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琦从肝胃入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2016-04-05 00:04刘宇翔戴琦罗勇兵李梦乔李江西中医药大学204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6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4期
关键词:代赭石川楝子款冬花

刘宇翔戴 琦罗勇兵李梦乔李 琪(江西中医药大学204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6)

戴琦从肝胃入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刘宇翔1戴 琦2#罗勇兵1李梦乔1李 琪1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6)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平冲降逆方加味;疏肝和胃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因胃酸和其它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8周以上,胸片或CT等提示胸部无明显病灶的慢性咳嗽。GERC占慢性咳嗽发病率的5%~41%,近些年来GERC已跃然成为继鼻后滴漏综合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之后的慢性咳嗽的第三大常见病因。其症候特点除咳嗽外,主要还伴随有嗳气、恶心、呕吐、饭后饱胀、上腹部灼热、烧心泛酸、嘈杂感及呛咳少痰等,且夜间易发作[1]。其主要病理应为胃酸和其他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刺激咽、喉、气管的咳嗽感受器引起支气管收缩,表现为慢性咳嗽[2]。西医对该病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未取得理想的疗效,且易复发、副作用大、疗程长,因此,很多病人往往会求诊于中医。

1中医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论述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应属中医内科学中的“久咳、胸痹、吞酸、吐酸、胃脘痛”等范畴。《黄帝内经》中对胃咳也有相关的描述,其中《素问·咳论》中记载的“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就体现出胃咳的主要症状。《素问·咳论》还强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及“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胃失降浊之职,浊阴内聚,酿生痰浊,随气上逆,阻于肺窍则咳嗽而作;或肺失肃降,影响至胃,胃气不得下行而反转上逆,冲逼肺金,亦可引起咳嗽诸证,说明胃咳之病位多属胃、肺、肝、脾四脏。

然其病机,却颇多争议,百家争鸣。胃咳病情迁延反复,诊断和治疗上都比较棘手。该病发病的机理比较复杂,病程长,治疗后容易反复或疗效欠佳。但也有很多医家反复研究,参考古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很多值得参考的观点。其中詹奇认为本病的病机多由肝胃郁热、气逆犯肺所致;治疗本病时宜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为治法[3]。符滨等认为胃咳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导致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而出现食管反流诸症。又因食管与气道均开口于咽部,咽为肺之门户,故该病亦与肺相关。中医治疗该病强调咳嗽不离肺胃的观点,胃气上逆反流为本,上逆壅肺而咳为标[4]。周福生教授认为本病病机究其根本仍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升降失调;临证当以健运中州为主,兼顾它证,随证治之[5]。

2戴师对于此病的理解

基于戴师多年临床经验及观察,浅悟心得如下:(1)肝主疏泄,其性条达,肺主宣发肃降,胃以通降为顺;(2)肝气不疏久郁化火,木火伐金,则呛咳乃发;同时木乘土,脾胃虚弱,肝气横犯于胃,造成呕吐、呃逆、恶心等症状出现;脾虚则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生痰之源亦成;(3)肝火夹痰邪携上逆之胃气同时犯肺,则咳痰出现并再次加重呛咳;胃咳的主症就此出现。

3 理法方药

肝为气机之枢,对情志起着重要的枢调作用,肝的疏泄正常,则气机调顺,气机和调,心情舒畅,反之亦然。这也支持了胃咳应以肝胃为病位关键,治法应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方以平冲降逆汤加味配以西药,中药组方如下:代赭石、煅龙骨、煅牡蛎、醋龟板、旋覆花、红参、炒白术、麦冬、川楝子、法半夏、生麦芽、炙甘草、怀牛膝、炒枳实、白芍、阿胶、桂枝、干姜、茵陈、生地、款冬花、紫菀,其中煅龙骨、煅牡蛎合代赭石入心肝之经,重镇以息风;合白芍、阿胶、生地、醋龟板、怀牛膝养肝血柔肝阴,引肝阳下潜;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生麦芽、川楝子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肝阳亢盛,势必克犯脾土,乘侮于心,桂枝、干姜温通心脾,合旋覆花、法半夏散脾土不运所生之痰湿,是为心阳通,脾土运之意;红参、炒白术补益脾土,合炒枳实、生麦芽健脾消食,行气化湿,同时防止石类质重之药伤胃;麦冬、白芍佐金平木,镇制肝木;旋覆花、代赭石平冲降逆,以降上升之有余,款冬花、紫菀润肺止咳。

4病案举例

4.1病例资料龚某,女,42岁,夜间憋闷、呛咳半年余,咳嗽多无痰或白粘痰。患者半年来,每晚凌晨2~3时,自发胸闷气逼呛咳,易憋醒并伴有强烈烧心感。食欲欠佳,食后胀闷、咳嗽明显,易反酸、呃逆。情绪易激动、急躁,大便多结,小便正常,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口苦不干,痰稍黄量不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病史。电子十二指肠胃镜显示: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胸部CT显示:肺纹理增粗。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核抗体实验(-),血清支原体(-),衣原体(-)。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4.2诊治经过患者先后多次于呼吸科住院诊治,住院期间按肺部感染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2015 年10月10日一诊,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加重,夜间呛咳、憋闷感明显加重,经期推迟,口苦不干,痰稍黄量不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合患者多年诊治经过,拟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拟方“平冲降逆方”加减,方药组成:代赭石10 g、煅龙牡20 g、醋龟板10 g、旋覆花10 g、炒白术20 g、麦冬10 g、川楝子6 g、法夏10 g、生麦芽10 g、炙甘草6 g、怀牛膝10 g、炒枳实10 g、白芍10 g、桂枝10 g、款冬花10 g、紫菀10 g,辅以艾普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70256),1粒/晚。嘱患者垫高床头就寝,忌茶、烟、酒、咖啡、巧克力等。2015年10月17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反酸、呃逆、食后胀闷感明显改善,呛咳依旧,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口苦依旧,月经来潮,舌红,苔白,脉弦。继续前方加入蚕沙10 g、青黛10 g,西药同前。2015年10月31日三诊,患者自觉心情舒畅,夜间憋闷、呛咳明显减少,偶有发作,发作程度明显减轻。中药减青黛、紫菀、百部,西药改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59053),1粒/晚。2015 年11月14日四诊,患者症状再次改善,口苦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药减川楝子、龙牡。2015年12月14日五诊,患者夜间憋闷、呛咳基本消失,中、西药停用。停药后多次电话随访,均为出现反复。

4.3讨论从该患者的西医诊断及部分诊疗经历来看,应属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中医谓之“胃咳”。戴师根据患者症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辨证选方,以此方配合西药使用,效果显著。纵观全方,全方疏降有序,肝胃同降;补泄并用,清肝泻火的同时,温补脾阳以制苦寒过剩;润燥合方,既有白术、法夏、枳实等燥湿之品,也有生地、麦冬养胃阴之品,既制温燥之品,又防苦寒败胃;全方虽只有款冬花、紫菀两味润肺止咳之品,却达到止咳和胃之效,此可谓理法准,则其效如神也。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王帅,王新华.王新华教授治疗胃咳经验述略[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4):40-41

[3]詹奇.柴夏降逆止嗽汤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63-2164

[4]符滨,杨艳娜,刘敏.中西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47-49

[5]郝尧坤,刘佳,周福生.周福生教授补益脾肺法治疗慢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J].光明中医,2014,29(1):39-40

R256.3

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4.030

戴琦,E-mail:zp1970zp@163.com

(2016-03-20)

猜你喜欢
代赭石川楝子款冬花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款冬花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川楝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道地药材川楝子的研究近况*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止咳良药款冬花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化痰止咳款冬花 等
款冬花的传统功效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