后发展出自我指向行为,如对着镜子触摸脸上的印迹[1]。如果儿童表现出自我指向的行为则表明儿童通过了镜像自我再认。

人类幼儿在15个月左右开始表现出镜像自我再认的能力,到24个月,正常发育的儿童已经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镜像自我识别能力。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表现出由实时识别到延时识别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幼儿首先识别镜子和实时录像中的自己,然后识别照片和回放录像中的自己[2]。实验研究发现,三岁半到四岁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更多地识别出录像中的自我[3]。Suddendort等人[4]排除了镜像与录像图片存在的差异以及对电视屏幕的熟悉性等因素,发现两岁儿童能够通过录像自我识别的比率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四岁儿童。由此他们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确实存在视频认知不足(Video deficit)。

Keenan等人[1]倾向于将镜像自我再认与自我觉知等同起来,认为儿童通过镜像自我再认测试标志着他们自我觉知能力的出现,即能够运用内省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态。从镜中识别自己即个体可以

[30]Heszen-Niejodek I.Coping style and its role in coping with stressful encounters[J].European Psychologist,1997,2(4):342-351

[31]Folkman S,Moskowitz J T.Coping: Pitfalls and promis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745-778

[32]Beutler L E,Harwood T M,Kimpara S,et al.Coping styl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67(2):176-183

成为自己注意的对象,这也是自我概念产生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进一步组织自我的相关信息。

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镜像自我再认不能与自我觉知等同起来,因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这项能力需要内省性的自我觉知。Mitchell[5]认为,个体从镜中再认自己需要的是自己身体的肌肉运动表征,如当“我”移动时,镜子里的人也在移动。这些偶然线索有助于个体将镜中所见的形象与自己身体的心理图像匹配起来,让幼儿明白镜中形象是自己的,而不需要任何对心理体验的觉知。也就是说,镜像自我再认只与最基本的自我觉知能力相联系,并不表示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完全建立。对身体的表征只是基本的自我知识,离觉知到自己的感受、情绪、意图等还很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儿童即时与延迟自我再认发展的不同步性做出了解释,即面对镜像自我,儿童可以通过动作的一致性来判断镜中的形象是不是自己。而面对延迟的影像(如录像和照片),两岁左右的儿童尚没有形成持久、恒定的自我认识,也没有可以判断的线索,因此不能自我再认。只有当儿童的自我意象成熟,才能对延迟影像做出正确的判断。儿童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发展也是与自我觉知的层次结构性相吻合的,即先通过自己的行为与镜中个体的行为呈现一致而识别自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对自我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后,才能对延迟反馈的自我形象进行再认。

另外,有实验表明,个体在面对镜中的自我时,确实能够提升自我觉知能力,实际上,很多自我觉知的实验都是采用让被试面对镜子来达到控制自我觉知的目的[6]。个体在面对镜子、增加自我觉知的情境下更能表现出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7],这种效应在三四岁的儿童中就已经存在。Ross等人[8]的实验发现,与不看镜子的儿童相比,面对镜子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欺骗以及更多的利他行为。

从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个体自我觉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儿童首先达到即时的自我再认,表现出初步的自我觉知并建立起基本的自我意象。但这种自我意象要到三四岁才能确立,具体表现为能对延迟的自我形象(即照片以及录像)进行自我再认。

1.2自我面孔再认与其他心理能力

自我面孔再认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语言发展、自传体记忆的出现、情绪发展、心理理论等都有密切关系。Lewis等人[9]发现,儿童大约在15~21个月左右可以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使用人称代词等。表现出镜像自我再认的幼儿比不能自我再认的幼儿能够更多的使用人称代词。事实上,四岁之前的儿童学会了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但在指认自己的照片时,却常常出现“我”、“这”以及自己名字混用的情况。研究者将这一阶段称为“我-非我困境”(Me-But-Not-Me dilemma)。这一困境直到四岁之后才得以解决[10]。Howe和Courage[11]认为,通过镜像自我测验说明儿童的自我认知已经形成,一旦有了自我认知就可以组织记忆事件。随着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理解复杂事件,自传体记忆逐步形成。自我意识情绪(如骄傲、自豪、尴尬等)是迟于基本情绪出现的包含更多认知(尤其是自我认知)的高级情绪,要求稳定的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能力。一般认为,幼儿在发展出以镜像自我再认为标志的自我觉知能力后,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情绪[12]。自我面孔再认也与心理理论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只有在镜像自我再认之后才能呈现出心理理论的早期形式。这也是与自我觉知相联系的,因为儿童只有形成自我觉知后,才能开始理解自己心理状态,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儿童在2岁左右出现欺骗行为,欺骗行为需要对他人心理的理解。自我觉知水平高的个体把握他人心理的能力较高,因此他们说谎以及察觉谎言的能力都比较高[13-14]。Barnacz[15]的实验证明,让被试长时间注视镜像自我能提高自我觉知水平,并进而有助于谎言探测水平的提高。Heinisch[16]的研究则发现,对自己的问题有着较好认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更好的区分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由此他们认为自我面孔再认是高级别自我觉察的指标。因此,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自我面孔再认能力是个体认识自我的开始。随着自我再认能力的提升,个体的自我觉知能力也逐步提高,并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情绪、自传体记忆、心理理论等心理能力。

但也有例外,Suddendorf和Butler[17]研究了个体在面对不同介质,如镜子、照片和录像时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个体的行为和脑反应均存在巨大差异,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介质的感受差异以及先验经验的差异。由此他们提出自我面孔再认可能只是对照表征这种一般能力的副产品,而非自我觉察发展的标志。

1.3疾病患者的自我面孔再认

自我面孔再认能力是个体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这在某些疾病患者的身上可以得到体现。更高级社会能力发展障碍可能与不能再认自我面孔存在关系。

1.3.1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再认自闭症儿童的自我面孔再认较正常儿童发展要晚。周念丽、方俊明[18]的实验研究发现,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自闭症幼儿才能够发展出初步的自我与他人分化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对自己面孔录像的注视时间更长,且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虽然周念丽等人的实验显示出乐观的结果,但更多的实验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自我面孔再认上是存在障碍的。如Gunji等人[19]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他人以及熟悉他人的区分能力做了研究。他们让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观看3张面孔图片,包括自己的、熟悉他人和不熟悉他人的,结果发现,对比于不熟悉面孔,正常儿童在看自我以及熟悉面孔图片的时候P350会增强,而自闭症儿童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说明自闭症儿童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他们进一步对比了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和正常儿童、成人在看到自我、熟悉他人、陌生人以及其他物品时的脑电,重点考察了枕颞部位的N170、早期后负波(Early posterior negativity,EPN)以及顶骨部位的P300,结果发现,所有被试在看到面孔时都出现了N170波幅的增高,正常成人和儿童在看到不熟悉面孔时,P300波幅较看到自我面孔时显著降低,这与Tacikowski和Nowicka等人[20]的研究是一致的,说明正常人都会对自我面孔付诸特别的注意。但PDD儿童则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他们在观看3类面孔时,EPN与P300没有呈现明显差异。有研究者认为,EPN与枕部、颞部的情绪有关,而这些区域又包括了镜像神经元[21]。因此,PDD儿童不能加工个体身份可能与镜像神经元的衰减有关。而P300与注意水平有关,PDD儿童观看3类图片时P300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他们对3类面孔付诸同样的注意。由此可以认为PDD儿童对面孔的语义加工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了社交交流的延迟[22]。Keenan等人[1]认为,自我再认是自我觉知形成的标志,从这方面来说,自闭症儿童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缺损也意味着他们自我觉知能力的缺乏,从而导致进一步的社会认知能力尤其是心理理论得不到正常发展。

1.3.2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再认Platek等人[23]研究发现,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与精神分裂人格问卷得分有关。问卷得分在20分以下的正常被试在用左手应答时,对自我面孔再认的反应时比对陌生人的短,而得分在20分以上的则没有体现出左手优势。这证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我面孔的反应速度比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要慢[24]。Irani等人[25]将研究扩展到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自我再认任务中耗时最长、准确度最低,一级亲属的再认情况稍好,但相比于正常人还是存在差异。Kircher等人[26]采集精神分裂症病人、其同性亲属及陌生人的照片分别呈现于被试的左、右视野,结果出现了左右视野及身份的交互作用,即精神分裂症病人对呈现于双侧视野中的自我面孔再认错误率都比正常人要高,而且自我面孔呈现于右视野作出判断的错误率比左视野的更高,正常人则没有出现这种差异。常荷[27]等人的研究也确认精神分裂症患者确实存在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缺损。Kircher的研究还发现,病人的再认错误率与积极、消极症状量表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尤其是“幻觉”和“妄想”方面。这显示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面孔再认缺陷可能与他们改变的自我感有关系。但Lin Zhang[28]等人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加工熟悉面孔和自我面孔时显示出独立性,即这两类面孔的加工时无关联的,且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再认能力的欠缺是由于他们对面孔的熟悉感遭到破坏,而非自我感的破坏。

2 自我面孔再认的优势效应

2.1自我面孔再认存在优势效应的证据

研究者早就发现个体在搜索自我面孔时,速度要快于搜索他人的面孔,具有一种显著性的表征[29]。这个结果已经得到了很多验证,无论呈现的面孔是正向的、倒置的还是侧面的,人们识别自己的面孔都比陌生人及朋友的更快更准确[30]。一般认为,自我相关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适应价值,所以优先得到我们的注意。

近期的实验大多从自我面孔再认的神经机制方面确认其优势效应。如Tacikowski和Nowicka等人[20]的ERP研究证明,相较于他人的名字和面孔,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而且诱发了更强的P300。他们认为,P300波幅的增强表示自我相关信息占据了更多的注意资源,而且诱发了个体更多的情感。Keyes等人[31]采用脑电了解自我再认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刺激呈现很短时间内ERP波幅就呈现出差异,脑后部的N170及中前部的顶叶正波(VPP,vertex parietal positivity)波幅在加工自我面孔时都有增强,显示出明显的“自我效应”。而250毫秒以后则呈现出熟悉效应,即朋友与陌生人之间的差异。

在外显条件下自我面孔再认存在优势效应,那么此效应在内隐条件下是否同样存在?Sui等人[32]设计ERP实验对此进行了探究。他们要求被试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对自我、熟悉他人以及陌生他人的面孔朝向做出判断,结果发现,早期面孔特定的脑电成分如N170在这种内隐的自我和他人面孔再认中并无差异。但在220~700毫秒自我面孔比熟悉面孔诱发了更大的正波,表现出自我优势效应。

研究者一般认为,自我面孔再认的优势效应与个体对自己的内隐积极评价相联系。Ma和Han[33]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们在被试进行自我面孔再认前启动了自我概念威胁(Self-concept threat,SCT),即将被试的自我与消极人格形容词相联系,从而导致与自我有关的积极联系减少。结果发现,在内隐的SCT启动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被试都呈现此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显实验条件下启动SCT不会改变被试的自我面孔再认优势效应,而只有在内隐条件下才呈现出此效应。这从社会认知机制方面证明了个体对自己的内隐积极评价是自我面孔再认优势的基础。

2.2自我面孔再认优势效应的影响因素

虽然很多的研究都表明自我面孔再认存在优势效应,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种效应的产生有其存在条件。有研究者对自我相关信息是否能首先引起注意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有在得到足够注意资源的情况下自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Devue等[34]要求被试判断两个数字是否相等,数字分别呈现在自我面孔或熟悉面孔的两边或者同侧,结果发现,处于注意中心的自我面孔(数字分别呈现在面孔的两侧)对任务产生了分心作用,但这种分心与熟悉面孔产生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而处于注意中心之外(数字位于面孔的同侧)的则不会对任务产生干扰作用。由此确认自我面孔不会自动诱发注意。

Devue等人[35]进一步采用眼动实验对此观点进行了验证,要求被试从同时呈现的6个面孔中(包括自我的、熟悉的以及陌生的)尽快对目标面孔做出反应。结果发现,相较于其他面孔,个体对自我面孔并没有更快的反应。他们由此认为自我面孔再认并没有优势效应,而只是呈现出注意保持效应。因为实验发现无论是作为目标刺激还是分心刺激,一旦被试看到自己的面孔,注意就相对难以转移。而且这种注意保持效应似乎是由于面孔的熟悉性所引起的,因为熟悉他人的面孔也呈现出这种效应,尤其是作为目标刺激呈现时。

Ma和Han等人[36]探查了社会威胁对自我面孔再认的影响。他们让研究生被试在不同的威胁情境中报告自己的面孔朝向,高威胁情境的设置是自我面孔与本系导师的面孔一同呈现,而低威胁情境是与其他导师面孔一同呈现。结果发现,在低威胁情境中出现了自我面孔优势,即相较于其他导师,被试能更快地识别自我面孔。但在高威胁情境中,则出现了自我面孔再认的劣势,而且越是害怕本系导师对自己的评价低,这种劣势越是明显。这也验证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是与内隐自我积极评价相联系的。一旦社会情境中出现了对这种自我积极评价的潜在威胁,则自我面孔再认优势消失了。这揭示了对自我面孔再认优势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潜在的对自尊产生威胁的社会环境因素。

Sui等人[37]认为,文化差异会导致自我面孔识别的不同,因为文化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西方强调注重自我,而东方更注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他们由此推断东西方个体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而且环境因素对东西方个体的影响也会不同。Sui在实验中要求英国和中国被试判断自我以及熟悉面孔的朝向。结果发现,英国人对自我面孔反应更快,且出现了更大的N2负波。而中国人在加工自我面孔时出现了自我优势的弱化,且N2波幅减少。这个结果表明相较于中国人,英国人确实更关注自我,也体现出对个人面孔赋予社会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认知加工过程的差异。

Hughes等人[38]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自我再认优势效应,即比较个体听觉、视觉形式的自我再认过程。结果发现,视觉自我再认比听觉自我再认有优势,但如果两者同时呈现,反而对自我再认有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当注意资源足够的情况下,无论在外显还是内隐条件下,个体确实可以更快地识别自己的面孔,这种自我面孔再认优势与个体对自己的内隐积极评价相关联。如果这种积极评价消失或者受到威胁,则会对自我面孔再认优势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具体的再认情境、社会互动以及文化因素等等都会对之产生影响。

3 面孔再认的自我提升效应

人们普遍具有自我提升动机(Self-enhancement motive),个体经常夸大自己的工作表现、知识储备以及人格特质,以体验积极情绪和避免体验消极情绪。这种动机与人们喜欢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并最大程度的体会自尊有关[39]。近期研究发现,人们在辨认自我面孔时同样存在自我提升效应。

Epley等人[40]采集到被试的照片后,将照片分别与一个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照片以及一个非常不具吸引力的照片以10%的增量相融合,最多含50%的他人面孔。最后得到一系列共11张图片,即向有吸引力及不具吸引力转化的图片各5张(分别含他人面孔的10%、20%、30%、40%、50%),以及被试原本的图片一张。在采集照片的2~4周后,邀请被试参与实验。给被试随机呈现在自己面孔基础上转化的照片以及自己的照片,让被试确定哪一张是自己真正的照片。然后让被试对每张照片的喜爱度以及其与自己面孔的相似度进行评定,最后对被试的自尊进行了外显和内隐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倾向于认为融合了更具吸引力面孔的图片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且个体自动产生的自我积极联系越强烈(以内隐自尊为指标),越倾向于认为融合了更多吸引力的面孔是自己本来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倾向于与外显自尊没有显著相关。由被试的评定也发现,越是融合了更多吸引力的面孔,被试认为越像自己,同时也越喜欢这样的图片。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Epley等人要求被试在随机呈现的一系列12张面孔中快速判断哪一张是自己的面孔。每个系列中包含11张同性分心面孔,另外一张为自己的面孔图片。包括3种情况,即自己本来的面孔,或融合了20%有吸引力的面孔,或者是融合了20%不具吸引力的面孔。共完成12个试次,每种自我面孔呈现4个试次。最后发现,个体对更有吸引力的自我面孔反应快于自己原本的面孔,且与自己不具吸引力面孔的反应速度差异显著。鉴于人们对于与自己心理表征相符的对象反应更快的原则,Epley认为,人们对自我形象的表征一般比现实中的真实形象要令人满意。

这种自我面孔的提升效应也可以从相似面孔的角度得到验证。Verosky等人[41]从是否值得信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被试的面孔向可信赖和不可信赖的方向分别转化(其中包含20%、40%、50%、60%以及80%的被试面孔),让被试判断呈现在眼前的面孔是否更像自己。结果发现,对比于含有同等水平自我面孔的不可信赖面孔,被试倾向于认为值得信赖的面孔更像自己。DeBruine[42]采用的是将个体面孔向异性转变的变形技术,要求被试在一系列面孔中选择看起来最值得信赖的,结果发现个体普遍倾向于认为在自己面孔基础上转化的异性面孔是最值得信赖的。

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在识别自我面孔时也是存在自我提升效应的,倾向于把更有吸引力以及更值得信赖的面孔认为是自己或更像自己。

3 研究展望

正常人在自我面孔识别时呈现出自我优势效应,即能更快更准确的识别出自我的面孔。实际上,人们识别自我面孔的时间远远晚于识别他人,如婴儿在3个月左右就可以认出母亲或照看者,但直到约1岁半才可能进行自我再认。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我面孔的时间相对较少,但为什么能够更快的识别出自我的面孔呢?这种优势是从哪个年龄阶段发展出来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面孔识别过程的研究一般将面孔分为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包括脸部轮廓、发型以及耳朵,内部特征则包括眉毛、眼睛、鼻子以及嘴巴。婴儿对母亲与陌生人的区分主要依赖于外部特征,如果让母亲戴上丝巾遮盖外部特征而仅呈现内部特征,婴儿就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了。更多的研究表明,人们识别熟悉面孔多依赖于内部特征,而识别陌生面孔则依靠外部特征。那么人们在进行自我面孔再认时更多地依赖于内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面孔呈现的时间会不会对识别线索的选取产生影响?是否在快速呈现的情况下外部特征占优势,而在足够的时间条件下,则倾向于依赖内部特征做出判断。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考察个体在自我面孔再认的发展过程中内外部特征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自我提升动机作为普遍存在的动机,其在自我面孔再认中的作用也已经得到证实,一般人倾向于将更具吸引力的面孔认为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在生活中对自己容貌不满意的人非常之多,他们在识别自己的面孔时是否也会存在自我提升动机呢?此外,儿童是否存在自我容貌的提升效应也是值得研究的。有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贬低过去我而提升现在我以及将来我的倾向[43-45],那么人们在识别自我面孔时可能也存在这种倾向,即贬低自己过去的容貌而认为现在的容貌比较好看。这些都是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eenan J P,Gallup G C,Falk D.The face in the mirror: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4

[2]Courage M L,Edison S C,Howe M L.Variability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4,27(4):509-532

[3]Povinelli D J,Landau K R,Perilloux H K.Self - recognition in young children using delayed versus live feedback: 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asynchrony[J].Child Development,1996,67(4):1540-1554

[4]Suddendorf T,Simcock G,Nielsen M.Visual self-recognition in mirrors and live videos: Evidence for a developmental asynchrony[J]. Cognitive Development,2007,22(2):185-196

[5]Mitchell R W.Kinesthetic-visual matching,imitation,and self-recognition[J].The Cognitive Animal,2002:345-351

[6]Duval T S,Silvia P J.Self-awareness,probability of improvement,and the self-serving bia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49-61

[7]Leary M R,Tangney J P.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M].Guilford Press,2011

[8]Ross J,Anderson J R,Campbell R N.Situational changes in selfawareness influence 3-and 4-year-olds' self-regul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08(1):126-138

[9]Lewis M,Ramsay D.Development of self - recognition,personal pronoun use,and pretend play during the 2nd year[J].Child Development,2004,75(6):1821-1831

[10]Rochat P.The self in infancy: Theory and research[M].Elsevier,1995

[11]Howe M L,Courage M L.On resolving the enigma of infantile amnesia[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2):305-326

[12]冯晓杭,张向葵.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

[13]Johnson A K,Barnacz A,Constantino P,et al.Female deception detection as a function of commitment and self-aware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7(7):1417-1424

[14]Johnson A K,Barnacz A,Yokkaichi T,et al.Me,myself,and lie: The role of self-awareness in decep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8(8):1847-1853

[15]Barnacz A,Johnson A,Malcolm S,et al.Does self mirror exposure enhance deception detection?[J].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12

[16]Heinisch C,Wiens S,Gründl M,et al.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is related to insight[J].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3,263(8):655-662

[17]Suddendorf T,Butler D L.The nature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3,17(3):121-127

[18]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1414-1417

[19]Gunji A,Inagaki M,Inoue Y,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Brain and Development,2009,31(2):139-147

[20]Tacikowski P,Nowicka A.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 self-name and self-face: An ERP study[J].Biological Psychology,2010,84(2): 318-324

[21]Dapretto M,Davies M S,Pfeifer J H,et al.Understanding emotions in others: Mirror neuro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Nature Neuroscience,2006,9(1):28-30

[22]Gunji A,Inagaki M,Inoue Y,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Brain and Development,2009,31(2):139-147

[23]Platek S M,Gallup G G.Self-face recognition is affected by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traits[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2,57(1): 81-85

[24]Platek S M,Myers T E,Critton S R,et al.A left-hand advantage for self- description: the impact of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traits[J]. 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3,65(2):147-151

[25]Irani F,Platek S M,Panyavin I S,et al.Self-face recognition and theory of mind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first-degree relatives[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6,88(1):151-160

[26]Kircher T T,Seiferth N Y,Plewnia C,et al.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7,94(1):264-272

[27]常荷,董毅,汪凯,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监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 1281-1284

[28]Zhang L,Zhu H,Xu M,et al.Selective impairment in recognizing the familiarity of self faces in schizophreni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57(15):1818-1823

[29]杨红升.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心理科学,2005,28(6): 1517-1519

[30]Keyes H,Brady N,Reilly R B,et al.My face or yours?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elf-face processing[J].Brain and Cognition,2010,72(2):244-254

[31]Keyes H,Brady N.Self-face recogni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bilateral gain" and by faster,more accurate performance which persists when faces are inverted[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0,63(5):840-847

[32]Sui J,Zhu Y,Han S.Self-face recognition in attended and unattended conditions: 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J].Neuroreport,2006,17(4):423-427

[33]Ma Y,Han S.Why we respond faster to the self than to others?An 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ory of self-advantage during implicit face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10,36(3):619-633

[34]Devue C,Brédart S.Attention to self-referential stimuli: Can I ignore my own face?[J].Acta Psychologica,2008,128(2):290-297

[35]Devue C,Van der Stigchel S,Brédart S,et al.You do not find your own face faster; You just look at it longer[J].Cognition,2009,111 (1):114-122

[36]Ma Y,Han S.Self-face advantage is modulated by social threat-boss effect on self-face recogn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4):1048-1051

[37]Sui J,Liu C H,Han S.Cultural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f-recognition[J].Social Neuroscience,2009,4(5):402-411

[38]Hughes S M,Nicholson S E.The processing of auditory and visual recognition of self-stimuli[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0,19(4):1124-1134

[39]Alicke M D,Sedikides C.Handbook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M].Guilford Press,2011

[40]Epley N,Whitchurch E.Mirror,mirror on the wall: Enhancement in self- recognition[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34(9):1159-1170

[41]Verosky S C,Todorov A.Differential neural responses to faces physically similar to the self as a function of their valence[J].NeuroImage,2010,49(2):1690-1698

[42]DeBruine L M.Trustworthy but not lust-worthy: Context-specific effects of facial resemblance[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5,272(1566):919-922

[43]Olivares E I,Iglesias J.Brain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the "internal features advantage" in face recognition[J]. Biological Psychology,2010,83(2):133-142

[44]Wilson A E,Ross M.From chump to champ: people's appraisals of their earlier and present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4):572-584

[45]Luo Y,Huang X,Chen Y,et al.Negativity bias of the self across tim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J].Neuroscience Letters,2010,475(2):69-73

收稿时间:(2015-07-02) (2015-07-02)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1.041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1-0155-06

猜你喜欢
自我提升综述
2021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自我提升路径研究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略谈新常态下中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思考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