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关照下的《醉翁亭记》句式英译比析研究

2016-03-28 09:29吴小芳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对比分析

吴小芳



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关照下的《醉翁亭记》句式英译比析研究

吴小芳

摘要: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视角对《醉翁亭记》的六个英译文在无主句、骈句和“也”字句三种句式的翻译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比析出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句式所传递的意义的同时探索出中国古典散文常见句式的翻译策略。通过比析发现,汉语无主句的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翻译策略、骈句的意群断句对称策略和“也”字句的以虚显实句和英语倒装句翻译策略可有效翻译中国古典散文中常见句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义观;《醉翁亭记》句式英译;对比分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经典散文,全文凸显了一个“乐”字。此中心思想的成功表达离不开作者在句式上的精心安排。本论文重点对比分析这三种句式在杨宪益、Giles、刘师舜、潘正英、谢百魁和罗经国六个英译文中的再现情况,旨在比析出能够最大限度再现这些句式所传递的意义的译文的同时探索出能够有效翻译中国古典散文常见句式的翻译策略。然而,对于意义的观点,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意义就是概念化,是人类在互动式感知体验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具有体验性、动态性、互动性、百科性等特点。体验性是指意义来源于人类的感知体验,是人类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范畴(概念)和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构出认知结构而最终所获得的;动态性指意义是人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世界进行互动建构出来的,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意义的互动性则强调的是意义的差异性,即人类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时采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则会形成不同的概念结构;百科性则指意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百科知识体系之中,对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言使用者所存储的认知结构、背景知识等百科知识。由此可知,意义应该由语言使用者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概念化时所采用的认知方式、所形成的概念内容、所具备的百科知识构成。那么,要充分理解意义就要仔细分析该意义所包含的概念、认知方式以及百科知识,尤其是后两者。

由以上意义百科性可知,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本身没有意义,所谓的“语言意义”是指语言所激活的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意义。因此,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就是激活与被激的关系。然而,某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式之所以能够激活特定的意义象似性,指语言形式与经验方式、认知规律、概念结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1],某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了一定的认知方式和概念结构,因此,它能激活与之对应的意义,而不同语言表达式虽然它们可能体现了相同的概念内容,但是由于体现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概念结构,其所激活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二、认知意义观与《醉翁亭记》句式比析

在译界,尽管学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持不同的观点,但在一点上都达成了共识,即翻译是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意义。因此,对比分析一个译文是否是好译文主要看其是否最大限度再现了源语所传达的意义。根据上述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可知,意义是在人类对外部世界概念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由概念内容、认知方式和百科知识构成,可被与之对应的语言表达式激活。那么,比析好译文的标准就是看其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能否再现意义的三要素。如果语言表达式发生了变化,即使仍然能激活相同的概念内容,但是意义已发生了变化,基于此观点,以下将对《醉翁亭记》中的无主句、骈句和“也”字句的六个版本的英译文进行展开。

(一)无主句英译比析

无主句句式指在句法层面上没有明确表明主语的句子,比如散文中的“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等。这种主语施事者的句式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认知方式,即突显文章的动态感和含蓄朦胧美的同时赋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轻松愉快的感觉,就如同读者自己在“望”、在“行”、在“闻”一样。这一句式的安排还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即 “与民同乐”的思想背景。作者未道明主语,实则暗指包含普通老百姓的游客,作者在与普通百姓一起游玩琅琊山,就连千年之后的读者们在阅读文章时也与欧阳修同游了琅琊山一回。

通过分析杨宪益、Giles、刘师舜、谢百魁、潘正英和罗经国六个版本的译文,不难看出六位译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对这些无主句进行了处理,但主要的处理方式是把“谁”明晰化了,现以“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这句为例加以说明:

杨译: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

翟译: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

刘译:After journeying on the mountainside for six or seven li, one begins to hear the sound of flowing water.

谢译:A walk of six or seven li along the mountain trail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gurgling water.

潘译:After a few miles' walk in the mountains, the murmur of a stream will gradually come within hearing.

罗译:Six or seven li up the mountain path, a gurgling sound grows clearer and clearer.

宏观上,六位译者都再现了原文的“先行再逐渐听到---”的时间顺序,但在无主句句式处理上则有所不同。杨、翟、刘和谢四位译者都把原文暗含的施事者在译文中显化了,杨和刘把其显译为主语you和one,翟和谢则把其显译为宾语one。显然,这一处理方式改变了原文的表达方式,拉远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降低了读者阅读原文时所获得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减弱了作者“与民同乐”主题思想的传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意义,未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潘和罗则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把原文中处于宾语位置的“水声潺潺”在译文中提到主语的位置。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未减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从微观上改变了原文的认知视角,原文突出的主体是人,从人的角度出发,突显人主动地去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而译文则是从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突显自然景观向人扑面而来,使读者略有一种被强迫去感受自然的感觉,进而减少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因此,潘和罗的译文改变了原文所体现的认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意义。笔者在此试下结论:在原文无主句句式翻译上六位译者的译文都未能充分再现原文的意义。

关于汉语无主句句式的英译,吴小芳[2]提出了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的翻译策略,因为该句式与汉语的无主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句法上的主语虽然不是具有生命的施事者,但都可在语义层面感受到。鉴于此,笔者建议采用这一策略来处理《醉翁亭记》中的无主句,比如就可把“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英译为A walk of six or seven Li will gradually hear the gurgling water,这一译文较之以上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心理主语、认知视角等意义特征。

(二)骈句英译比析

骈句是中国古代文人撰写文章所惯用的一种句式,自有其独特的句法构造和审美功能,体现了汉民族所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表达意图。要准确翻译该句式,就要在充分理解该句式所描写的概念世界的基础上尤其需要深入挖掘其体现的认知方式和文化百科知识。骈句指的是在字数、结构、词义等方面两两相对的文句,比如《醉翁亭记》中的“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树”、“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等。这种句式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语音语调和语篇上,都体现了汉民族所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诗文文化内涵:在结构上对仗工整,体现了我国传统上追求对称美的文化习惯;在语音语调上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润畅清朗、充满旋律感,传递了我国古代诗文所特有的韵律节奏美;在语篇上,与散句有机结合,可“植其骨、振其气”[3],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阳刚阴柔的和谐美。骈句的这种结构上的静态对称美、语音上的动态节奏美和语篇上的刚柔和谐美“赋予了文章语义的千变万化、反映了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文气的起承转合”[4]。

《醉翁亭记》中骈句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以上所描述的认知特点和诗文文化内涵,使文章“形式灵活,开阖自如,读来娓娓动听,别具情韵”[5],充分传递了作者欣赏山水时的从容优雅欢快之情。译者在翻译文中的骈句时既要充分再现该句式所体现的中国古典文化认知特点,也要再现其所传递的作者的创作之情,还要着力勾画原文所呈现的概念结构。现以骈句“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为例比析六种译文:

翟译:A cast in the stream, and a fine fish taken from some spot where the eddying pools begin to deepen; a draught of cool wine from the fountain.

罗译:Some are fishing by the creek where the water is deep and the fish are big. The water itself is faintly scented and the wine brewed from it is crystal clear.

刘译:When angle in the deep brook, we catch fat fish. When we make wine with the sweet spring water, it is clear and smooth to the palate.

谢译:Angling in the deep stream teeming with fat fish, brewing aromatic wine with Niang Spring water.

潘译:To angle /at the stream /where /the stream /is deep /and the fishes/ are fat; to brew the fountain water/ into wine /where /the water/ is delicious/ and the wine/ is clear.

杨译:The fish are freshly caught from the stream, and since the stream is deep and the fish are fat; the wine is brewed with spring water, and since the spring is sweet the wine is superb.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翟译文、罗译文和刘译文没有追求原文的对称和节奏,而是采用较为松散的英语句子结构对其进行翻译,再现了原文所体现的概念内容,但是作者认知方式和创作意图没能充分展现出来。而谢译则采用两个单短语句对称结构,字数虽不对称,但音节数和音节轻重模式对称,这种英语特有的语音手段再现了原文的对称美和韵律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原文作者欣赏山水的从容欢快之情,胜在严格的音节数和轻重模式的对称上。

潘译首先从宏观上采用两个包含有定语从句的动词不定式短语结构再现了原文结构的对称,虽然在微观音节和轻重模式上不像谢译那样严格对称,但是潘译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对称美,即意群断句的对称,上下两句都包含有7个断句意群(见上文)。这种意群断句的对称美同样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润畅清朗、充满旋律感,使读者从语义上充分感受到了原文的节奏美,体验到了原文作者畅游欢快之情。以上分析了译文内部的结构和语义对称对原文概念内容和认知意图的再现,以下将分析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应。首先在语言形式上译文用两个动词不定式结构加定语从句的形式对应原文两个短语句的语言形式,其次在概念结构上也基本上与原文的时间顺序的概念结构相对,再次是原文没有指明“谁”在“临溪而鱼”和“酿泉为酒”,译文也沿袭了这一做法,未译出动作的施事者,使译文读者充分体验到了原文读者在读原文时所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潘先生对这一骈句的翻译方式不失为骈句翻译方面的典范。

杨译文无论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语义结构上与潘译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潘译文不同的是杨译文对原文所暗含的成分和逻辑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把其在句子层面显译出来,比如原文两个短语句的后半部分所暗含的因果关系在译文中被显译为since。这种处理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译者在处理中国古典诗词散文所提倡的,即把隐含的逻辑关系显化。但是杨译文把原文前半部分的无主语句译为主语句,具体处理方式是把原文的宾语提到了主语的位置,用被动句的形式翻译原文的主动句式。这种做法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三)“也”字句英译比析

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化百科知识里,“也”字在句法上常处于句末;在语义上主要表达判断、解释等意义;在语气上具有停顿、延宕、加强等特点。《醉翁亭记》中“也”字句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作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和创作意图。文中作者根据自己不同的认知方式安排了不同的句式,时而舒缓,时而富有节奏感,“也”字在这慢快交替的旋律中激活着不同的语义概念和语气功用,体现着作者不同的认知构想,突显着不同的注意力焦点。译者在翻译该文中的“也”字句式时,就要注意分析“也”字句所在的旋律语境,着力再现作者的认知构想和欲突显的注意焦点,以下主要以《醉翁亭记》第一段为例加以说明。

在《醉翁亭记》的第一段,作者用的都是散句,多表达陈述判断的语气,语速舒缓、娓娓道来,而“也”字的使用则赋予了该段一种力道,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认知方式,即通过加强判断语气以突显作为注意力焦点的判断对象进而达到与读者形成共鸣的目的,激活了作者意欲表达的概念世界和认知世界,即“我与游客们同游琅琊山,我所描述的地方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常来的地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是、就是”。因此,作者“也”字的使用形式上是加强判断语气,实则是突显其所描述的地方“正是/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方,比如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突显的注意力焦点就是“琅琊山”,译为现代汉语就应该是“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众山从立的地方正是/就是(我们平时常常一起游玩的)琅琊山啦。”。当读者在读到这些句子时,就有一种自己一边在亲身游览琅琊山、一边在为同游的其他人讲解景点的感觉。所以作者只是简单地一个“也”字的使用就充分体现了其意欲表达的“与民同游琅琊山”的概念世界和“与民同乐”的认知世界。现且来看六位译者对该句式的处理,就以上文所述句子为例:

翟译: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罗译:Lying in the distance, where the trees grow luxuriantly and gracefully, is the Langya Mountain.

刘译:One of the ranges, the Langya, which can be seen from a long way off,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all and graceful vegetation.

谢译:The one that commands a view of luxuriant forests, imparting a sense of seclusion and veiled beauty, is Mount Langya.

潘译:Lo, there is Lang Ya Hill shrouded in deep, luxuriant blue.

杨译: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通过对以上译文的分析显示,翟译、刘译和潘译都对原文句子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没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注意焦点。而罗译、谢译和杨译则采用的是由系动词is连接的主系表结构再现了原文的判断句式,传递了“也”字所体现的判断概念意义。至于“也”字在原文中所体现的作者“加强判断语气、突显注意焦点‘琅琊山’”的认知意图,三位译者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成功再现了这一认知意图。其中,谢译采用的是具有以虚指突显实指特点的英语句式“The one that ---is Mount Langya.”(那个---就是琅琊山了。)。此句式中,The one 与Mount Langya同指,但The one是虚指或泛指,在句首以引导读者把注意焦点逐渐锁定在后面与其同指的实指Mount Langya上,从而体现了原文的突显效果。罗译和杨译则采用英语倒装句式具有突显句末焦点信息的特点。根据刘先清和范金艳[6],英语倒装句句式体现了Ground-before-Figure认知模式,通过主语和补语位置移动而使常式句中的图形(主语)成为有标记图形从而引起听者对标记图形的焦点注意。此外,两位学者还认为说话人的意图决定了句子的焦点信息是否在句首或主语上,倒装句就充分体现了说话人突显句末焦点信息的意图,它将传统的句首解焦从而将焦点转移至句尾,以传达一种突显效果。因此,无论是谢译的以虚显实句式还是罗译和杨译的英语倒装句式,都成功再现了作者意欲突显的注意焦点“琅琊山”,应该被视为最佳选择。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无主句翻译方面,六位译者都成功再现了原文所激活的概念世界,但在原文所体现的认知方式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的翻译策略;在骈句翻译方面,综合意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潘译则要略胜一筹,因为潘译在宏观上采用的含有定语从句的两个动词不定式短语首先再现了原文结构的对称,其次再现了原文未指明施事者所要传递的认知意图,而微观上所采用的意群断句对称模式则再现了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概念结构,潘译宏观微观上的骈句翻译策略不失为骈句翻译的典范;在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句翻译方面,谢译采用的以虚显实句翻译策略、罗译和杨译采用的英语倒装句翻译策略可最大限度再现了原文的概念意义和认知意图,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实际需要在两者之间选用。因此,在此笔者试下结论:在中国古典散文三种常见句式的翻译上,上述几种翻译策略可视为较为有效的策略加以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2]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11.

[3]吴小芳.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无主句英译——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之尝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1):29-30.

[4]王水照. 历代文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188.

[5]丁开颜. 兼顾中西文化方文化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古文骈句英译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3):387-391.

[6]陆晓华. 寻常奇崛语,简而有致韵——论《醉翁亭记》韵律与词章的和谐美[J]. 滁州学院学报,2007,9(5):8-10.

[7]刘先清,范金艳. 英语倒装句认知及其会话含义分析[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60-64.

责任编辑:李应青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entence Pattern in Zuiwengting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s of Meaning

Wu Xiaofang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as its theoretic perspective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s of Meaning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ix English versions of Non-subject sentence, Pianju and "Ye" sentence in Zuiwengtingji, and attempts to appreciatively select the version which can reproduce to the largest degree the meaning of source sentence pattern as well as to explore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ommon sentence pattern in Chinese ancient classic essay.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strategies of English Metaphoric sentences with Inanimate Subjects, meaning group symmetry, sentence with the prominence of real reference by the empty reference, English inversion sentence are eff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sentence patterns.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s of Mean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entence Pattern in Zuiwengtingji; 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4-07-18

基金项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KTF2015010);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SK2015A438)

作者简介:吴小芳,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安徽 滁州 23900)。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1-0065-05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对比分析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
不是摹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