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6-04-05 01:16王凤清段丽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临床医学

王凤清 王 青 段丽萍



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王凤清王青段丽萍

摘要: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展示了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现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研究生培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颁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标志着我国的临床医学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为了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以职业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政策扶持和社会认可。医教协同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检索多个文献数据库发现,对医学博士生教育的研究多关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教育的研究极少,没有专门系统地针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问题研究。

为了解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现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9所高校的400多名博士生导师和800多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对20余名全国知名的研究生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及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选取9所高校的475名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及890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5所,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4所,调查对象遍及东部、西部、中部地区。

2.研究生教育专家及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

选取6位全国知名研究生教育专家及15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

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1.有效问卷

向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726份,其中有效问卷721份,问卷回收率81.6%,有效率为99.3%;向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发放问卷475份,回收364份,有效问卷为360份,问卷回收率76.6%,有效率为98.9%。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为50.73±6.330岁;男、女导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9.2%和29.7%,1.1%的导师未填写性别;90%以上的导师同时具备副高及以上的教学职称及临床专业技术职称,且具有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带教经验。

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为28.6± 3.660岁;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0%和51.3%,1.7%的研究生未填写性别;80%以上的学生为博士研究生阶段最后两年(包括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

(二)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学生生源及攻读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的原因

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本科或硕士阶段所学专业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比例分别为97.5%和98.4%,且大部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89.8%和92.0%);所学的非医学专业主要包括生物学、生物技术、动物学等。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仅有58.1%的被调查学生会继续选择攻读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由表1可见,因为兴趣爱好报考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仅有21.8%,大部分研究生是为了提高学历或者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更容易被录取等原因。

表1 攻读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的主要原因单位:人(%)

2.培养环节

收集分析各高校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以及论文答辩环节;70%的学校设置了资格考试;一半的学校设有实验室轮转环节;另外还有超过一半的学校要求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培养环节。在对研究生和导师的访谈中,部分学生和导师并不十分清楚学校设置的这些培养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校也没有严格的监督。导师建议在这些培养环节设置一定的分流比例,具体比例见图1(个别导师和研究生未填写该项)。

14.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区别;13.8%的被调查学生不了解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对研究生的深入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学校对两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没有严格区别,对学术型研究生要求有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或者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整天呆在实验室,毕业时也需要发表SCI文章等。

图1 导师、研究生建议在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分流比例

3.指导方式

由表2可见,目前对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多数导师及研究生希望采取的指导方式为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制,指导小组的构成主要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授或本专业教授及跨学科教授。

表2 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指导方式单位:人(%)

4.培养质量

25.8%的导师认为,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质量得到了国际上比较高及非常高的认同度;认为质量一般和较差的分别为56.4%和13.9%;3.9%的导师表示不太了解。

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影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生源质量、导师水平及教学方式(见表3)。

5.就业情况

多数导师及研究生认为目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般。由表4可见,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认为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首选去向为医院的都占多数,而计划去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仅有5.5%。“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导师、研究生认为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毕业首选去向为医院的比例明显低于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且导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12,p=0.029)。

另外,69.5%的研究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临床医疗专家,45.0%的导师认为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将来的职业应该是成为临床医疗专家;希望自己成为临床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应该成为临床研究者的研究生、导师比例分别为16.6%和43.3%。

三、讨论与建议

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与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博士生不同,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地点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由临床医院医生担任主要指导教师,课题研究也通常为临床医疗服务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生机理、治疗机制、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相比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研究对临床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比较成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疏漏。

表3 导师和研究生认为影响培养质量的前三位关键因素单位:人(%)

表4 导师、研究生认为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就业的首选去向单位:人(%)

1.生源背景单一

调查数据显示,影响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生源质量。目前各高校招生简章中,对报考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并没有专业限制,这一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类似。但在调查中发现,各高校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的实际生源大部分是医学学科背景,甚至以硕士为起点的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前置学位几乎全是临床医学学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及其导师的科研范围,科研思维较狭窄,很难引进新的技术与方法,也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在访谈中可知,很多导师希望能够招收一些工学类、生物技术等其他学科的学生,但是鉴于目前的入学考核内容,很多非医学背景的学生无法进入面试阶段。另外,目前很多研究生选择攻读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只是为了获取博士学位,以便将来更好地就业或晋升职称,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去向也证明了这一点。科研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兴趣,没有热情去做科研,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这种生源势必会影响临床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教育部与卫生计生委正在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可以通过在职申请,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医教协同的改革必然对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生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①加大临床医学教育宣传,让更多学科专业学生了解临床医学研究,吸引不同学科背景、对医学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拓展科研思维及科研方法。②改革入学考试方式及内容,比如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博士申请考核制,让更多非医学背景的学生能够进入候选名单,增加导师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③鼓励临床医学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使其成为潜在的直博生源。④扩大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生比例,让学生得到连续培养,保证优秀的学生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⑤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的就业需求,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在临床医院设置一些专门的科研人才岗位,确保他们将来的发展空间。

2.培养过程无严格的分流机制

目前在国内,研究生一旦被录取为博士生,一般都能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虽然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面临着课程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考核环节。但是,各高校在这些环节中并没有严格的分流机制。访谈中学生反映这些考核只是一种形式,通过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对他们没有什么压力。导师一般认为好多学生好不容易考进来,如果读到中间被分流,学生可能会接受不了,所以大部分导师都会想尽办法让学生顺利毕业。近几年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研究生入学相对宽松,这就更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严格把关。

教育部近年来出台各项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均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2-3]。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对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严格的分流机制,在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各环节设置一定的分流比例,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终止读博进程,对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观点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大部分导师的赞同。最近几年,一些高校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制度,对博士候选人进行中期资格考核,其分流、淘汰率高达50%,这让学生明显感觉到了学习压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但目前这种制度并没有大范围推广,试点院校实施过程中也感觉到了阻力。主要是目前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使得很多高校不愿轻易放弃招到的博士生。为了确保淘汰制度的落实,应加快落实教育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到的研究生中期分流名额补充机制。

3.导师考核体制、导师小组指导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研究生导师质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在很多研究中已体现[4-5]。研究生大多数时间是跟导师相处,导师的为人、科研态度、思想作风等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导师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但目前很多高校导师仍为终身制或者职称达到一定级别自然成为导师,并没有动态、全面系统地去考核评估导师。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导师肩负过多的行政职务或社会职务,对学生疏于管理;部分导师科研能力极强,但师德师风方面表现较差,学生抱怨较多,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完善导师考核评价体制,综合考虑导师的科研能力、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学生评价等,根据每年的指导能力和条件,动态确定导师的招生资格和名额,防止导师终身制以及招生名额集中在部分导师身上的现象。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发挥他们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

为保证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需要导师们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建议各高校促进导师团队建设,鼓励临床医学导师与基础医学、生命医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导师的合作,切实落实双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制度。博士生入学后,导师组应根据学生学科背景、自身能力等,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博士生一起制定适合每个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突出个性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沟通。同时,明确规定导师组中各位导师的责任、利益等,利于导师组中各位导师的协调和监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学位〔1998〕6号,1998-02-04.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2014-01-29.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03-29.

[4]刘长云,韩学田,孙中后,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机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66-167.

[5]黄秋波.“导师负责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M].大学教育,2015(1):60-61.

(责任编辑周玉清)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科研项目(编号:A1-2013Y03-003)

DOI:10.16750/j.adge.2016.01.007

作者简介:王凤清,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北京100191;王青,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北京100191;段丽萍,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100191。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临床医学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讨
探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新医改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