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书法研究综述

2016-04-04 02:48吕昱衡
书法赏评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法

■吕昱衡

伊秉绶书法研究综述

■吕昱衡

【引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清代书法可谓是书道中兴的一代。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清代书坛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蜕变,它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桎梏,阐扬碑学之神,风行金石之气,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与唐楷、宋行、明草相齐肩,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出现了一批造诣卓著的书法家,如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所载:“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成,刘石庵也;集碑之成,张廉卿也。”此处提及伊秉绶、邓石如、刘墉与张裕钊四位碑学大师,不仅如此,清代以书学著称者还有阮元、包世臣、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大方之家。正是这些书家独具个性与精彩绝伦的书法创作,从而挽回了宋代以后中国书法江河日下的颓势,使得清代书坛流光溢彩,璀璨夺目。

【正文】

纵观伊秉绶书法的研究现状,有清一代,主要有梁茝林《退庵随笔》、焦理堂《雕菰楼集》、吴思亭《昭代名人尺牍小传》、谢枚如《赌棋山庄词话》、蒋子延《墨林今话》、康发祥《伯山诗话》、何子贞于《东洲草堂诗钞》、钱蔼人《滇南碑传集》、逸芬《桐阴论画》、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包慎伯《艺舟双楫》、康南海《广艺舟双楫》等书籍对墨卿书法皆有论述品评。比及民国,杨守敬《书学迩言》、王潜刚《清人书评》、沈尹默《论书绝句》、马宗霍《霋岳楼笔谈》及其《书林藻鉴》、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等相关资料都有所记载与赏析。至于当代,各类书法论著、学术论文、鉴赏辞典中论及墨卿书法者层出不穷。以下做以具体论述。

一、清朝时期

伊秉绶作为清代分书的集大成者,其书迹历来为人称道。有清一代,文人书中论及墨卿书法者不胜枚举,在此略述一二。梁茝林于《退庵随笔》中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未谷能缩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二语真堪移赠耳。”此处茝林将墨卿与未谷并论,称此二翁深得汉隶精髓,并各取所长、阐扬光大。综观墨卿与未谷皆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且二者隶书均弱化传统笔法的波磔,兼收博取,脱尽恒蹊。未谷隶书古拙质朴,浑厚庄重。吴思亭《昭代名人尺牍小传》评道:“未谷以分隶、篆刻名,精于考证碑版。”李词堪《皇清书史卷二十八——木叶厱法书记》云未谷“善分隶,得《孔寅碑》之神。论者以为山左第一。著有《国朝隶品》,兼工指书。《复初斋集》有题桂未谷指头八分歌,行楷书亦瘦秀飘逸,自成一家。”墨卿的隶书更是融汇秦篆的高古凝重、汉隶的朴拙天趣、唐楷的雍容流丽于一体,笔势劲健沉着,结体宽博挺拔,气势雄浑,格调高雅。墨卿有三十二字隶诀:“方正,奇肆,咨纵,更而,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知凝神造意,莫可忘拙。”此诀正是他对隶书作法的多年参悟。由此可知时人常将此二翁相较而论且伯仲难分,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焦理堂在《雕菰楼集》中评论墨卿隶书有汉魏旧迹:“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公读其书,守其学,故学纯而品正,措之政事,多有裨于民生国治。”据史料记载墨卿任扬州知府时,曾招理堂编修府志,二人因此有过不少交集。故而理堂在其文集中多次提及墨卿作书,也是自然之事。

墨卿行草也不为其隶书所掩。思亭在其《昭代尺牍小传》卷二十四中对墨卿书法有简略论述,他说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他在此提到的李西涯即明朝一代文臣——李东阳,其号

西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据史书记载,李东阳善书法,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涯翁篆胜古隶,古隶胜真行草。”而且西涯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于明代书风从台阁体向吴门派转变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观其行草用笔轻健而流畅,体势清拔而峻峭。正如安世凤《墨林快事》所评:“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态。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滓渣以出。”而思亭说墨卿书似西涯,意指墨卿行草从西涯处来。细观墨卿行书,深得西涯之趣,其筋骨修长,线条柔韧,虽笔划轻细但非纤弱,如拉弓之弦,极具弹性。且墨卿善于中锋行笔,故而字体珠圆玉润,温婉可人。加之其行书渗入篆隶笔意,自是灵活劲健、古意盎然。故有论者评道“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这主要得益于他娴熟的用笔技巧和对于汉碑的长期临习。据谢枚如《赌棋山庄词话》载道:“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圆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可知墨卿的成就与其平日里苦练是紧密相连的。

墨卿不仅篆隶宽博畅达、行草高古清远,楷书亦是自抒新意、姿态横生。蒋子延《墨林今话》谓:“(伊秉绶)文学吏治江左所推,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不泥成法,妙有古金石气溢于楮墨间。”子延认为墨卿的楷书直接承袭自颜鲁公,这是显而易见的。鲁公楷书深厚雄健,气势磅礴,众所共知。东坡对鲁公书法有高度赞誉,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鲁公楷书一反初唐王派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轻盈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可谓雄秀独出,前无古人。综观墨卿正书,庄重浑厚、宽博圆融、舒展大方的颜体特征从中皆可寻绎而出。不仅如此,墨卿还以篆籀之气立其根,线条简炼,字态朴质,故其正书率真之意呼之欲出,金石之趣跃然而现。其名作《吊比干文》,古朴瘦劲,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正是力证。清代诗人康发祥《伯山诗话》有评:“(伊秉绶)风流文采,照耀海内。人得其一诗一字以为至宝。”以此可见墨卿书法的影响力。何子贞于《东洲草堂诗钞》赞墨卿:“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清代书画家王孟养对墨卿书法十分推崇,认为他书画皆精,有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逸芬《桐阴论画》也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其山水扇面,笔意苍劲,皴染简淡。古秀脱尽恒蹊。虽不以画名,而见其画者无不倾倒也。”钱蔼人《滇南碑传集》卷一一记载“(伊秉绶)好蓄古书画,而以前贤手迹为重。”以此观之墨卿书画兼善,不同流俗。乾嘉时期,金石之风兴起,书人皆盛行摹拓碑石,一时蔚然成风。康南海《广艺舟双楫·尊碑第二》谓:“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藉金石以为考经证史之资,专门搜辑,著述之人既多,出土之碑亦盛,于是山岩屋壁,荒野穷郊,或拾从耕父之锄,或搜自官厨之石,洗濯而发其光采,摹拓以广其流传。碑既多,考证亦盛,于是碑学蔚为大国。適乘帖微,入缵大统,亦其宜也。”足见碑学之盛。在此环境下,墨卿能够博采众长而不拘一格,在清代碑学上迥然独秀,令人赞叹。南海《广艺舟双楫》对墨卿有一段精妙评语:“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怀宁一老,实丁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洲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开山作祖,允推二子。”文段客观地评价了墨卿在清代书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民国时期

至清末民国时期,文人作品中涉及墨卿书画者也是层见迭出,在此做一简明浅谈。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的杨守敬精于书学理论,曾作《书学迩言》一书,以阐述书法理论。他在书中曾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曾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杨守敬与向燊都认为墨卿隶书来自汉人,行书出自李东阳,这在之前清代文人著作中已有相关论述,此处毋庸多言。此外,向燊提及“墨卿楷书法《程哲碑》”,此言信之。《程哲碑》,是东魏第一石刻,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其书法气象博大,妙趣横生,为东魏书法之典型风格,也是山西存世的历代碑刻中一件难得的精品。其字体稳厚温和,运笔朴实无华,结体修长,不假雕饰。该碑上乘东汉的直派分书余绪,后融汉魏砖文书法精髓,《程哲碑》可说是北朝直笔隶书的真书流派的典型代表。细观墨卿小楷,清新雅丽但不乏质朴自然,端庄多姿又不失骨清气穆,正是取法自魏晋笔意。清末诗人李宣龚喜藏书画,因喜墨卿书法,榜其藏书画室为“墨巢”,并高度赞叹道:“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李氏对墨卿书迹的喜爱之情已可想见。

近代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说:“墨卿书用笔皆有心得,分隶愈大愈佳、愈瘦愈妙”。沈尹默也有诗称赞《论书绝句》:“茶陵而后见汀州,落笔神光夺两眸。惊怪元和新样好,平原一派得承流。”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马宗霍也肯定了墨卿隶书的朴拙之趣,深得鲁公之遗风,但对于前人所说的“古意”不甚赞同。他在《书林藻鉴》也说:“汀州分书,有静穆之致,妙处在拙,故当胜完白之作态。然其志欲参篆意于分,以成古隶。虽未入古,正复绝俗,非能集分之成也。”他认为墨卿的分书胜于邓完白,而且超凡脱俗,但是并未真正入古。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伊秉绶是隶家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出篆书是他不常写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包世臣只取他的行书,列入“逸品下”,还不能赏识他,康有为才是他的知己啊。他的隶字,早年和桂馥同一派的,后来他有了独到之见,便把当时板滞的习气完全改除,开条清空高邈的路出来。”沙先生认为墨卿的书法一改当时书坛板滞之气,戛然独造,气象恢弘。值得注意的是,马宗霍与沙孟海都提到邓石如,并一致认为墨卿境界在其之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只因完白山人隶书犹有唐风,拟入汉室不深。而且其隶书远不及其篆书茂密浑劲、苍古奇伟,故而格调不高,不若墨卿。总之,墨卿书法在民国时期影响颇深,当时更有甚者,长乐籍书家黄葆戊终身奉墨卿隶书为瑰宝,并以涩笔书之,沉静隶穆。

三、当代时期

进入当代以后,文人对于墨卿书法的关注并未减弱,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风靡盛行,各界对于墨卿书法投以越来越多的目光。各类书法论著、学术论文、鉴赏辞典中论及墨卿书法者层出不穷,以下分别做一简要论述。

(一)书法论著类

张舜徽在其《爱晚庐随笔》中评道:“论及清代隶书,吾必推伊汀州为第一。梁任公题《伊墨卿临汉碑立轴》有云:“墨卿先生分书,品在完白山人上,有清一代弁冕也。”此乃定评,非任公一人之私言矣。伊书劲秀古媚,独创一格。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融合《衡方碑》《郙阁颂》《张迁碑》之长,形成笔力雄健、沉厚挺拔之体。实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故榜书尤冠绝一时。又工小篆,成时名家。楷书、行草深入颜平原之室,愈小愈妙。”又于《中华人民通史(下)》中论道:“伊秉绶以书法名世,篆、隶、正、行、草无所不能,而隶书尤精,作字愈大愈现精神,运笔雅健,古意躍然,自推清代榜书第一。篆法亦循循规矩,刚劲有力,直徒秦刻石来,非当时善小篆者所能及。正书、行书取法颜真卿,有骨有肉,深入平原之室。小楷遒劲雄浑,一洗馆阁软弱之习。所作草书小字,尤婉转多姿,耐人寻味。”在此张先生对墨卿的各种书体一一评述,且用词精准、十分契合。他认为墨卿隶、篆、正、行、草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黄苗子在《艺林一枝:古美术文编》中用大量笔墨叙述墨卿生平经历及书法特征,并对其作品加以详尽评议。在书中他提到:“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非凡的气势,从大字碑刻高约1.5米以上的“隋炀帝陵”四字,到不到一厘米小字的《白豪庵书》题签,都给人以气势追人的感觉,有一种“魄力”,使人产生雄健庄重而雍容雅逸的感觉。由于他用中锋,下笔平正厚实,力透纸背,界画严整准确,得心应手。张怀罐说得对:“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伊秉绶隶书神完气足,雄劲俊逸,杜甫所谓“是何意态雄且杰”,这句话可以移赠给伊书。”黄先生着重强调的是墨卿书法中的气势,认为其隶书具有恢宏方正精神,这正与鲁公的楷书一脉相承。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中这样评价伊秉绶:“壮伟厚重,笔画往往越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胁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锤打为一体……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不同。”熊先生主要是从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来评述墨卿书法的,通过与唐代、宋代、明代各书派的对比来突出墨卿的独特个性。

也正是因为墨卿的与众不同,终成一代大家。

陈振濂在《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一书中说:“伊秉绶的古穆格调构成了清代篆隶书成就的最高峰。他利用错落有致、参差相问的线条并列方式来表达空间的理性美。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律——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他的线条无不圆润丰厚,有立体感,屡为后人敬叹,他的阳刚之气可谓是千古未有的奇迹。”陈先生在此特别指出墨卿书法的线条美感,认为其圆润丰厚,颇有立体感。

李希凡在其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清代卷》中谓墨卿:“(伊秉绶)所作隶书,个性独特鲜明。他的点画平直均匀,字形方正饱满,并且有意削弱了笔画的波磔和隶体的“蚕头燕尾”,造成凝重方整的书法视觉形象。他还善于依照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相互配合呼应的布局方式,使之在疏密、虚实和黑白的对比中产生装饰意趣。”李希凡先生总结出墨卿隶书最大的特点即是笔法上弱化波磔,以楷笔写隶字,从而形成自己独创的风格。除此之外,还有朱福烓编撰的《笔墨见风神·扬州书法艺术》,许明甲著述的《琴棋书画趣话》,单国强撰写的《书画鉴赏与收藏》,董友如所写的《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倪文东编著的《书法》,杨健君所著的《墨苑吟屐:中国书法史话》,贺云翱主编的《中华国宝图典》,司惠国编纂的《篆隶通鉴》,朱守道的《书法史话》,金丹的《中国书法家全集》,童衍方的《艺苑清赏·晏方品珍》等书法论著中皆有涉及墨卿者,足见其书法影响之深远。

(二)学术论文类

近些年,涉及墨卿的学术论文大约有一千来篇,这其中专论书法者也有百十来篇。主要有许国平的《伊秉绶的隸书联》,张绍富的《枯木逢春原自好何如修竹不知冬——伊秉绶书法艺术发微》,连长生的《伊秉绶书风形成之因管窥》,张锡庚的《平原一派得承流——伊秉绶及其七律诗轴》,虞卫毅的《邓石如与伊秉绶隶书成就的比较与评述》,吴令的《伊秉绶书法风格浅析》,何来胜的《伊秉绶、何绍基隶书比较》,依斋的《清雅古朴严谨拓放——浅评书法大师伊秉绶及伊念曾、伊立勋三人书法艺术》,沈定庵的《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后记》,周静的《对伊秉绶隶书线条美的几点体会》,杰平的《伊秉绶隶书独具淳雅》,庞鸥的《自创一格陶铸千古——伊秉绶书法风格浅析》,武宝民的《伊秉绶行草赏析》,楼晓的《承传·变古·出新——伊秉绶、何绍基隶书比较及思考》,张爱国的《伊秉绶书法研究札记》,郭舒的《大成集汉隶一代开书风——伊秉绶书法浅析》,何岩的《伊秉绶及其书法艺术》,丁仕达的《伊秉绶书风的形成与境界》等等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对墨卿书法的某一侧面做出了相应的研究。

硕博士论文有五篇,分别是2009年何岩的《伊秉绶书法艺术研究》,2011年况林的《伊秉绶书风之形成研究》,2013年吴奇唯的《伊墨卿先生年譜》,2015年周寒筠的《伊秉绶书法研究》,2015年朱文哲的《伊秉绶行草书研究》,这些都对墨卿书法的研究有具体详尽的归纳综述。

(三)鉴赏辞典类

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记载道:“伊秉绶工书,尤擅隶书。其字分布均匀,充实有力,方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清雅古朴,格调非凡。与怀宁邓石如的篆书称为‘南伊北邓’。”史树青主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第五卷·书法》写道:“伊秉绶的隶书独具特色,善于根据字的不同结构,或四边充满,或有意识地拖长末画,以使字体方整。伊秉绶那装饰性的书写样式,大约是在四十岁前期完成的;当他过了五十岁,点画逐渐清晰;随着进入晚年,点画越发清晰,处处显示出分间布白明晰的现代式的造型。”199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记录道:“伊秉绶书法宗汉隶,直接取径于汉《西狭颂》《张迁碑》《裴岑纪功碑》《封龙山》。《韩仁铭》等,但他并不一味模拟,而是将汉隶的体势、结构加以改造,并将篆书的用笔融于隶书,形成间架博大、质朴浑厚、气势雄强的风格。”此外,《中国书画艺术辞典》《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中国诗学大辞典》《美术教育词典》《大辞海·美术卷》等辞典皆有收录。

从清朝至今,回顾百年来各家对于墨卿书法的评述及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其中关于墨卿隶书的研究有了详尽的文章著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就研究内容而言,关于墨卿隶书的相关资料比较丰富,而对于他的其他书体的研究虽有论者言及但是少之又少,缺乏系统性的论述,这方面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有扩宽深入的余地。其次,就搜集资料而言,个人就感到不易,因为墨卿传世的主要墨迹只有《默庵集锦》,这只是墨卿书法作品的一部分,其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甚至流失海外,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墨卿的书法艺术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困难。与中国历史上其他书法家相比,墨卿的受关注程度明显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研究他的专著出版,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1]杨健君《墨苑吟屐-中国书法史话》[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版。

[2]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广艺舟双楫》[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赵尔巽《清史稿》见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伊秉绶>[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年8月版。

[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见循吏传二<伊秉绶>[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5]董玉书、徐谦芳《芜城怀旧录扬州风土记略》[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见三编下卷<伊秉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版。

[7](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见卷三十一“名儒类”<伊先生朝栋·子秉绶>[M].岳麓书社出版社,1991年5月版。

[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见文苑传三<伊秉绶>[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9]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年6月版。

[10]伊秉绶著《清代诗文集汇编》见第四三九册《留春草堂诗钞》[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版。

[11](清)包世臣著,李宗玮解析《艺舟双楫》[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2](清)梁章钜《退庵随笔》[M].新兴书局出版,1967年版。

[13](清)吴修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见学林类49《昭代名人尺牍小传》[M].台北明文书局出版,1985年版。

[14](清)李放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见艺林类《皇清书史》卷二十八<木叶厱法书记>[M].台北明文书局出版,1985年版。

[15](清)焦循撰,江杏溪编《文学山房丛书》见三集《雕菰楼集》[M].巴蜀书社出版,2010年6月版。

[16](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版。

[17](明)安世凤撰《墨林快事》[M].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1970年版。

[18](清)谢章铤撰,刘荣平注《赌棋山庄词话校注》[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19](清)蒋宝龄、蒋茝生撰《墨林今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版。

[20](宋)苏轼撰,许伟东编《东坡题跋》[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1](清)康发祥《续修四库全书》见子部·艺术类《国朝书人辑略》卷七·第五<伊秉绶>[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何绍基著,曹旭校点《东洲草堂诗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3]钱仪吉《滇南碑传集》燕京大学研究所出版[M].1932年版。

[24]杨守敬《学书迩言》[M].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25]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26]王潜刚《清人书评》[M].民国白宣线装影印本。

[27]周寒筠《伊秉绶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年10月。

[28]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见《近三百年的书学》[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29]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0]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张舜徽集(下册)》[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1]黄苗子《艺林一枝:古美术文编:增订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3月版。

[3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3]陈振濂《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明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4]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清代卷(下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5]周倜《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

[36]史树青《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第五卷·书法》[M].大象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

[3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