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与对策研究

2016-04-02 01:45王秀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集约化办刊科技期刊

■王秀玲 刘 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市东城区建内大街5号 1007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市东城区建内大街5号 100732

由西方国家借鉴而来的期刊集约化管理理念得到国内学术期刊界的广泛认可,也是单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寻求更好发展的必然走向。近年来,国内形成了多家以集约化管理为特征的“期刊集群”,一时被业内奉为圭臬,广为效仿。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的集约化管理有其特定的生长条件与适用性,而我国学术期刊有着独特的运行环境,需要形成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行动。本文试图对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分析,以期有助于理解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集约化的发展。

1 学术期刊集约化的由来与特点

在经济领域,“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提高主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期刊界,这个经济领域的运作规律同样适用,西方国家期刊业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正是在近百年的市场竞争和愈演愈烈的兼并重组中日益成熟的。

在西方国家,期刊出版体制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对刊号的管理实行登记制,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因而其办刊主体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既有营利性的商业出版公司,也有非营利性的政府机构、宗教组织、专业学术社团等。然而,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出版机构,都要不同程度地接受市场的考验。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一些在期刊生产中知识含量较低的环节被剥离出来,集中进行规模化生产。在这样的过程中,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形成了多家专业性的大型期刊集群,如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旗下的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简称 IOPP)[1],美国光学学会出版社(Optical Society Publishing,简称 OSP)[2],均在出版自己主办的期刊以外,还吸引相同专业领域的其他期刊加盟。此外,由于商业性出版公司在技术、运营上的优势,许多非营利性的办刊主体选择将某些出版环节交由他们代理,由此形成了多家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一家大型出版集团能够拥有上百种、有的甚至数千种学术期刊,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拥有2300多种期刊(1300多种为完全版权,1000多种为共同版权或部分版权)[3],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拥有2500多种期刊[4],泰勒-弗朗西斯拥有2400多种期刊[5],博睿出版社拥有近200种期刊[6]。

期刊业集约化发展的典型特征是不同生产环节的分离、资源要素的重组以及人员分工的精细化,然而,结构上的变化也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方面,西方期刊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相对成熟的组织结构以及清晰的责权利关系。一般情况下,主编、编委会负责内容和学术质量,包括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安排专家评审;出版社负责出版质量和市场销售,包括统一格式、纸刊印制、宣传营销、出版发行、网络出版等,一些出版社还提供文字编辑服务。总而言之,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功能逐渐分化到出版集团。

出版集团对期刊出版实行集约化管理。一个期刊出版人(publisher),又称策划编辑,往往同时负责10多份期刊,如博睿出版社共有27名出版人,负责235种期刊,每人每年还要负责出版若干本新书。同时,设有负责生产和营销的人员。生产人员负责封面版式设计、联络印刷厂、监督生产流程、检查印制质量、验收产品等工作,对期刊的外在质量负责;营销人员负责市场开发工作,配合出版社的销售部寻找销售渠道,有很强的市场应变能力[7]。这种基于规模效应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根据学术期刊出版流程进行专业化分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是确保学术出版能够盈利的重要原因。

2 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

我国学术期刊的集约化是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经业界、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间上来看,这几个因素是交错进行、相互影响的,很难分清彼此。但是为了能够相对清楚地了解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将此过程归纳为理念借鉴、业界探索、政策支持、总结推广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以期对集约化管理在我国学术期刊界的实践形成整体认识。

2.1 理念借鉴

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的理念是由西方借鉴而来的,以“期刊+集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中进行检索,关于期刊集约管理的最早两篇理论性文章出现于1997年,分别是发表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的《我国科技期刊应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增长型转变》,明确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8];以及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年第1期的《集约经营联合办刊集中专业分科出版——高校学报工作改革的思考》,提出了“集约经营、联合办刊、集中专业、分科出版”的新模式设想[9]。这两篇文章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期刊界的思索,标志着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理念在我国的萌芽。

2.2 业界探索

随着出版市场的全球化,国内期刊界逐渐认识到旧有办刊模式的不足,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若干家典型刊群。本文以刊群内部在经济方面联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并结合时间主线,分析各类刊群,大体归结为如下三种模式:

(1)市场聚拢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国际出版市场变化反应最早的也是市场因素。早在1997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知网)就创刊出版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6月开始上网发布,目前收录学术期刊8349种(不含文化文艺、科普等大众期刊),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集约式网络出版平台。从1999年起,知网开始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单机版采编平台。2008年推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为部分编辑部提供统一印刷和统一排版服务。2010年,推出“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为期刊编辑部提供可以按照实际审稿和办刊流程灵活定制的全流程数字出版服务。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逐渐从单一的平台聚拢发展为采编、排版、印刷、发行、对外传播、学术评价等多环节集中的规模办刊模式。

本文将这种聚合的方式称为“市场聚拢”,特指各刊之间没有合作,只是借助市场第三方聚拢在一起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各办刊主体并没有聚众联合、集约生产的主动意识,而是由没有办刊资源的市场第三方,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以及市场开拓等优势,吸引来自不同主管、主办单位的学术期刊加盟,逐渐形成面向终端读者群的期刊集群,是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结果。

(2)集团经营

由于我国特有的期刊“主管-主办”体制,一些单位集中拥有较多的办刊资源,可以通过转制企业(出版社、期刊社或出版公司)的方式将相关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以经济联合体的形式一致行动,逐渐形成了“集团经营”模式的集约化刊群。从期刊生产的流程看,“集团经营”模式的刊群,不仅在印刷、出版、发行、行业服务、网络建设等环节实现了统一,而且在财务、运营,甚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实行统一战略管理,通过资本运营形成的经济合力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目前的国内期刊市场,“集团经营”模式的典型刊群,如:上海大学于2003年成立期刊社,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学院、研究所的11种学术期刊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和运行[7];隶属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于2007年进行整体转制,从两本杂志发展到多个刊群十多本科技期刊[10];中华医学会于2009年成立了《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对其主办的期刊实行管办分离,目前集中经营22种医学系列杂志[11];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2年7月开始对其主管的学术期刊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目前已发展为拥有70多种期刊的社科类学术期刊群[12]。

(3)横向联合

我国现有的期刊市场中,多数期刊并不具备实行集团经营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横向联合办刊逐渐成为期刊集约发展的一种选择。“横向联合”模式下的各个期刊在经济上相互独立,但往往具有某种相同属性,他们通过横向联合的方式,建立特色刊群,实行优势互补,以增强刊物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横向联合”类刊群或为同一学科领域、由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支持建设的刊群,如中国光学期刊网[13-14]、中国地学期刊网[15]、中国航天期刊平台[16]、图情期刊联盟网[17]等;或为同一地域范围,如西南期刊联盟[18];或为同一主管单位,如中华医学会[19]主管的125种医学期刊,打造了“中华”“中国”“国际”“电子版”四大系列品牌[20],实行分科合作,办成单刊专业化、多刊系列化的模式[8];或属同一行政体系,如教育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两个学科为试点,组建期刊联盟,把同一学科的高校期刊组织起来,联合约稿、联合审稿,共同评审年度最佳论文。

2.3 政策支持

在促进我国期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强有力、影响最广泛的应是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学术期刊办刊体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原则上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都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对于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条件不成熟的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允许暂时保留,但要“建立由科研部门分别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依托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搭建学术出版经营平台”。

2.4 总结推广

《实施办法》的出台加速推进了国内期刊的集约化进程,相关管理机构、行业协会与学术界在其中发挥的宣传推广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学术交流活动与专题报道的密集展开,以及理论文章的明显增长。

2013年11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课题组,在苏州组织了关于“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学术研讨会[21];之后,以专题形式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6期进行了发布[22]。

2015年6月5日,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期刊社承办的“期刊发展前沿:集约·品牌·新媒体——上海期刊第四届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论坛专设一个“期刊集约化与品牌化建设”分会场,对期刊集约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23]。

2015年12月18日~19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之“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专题论坛上,与会的业界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出版产业转型升级背景和各自办刊经验,围绕学术期刊的集群化、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24]。

笔者以“期刊and(集约or集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中检索,从1997年到2016年共有297条结果,按年度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期刊集约化论文数量年度分布曲线图

从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来看,于2012年前后开始显著增长,时间节点与政策出台的时间相契合,表明了学术界对期刊集约化管理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热潮,这显然是与政策层面的推动分不开的。

3 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实践成效

国内学术期刊结为刊群,实行集约式管理以来,整体优势得到保持与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 为市场拓展创造条件

一般而言,集群效应所带来的专业性、规模化、集约化等优势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和营销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25]。且不说集约化生产是否切实提高了期刊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但是通过资源要素的整合,编辑与出版、发行的分离,使得办刊主体从一些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提高内容质量。有些办刊主体通过出让部分主办权,并成立法人出版单位或出版公司,获得广告经营权,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26]。可见,专业化的分工为期刊进一步拓展市场,开展跨媒体经营、多元化经营创造了空间。

另一方面,资源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不仅提升了刊群的整体议价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还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出版集团由于掌握了大量一手的出版与市场销售数据,可以根据市场和学术界反馈的信息,得出过去一年刊物的质量、研究方向及引用率等状况,分析学术热点及发展动态,及时向期刊编辑部反馈,提出选题策划建议,推荐有价值的作者,深度介入到期刊的办刊工作中。

3.2 促进市场多元格局的形成

纵观我国学术期刊市场的三种集约化模式,“市场聚拢”模式是市场自发调节的产物,与西方期刊集约化的演变过程最为接近。但是,这种模式下的办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支撑,基本上都是单刊运作,势单力薄,而由少数数据库提供商构成的期刊市场要素单一、缺乏竞争,垄断问题愈益严峻。

随着各类刊群的逐渐涌现,他们在学术期刊市场上初露锋芒,搭建了若干个开放获取平台(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7]),并不断创新网络推送手段,为读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渠道,无形中对原有的垄断平台构成压力,迫使其致力于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并开始思考新的定价模式,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为逐渐形成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不足

从形式上看,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式管理的模式已经初具雏形,虽然体量尚小,但资源要素的整合思路以及生产流程的细分框架已与西方出版集团类似,可以说成绩显著。但如果深入考量,可发现两者之间实则存在着极大差异,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4.1 市场活力不足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领域的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法则规范的,其整体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反观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虽然也存在市场调节的成分,但是发育不够充分,整体层面的集约化发展是由行政主导展开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计划体制下常见的弊端。

例如,获得统一经营权的企业并不是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赢得期刊的委托,没有强烈的市场压力,因而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转制而来的企业虽然比期刊编辑部拥有更为灵活的自主权,但仍然受到很大的行政制约,因而活力不足。这些均不利于我国期刊市场的长远发展。

4.2 责权利关系模糊

粗放经营模式下,各期刊编辑部都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期刊办得好,发行量大,发行收入多,编辑人员的收入也相应高。

行政主导的期刊集约化过程,实际上是对不同责、权、利关系重新分配的过程,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体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但对于丧失权利的一方,由于并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伤,很难对新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清晰的认识。此外,行政分割的组织结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简单、生硬,缺乏有机的协调与配合。因此,由集约式管理而合作的各方往往是“集而不团”,更难产生如西方出版集团和编委会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不利于刊物质量的提升与市场的良性发展。

4.3 经营模式单一

集约式管理提高了效率,解决的是“节流”问题,但若要繁荣昌盛、长久发展,还需要探索“开源”之法。

从营收渠道来看,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靠发行。受数字化浪潮的冲击,纸质期刊的发行日渐颓势,而且基本还是沿用邮发代购等传统渠道,新媒体平台使用甚少;结为期刊联盟后,虽然可以提高出售数字内容时的整体议价能力,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很多离不开政府支持,否则将难以为继。有些学术期刊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收取高额的版面费,甚至为此偏离了应当坚守的学术阵地。

5 推进学术期刊集约化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集约化的核心要义是市场化。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不同经济实体在市场中发挥充分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的多样化,是在我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推进学术期刊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

5.1 推动市场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网络出版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期刊出版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这方面,市场性期刊的许多开拓性做法值得学术期刊吸收、借鉴。例如: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三联生活周刊》通过在内容中嵌入杂志销售链接、商品销售链接,实现了跨越广告的直接购买,摸索出一条“用户+内容+社交+广告+电商”的多元融合的新媒体生态;一本小众杂志《中华手工》,通过打造“手艺网”与“手艺工场”两个平台,深耕既有的读者群,为杂志聚合的核心用户——手艺人及爱好者及消费者打造了线上社群平台与线下社群实践及众创平台,成功地展现了手工艺的“O2O+体验经济”实践。在发行渠道的创新上,国内最大的报刊网络发行机构蜘蛛网,目前可提供200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的线上订阅服务,并提供代理投递和定制阅读的服务;加拿大的Press Read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字报刊平台,不仅汇集全球数千种报刊资源,而且面向全球图书馆、政府机构、大学、酒店、机场等多种渠道发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市场性期刊与学术期刊存在很大不同,但他们在运营、发行上的开拓做法可以给学术期刊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三联生活周刊》《中华手工》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任何一本有个性的期刊背后都聚拢着一批独特的核心读者群,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学术期刊同样拥有;“蜘蛛网”与“Press Reader”带来的启发是,学术期刊的发行传播不是只有邮发代购与期刊数据库平台两种渠道,而是可以借助更多样的渠道,中国期刊有可能通过他们走向世界。正如二更联合创始人、CEO李明所言:“新媒体平台开放的能力与姿态,为内容创作者打开了新的出路”。

虽然我国的学术期刊集约化改革初步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垄断局面,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是走在集约化道路前面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不应该满足现状,裹足不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深耕用户关系,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探索多样化的运营路径,发挥学术期刊更大的价值,实现学术期刊的深度转型,是学术期刊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5.2 多样化的路径是自主化

任何事业的成就都是由人践行的,学术期刊市场多样化目标的达成,不是仅凭理论设想就能实现的,落实到现实操作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按照经济学中激励机制的理论原则,主体的积极性是与其对后果所承担的责任成正比的。同时,《三联生活周刊》《中华手工》等市场性刊物的创新实践表明,期刊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应当是办刊主体和要素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以提高效益为动力,自主选择、自发实现的过程。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赋予办刊主体充分的自主权是激发其内在动力、调动市场活性的前提。

6 结语

期刊集约化管理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原初目的是为提高期刊生产的效率。我国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期刊管理模式,期刊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商业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已显现出初步的规模效应,在我国的期刊业市场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集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而学术期刊的内在动力才是保持恒久活力的生命源泉。如何赋予学术期刊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其市场竞争意识,是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期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IOP Science[EB/OL].[2016-12-06].http://iopscience.iop.org/.

[2]OSA Publishing[EB/OL].[2016-12-06].https://www.osapublishing.org/about.cfm.

[3]We’veSharedIt!Springer Nature completes integration of its content sharing initiative across its entire owned portfolio of over 1,300 journals[EB/OL].[2016-10-27].http://www.springernature.com/cn/group/media/press-releases/weve-sharedit-springer-nature/10872820.

[4]Elsevier Home[EB/OL].[2016-10-27].https://www.elsevier.com/.

[5]About us|Taylor&Francis Group[EB/OL].[2016-10-27].http://taylorandfrancis.com/about/.

[6]Journals|Brill[EB/OL].[2016-10-27].http://www.brill.com/products/journals.

[7]秦钠,翁春敏.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探析——以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约化建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9-13.

[8]张祖尧.我国科技期刊应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增长型转变[J].杭州大学学报,1997,27(1):133-137.

[9]陈玉堂,王士敏,张军,等.集约经营 联合办刊 集中专业 分科出版——高校学报工作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8(1):33-35.

[10]刘泽林.规模促发展 集约出效益——科技期刊规模化发展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11):12-15.

[11]姜永茂,刘冰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12]梁艳玲.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5-8.

[13]中国光学期刊网[EB/OL].[2016-12-07].http://www.opticsjournal.net/.

[14]杨蕾,童菲,马沂,等.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735.

[15]中国地学期刊网[EB/OL].[2016-10-13].http://www.geojournals.cn.

[16]中国航天期刊平台 [EB/OL].[2016-10-13].http://www.zghtqk.com.

[17]图情期刊联盟网 [EB/OL].[2016-10-13].http://www.lisjournal.net.

[18]西南期刊联盟 [EB/OL].[2016-10-13].http://www.xnqklm.com/.

[19]中华医学会 [EB/OL].[2016-10-13].http://www.cma.org.cn/xiliezazhi/.

[20]李慧,马建华.中国科协期刊的集约化运作案例研究——以中华医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0-862.

[21]王铮.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实现形态和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54-1260.

[22]杨蕾.《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专题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29.

[23]期刊发展前沿:集约·品牌·新媒体——上海期刊第四届论坛[J].学术界,2015(7):331.

[24]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系列·产业化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2-30(9).

[25]策划人语.“刊群”现象探微[J].传媒,2015(17):4.

[26]尹仔锋,刘彤.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步伐——以气象类期刊为例的集约经营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38-641.

[2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EB/OL].[2016-12-07].http://www.nssd.org/.

猜你喜欢
集约化办刊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