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研究

2016-04-05 13:38杜薇
企业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现状

杜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研究分析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及应对策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造成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以及其他方面改进建议。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

引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外语教学中开始引入文化教学,然而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教学一直是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强调的对象,中国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明大多数中国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从而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文化平衡和双赢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应兼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然而,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即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需要。

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增加文化含量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由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含量过低,导致了学生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此外,从丛教授认为教材不适当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知识载体。我国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多采用原汁原味的英美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引入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己得到全世界外语界的普遍认同。然而在外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变得尤为凸显, 这更加激化了英语学习者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上存在的弱势效应。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己不适应当前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英语表达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了解和提高当前高校师生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

自2000年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但仍有些许遗漏。前期的研究多以测试学生翻译中国文化词汇的能力为主,忽略了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其测试内容所涉列的文化知识以狭义文化为主,缺乏对广义文化掌握情况的考察。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否包含中国文化一直是前期研究的重点,但课外学习或考试中中国文化所占的比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及对改进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并未涉及。另外前期相关研究均没有将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比较,也缺乏系统的克服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方法。

笔者参照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况》所涉列的文化知识内容,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着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及部分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

笔者以沈阳工程学院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10 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 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采访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对此在其他领域的涉及情况。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测试成绩和问卷数据输入电脑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高达67%参与问卷的学生无法正确、顺利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人文风俗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文章。也因此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当中,无法有效的介绍和宣传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热点社会问题。另外33%参与问卷的同学能够以书面的方式翻译或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但是却无法在真实的场景用英语进行此类交流。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中西方节日、食品等词汇进行英文表达的时候,学生们对中国节日以及食品英语表达的熟悉程度明显低于西方节日及食品。在表述孔子这个人物的时候,只有34%的参与者能正确说出“Con

fucius”这个词汇,而对于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参与调查的同学中仅有17%能用英文“Mencius”进行表述。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校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应用型大学英语(修订版)》,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较少。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授课过程中也没能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这使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可以说远远达不到其应有的水平。另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调整说明》中指出,翻译部分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反映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趋势,以及将外语教学服务于母语文化传播的目的。在新的四六级考试当中,中国文化翻译对学生们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因而,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有意识的将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并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选择一些中国文化以及民俗传统相关的诸如孔儒文化、中华美食等文章做为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

此外,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导入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英文短剧大赛,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西游记、梁祝、三国演义等中国的一些经典故事用英文表演出来,这种段剧表演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等,收看CCTV-9 台的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大学生英语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伊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研究 [M].山东师范大学,2010(06).

[2] 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3] 李培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4] 张真.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大学教育,2012(11)

[5] 陶婷.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高等教育,2013(02)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现状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