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文章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以《岩土力学》文章为例

2016-04-02 01:45■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不端职称学历

■周 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编辑部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小洪山2号 43007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我国科研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国科研人员在SCI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位,影响因子位居第四位[1]。虽然我国的科研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之伴随的学术不端的文章的数量不在少数,虽然这些文章数量不多,但其发表出来后造成的恶劣影响和无形的损失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日常的审稿过程中我们发觉,有些机构投来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比例似乎偏高,有些研究团队的稿件也有类似状况,这种现象促使我们思考,文章作者所在机构、所在团队与这些学术不端文章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另外,职称晋升、学位获得是科研人员、求学人员最为关注的因素,他们与学术不端文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虽然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及学术不端文章的研究论文很多[2-10],但这些论文有些是反映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应用的,有些是分析学术不端文章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尚未发现有定量统计分析机构、职称、学位与学术不端文章之间的关系的文献。

《岩土力学》是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期刊。在办刊过程中,期刊始终秉承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因此采取了严格的检测和查处学术不端稿件的措施,尽可能地将学术不端文章剔除,保证期刊学术环境的纯洁。本文以2014年全年进入《岩土力学》投稿审稿系统的文章为统计对象,对这些被发现的有学术不端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了解作者所处的机构、作者的职称、学位与学术不端文章之间的关联性,为编辑部初审提供参考信息。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学术不端文章的界定

科研活动中有关学术不端的定义目前国家各个部门间有些差异,科协为八条[11],科技部有六条[12],教育部有七条[13]。尽管有些差异,但均把“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捏造篡改数据”的行为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科协八条里把一稿多投也列为学术不端情形之一。本文根据这些规定结合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情况,把“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捏造篡改数据,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包括不加任何改动就投其他期刊或者对发表过的文章进行文字上的修改而实质内容没改,或者对已发表的文章增加或删减内容而核心内容未变)”的文章界定为学术不端文章。

目前《岩土力学》(以下简称本刊)编辑部通过4种方式筛查学术不端文章:(1)基于编辑部网站投稿系统的筛查。具体做法:编辑部自己的投稿系统对来稿进行初筛,判定来稿是否为先前被退的稿件再次投来,如果是再次投来的,则由初审编辑判定这些稿件是否进行了修改提高,如果已进行了完善提高则接收进审稿系统,否则直接退稿,这些被退的稿件没有真正进入审稿系统,所以没有纳入本文的统计数据里面。(2)基于“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5.1)”的筛查。具体做法:将被接收进入本刊审稿系统的稿件上传到“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5.1)”进行检测,对复制比大于5%的稿件进行人工分析,判定其是否真的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发现的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退稿并明确告知作者退稿理由,这些被退稿件被纳入了本文的统计数据里。(3)审稿专家审稿发现。这些稿件也被纳入本文的统计数据里。(4)读者发现。已正式发表的文章,其中极少数会被读者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读者会来信告知编辑部,这类文章也纳入到本文的统计数据里。

1.2 对象选择

《岩土力学》的来稿量较大,近年来每年的来稿量在3000篇以上,因为来稿数量大,如果选择2或3年的全部来稿进行统计研究,工作量将相当大,所以本文选择的统计对象是2014年我刊在线审稿系统接受的3032篇文章。

1.3 指标确定

根据日常审稿过程中的实践与感受,笔者认为作者所在的机构、作者的职称、作者的学历应该跟学术不端文章的关系可能更紧密,因为这些因素涉及到作者的工作环境和自身利益。其他因素,比如性别、年龄、地域、……,可能与学术不端文章关系不太密切。所以本文选择了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第一作者的职称、第一作者的学历三个指标,来考察它们与学术不端稿件之间的关系。

本刊作者来源主要为高等院校,占81.06%,其次是科研院所,占11.63%,以及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占7.31%。这些机构学术水平差距较大、且有各自的特点,故将机构分为6个亚类:985高校、211高校、一般高校(非985、非中科院研究所、非211高校)、中科院、专业研究院、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中科院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国家队科研水平有目共睹,单独列出。各个行业的专业研究院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明显的行业优势。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虽然科研能力有限,但强大而丰富的设计施工实力使来自这些机构作者的论文不容小觑。之所以把高校分三类,是因为来自不同等级高校的稿件,在质量上有明显的分级。此外因为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高校,但985高校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水平明显高于211高校,故将985高校单独列出。

本刊论文作者职称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无职称五种。其中正高职称作者占11.30%,副高职称作者占21.59%,中级职称作者占20.27%,三者合计53.16%,初级职称作者不足1%,故将职称指标划分为四类:正高职称作者、副高职称作者、中级职称作者、中级以下职称作者。

一般论文的作者按学位可分出博士、硕士、学士,按在读情况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如果这样划分将很繁杂。统计表明,我刊来稿作者主要是博士、博士生,占70.78%,硕士或硕士生,占23.58%,学士或本科生,占5.64%,无专科生作者的来稿。所以,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提出按学历来划分论文的作者,即,博士学历作者(包括博士、博士生、博士后)、硕士学历作者(硕士、硕士生)、本科学历作者(学士,本科生)。

2 结果及分析

2014年全年共发现34篇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占总来稿量的1.12%,比例较低,数量较少。尽管如此,分析这些问题文章的分布特征,可能有助于了解这些文章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下分别从机构、职称、学位三个方面分析其各自与学术不端文章的关系。

2.1 机构

根据第一作者单位分类,本刊来稿量由高至低排名分别是一般高校、211高校、985高校、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中科院、专业研究院,见表1。按学术不端文章所占对应机构文章的比例来划分,可以明显分出三个等级:第1等级是985高校、中科院、211高校,来自这三类机构作者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最低,均不超过1%;第2个等级是一般高校和专业研究院,不超过2%;最高的是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大于3.0%,是第1等级的4~6倍,是第2等级的2倍以上。985高校、中科院研究所、211高校由于有日常的教育及较完善、严格的审查学术不端的制度和措施,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师生对学术不端的危害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产出的文章中有问题的文章比例低。勘测设计施工单位,由于侧重于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实施,各单位对科技文章的写作没有像高校那样有经常性的教育和有严格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员工撰文投稿时基本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危害的意识,故问题文章的比例最高。一般高校作者的文章以及专业研究院的文章,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介于前两者之间,这种结果在于:一般高校也有对学术不端文章的制度,但相比985、211、中科院这类机构,力度要差一些。专业研究院属于研究机构,据笔者与有关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交流信息获知,这些单位也没有像高校那样的制度和规范对所投文章进行约束,科研人员外投稿件是否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完全取决于个人道德水平。

表1 按第一作者单位统计的学术不端文章的分布

2.2 职称

《岩土力学》来稿中,按职称分类,以中级以下作者的稿件最多,接近50%,其次是副高职称的作者及中级职称作者,最后是正高职称作者。表2显示,副高职称作者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级职称的作者,这两者处在同一水平,均超过1%。中级以下作者和具有正高级职称作者的论文,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为何副高职称作者和中级职称作者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较正高和中级以下作者高?笔者认为副高向正高、中级向副高职称晋升的动力远远大于初级职称向中级晋升的动力,这促使作者中的少数人为了晋升的利益敢于冒被查出学术不端的风险投稿,一旦成功名利双收。正高职称作者因为向上进一步晋升的动力基本消失,所以出现为晋升冒风险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失去了基础。那么各职称段作者的文章在各个机构里的分布是否遵循上述规律呢?表3中正高职称作者在6类机构里的被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最低,仅仅在一般院校里出现1例。中级以下职称作者的文章在6类机构里均发现有学术不端文章,但比例较低,见表6,在985高校、211高校、中科院内均不超过1%,在一般院校、专业研究院、勘测设计施工单位里的介于1%~2%之间。副高职称作者被发现的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在6类机构里的分布很不均衡,在勘测设计施工单位里高达8%,在专业研究院里也超过2.5%,见表4,在其他机构里介于0%~2%之间。中级职称作者的文章在6类机构里的分布与副高职称作者类似,在专业研究院里最高,高达10%,在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也较高,接近2.5%,在其他4类机构里介于0%~2%之间,见表5。各职称段作者的不端文章在各类机构里的分布规律与前述总的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副高和中级职称作者学术不端稿件的比例高于正高级中级以下职称作者,是易发人群,当他们是专业研究院和勘测设计施工单位的作者时,成为学术不端文章的高发群体,这两类机构在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上的欠缺可能是导致这类作者易出现学术不端的客观原因。

表2 按第一作者职称统计的学术不端文章的分布

表3 正高职称作者的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表4 副高职称作者的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表5 中级职称作者的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表6 中级以下职称作者的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2.3 学历

表7显示,虽然博士学历作者的稿件量最多,但其中被发现的有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所占比例最低,仅为0.89%,本科学历作者的稿件虽然最少,但其中问题文章比例最高,达3.11%,硕士学历作者的有问题的文章比例介于两者之间。这种分布比例恰恰与作者学历高低成反相关关系,那么是否学历越长或者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者,他们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机率就越低呢?为此,对不同学历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论文在各机构内分布比例进行了细分统计,见表8、表9、表10。3个表的数据显示,作者学历高低与其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形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受作者所在机构的影响。同样是博士学历的作者,在985、211、中科院等机构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低于一般高校及专业研究院,勘测设计施工单位的博士学历的作者发生学术不端的概率达3%以上。本科学历作者主要分布在专业研究院和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学术不端稿件的比例最高,为5%左右。985高校及中科院硕士学历作者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机率低于一般高校、专业研究院、211高校和勘测设计施工单位等4类机构的硕士学历作者。上述不同学历的作者的文章在不同机构内的分布规律说明,高学历作者出现学术不端的几率并不比学历低的作者低,不同学历的作者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比例与作者所处的学术环境有关,985高校、中科院等机构的学术环境相对其他机构来讲更好,所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博士,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都很低,相反,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专业研究院等机构由于学术环境相对较差,即使是高学历的博士,也容易出现学术不端。

表7 文章按第一作者学历统计的学术不端文章的分布

表8 博士学历作者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表9 硕士学历作者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表10 本科学历作者文章在各机构内的分布及对应的学术不端文章的比例

3 启示与建议

(1)学术不端文章的出现概率明显受作者所处环境、作者职称的影响,与作者的学历高低关系不明显。985高校、中科院、211高校等机构,由于学术氛围较干净,有较完善的学术不端的制约措施,学术不端文章的发生率最低。副高级职称及中级职称作者,其文章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概率较正高职称和中级以下职称作者的高,其原因可能来自于职称晋升的压力;当副高职称作者或中级职称作者所处机构是专业研究院或者勘测设计施工单位时,这些作者的文章出现学术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高学历作者并不比低学历作者有更高的学术道德水准,他们所处的机构的学术氛围决定了他们的学术道德水准,处于专业研究院或勘设计施工单位的作者,无论他们是博士学历还是本科学历,其论文发生学术不端的概率远高于985高校或中科院的作者。

(2)基于以上分析结论,在日常的审稿过程中,对来自勘测设计施工单位或专业研究院的稿件,特别是中级或副高职称作者的稿件时,需更加谨慎。

(3)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靠作者自身的学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靠完善严格的防范措施甚至立法才有可能将这一学术劣迹铲除。

本文的局限,文章的统计样本虽然有3000多篇,但涵盖的时间跨度仅一年,故得出的统计规律可能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文章也仅仅考虑了机构、职称、学历与学术不端文章的关系,其他因素,比如作者的年龄、性别、所在地域等等有无影响未进行分析统计,这些有待于作者今后进一步的工作。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

[2]林加西,邓丽琼.《广东医学院学报》550篇来稿的文字复制情况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5):544-546.

[3]白雪娜,张辉玲,苏柱华,等.基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农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与启示---以《广东农业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4,26(Supp.1):171-173.

[4]尹闯,黎贞崇.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J].编辑学报,2015,27(1):50-52.

[5]崔秀艳,高景山.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6):127-129.

[6]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7]石鹤,夏黎明,汪晓,等.《放射学实践》应用AMLC检测已发表论文结果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87-690.

[8]邓瑶,朱宏儒,洪青标.《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作者学术不端知行信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579-586.

[9]孟月.国内外关于自我剽窃的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85-491.

[10]刘英.近十年来学术不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111-115.

[1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科技道德规范(试行)[EB/OL].北京:2009[2016-09-03].http://www.cast.org.cn/n35081/n11114910/n11574863/11578899.html

[12]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EB/OL].北京:2006[2016-09-03].http://www.most.gov.cn/kjbgz/200611/t20061109_37931.htm

[13]教育部.教社科[2009]3号.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北京:2009[2016-09-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80/201001/80681.html

猜你喜欢
不端职称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知识无力感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