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与古医籍整理举隅
——以《芷园臆草存案》为例*

2016-04-06 02:18赵仁龙
陕西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籍训诂整理

赵仁龙 任 杰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西安 710003)



·医经研读·

训诂与古医籍整理举隅
——以《芷园臆草存案》为例*

赵仁龙任杰△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西安 710003)

摘要训诂与古医籍的整理工作密不可分,不仅可以运用“因形索义”“因音求义”“因文定义”等训诂方法解释词义,还可以通过训诂来分析句读进而正确标点,而训诂之理校更可帮助校勘出更佳的版本。把训诂运用到古医籍整理中去,是提高古医籍整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主题词训诂古医籍释义句读校勘《芷园臆草存案》

古医籍的整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古医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辑佚和今译等几个方面。近代训诂大家提炼出的传统的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等方法,始终是我们进行古医籍词语释义和辨正诸多问题的重要方法。以下是笔者应用训诂方法对明代卢复的《芷园臆草存案》进行整理研究的实践所得,现不揣粗陋,谨呈方家赐教。

1训诂与古医籍释义宋代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说:“故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义理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文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意为通过训诂,不仅可以正确地解释词义,而且能够合理地阐释句意,从而破除阅读障碍,帮助读者进行更好的理解。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释名”一部,通过训诂引《说文解字》《尔雅》等为证,规模空前而又系统地对自先秦到明代的本草名物作了研究,成就斐然。所以说,要准确地做好古医籍的注释工作,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训诂方法。

1.1因形索义因形索义即以形说义,通过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来寻求字义的训释方法。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形义统一),作为推求造字本义的形训,是解释古医籍中习见字罕见义的重要途径。

如《芷园臆草存案》:“久病气衰,虽补未达,其因原以寒邪郁火,故需夏时则火力全而血脉之邪始去。”句中习见字“需”,一不留神便误认为“需要”之意,然从形训的方式分析“需”字的造字特点,便可探求“需”字的本义,这也正是其在原文中的正确义项。“需”:《说文·雨部》“需,●也,遇雨不進止●也。从雨,而聲。《易》曰:‘云上于天,需’”。段玉裁注:“●者,待也。”孔颖达疏:“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故“需”的本义即“等待”。“需”用于“夏时火力全”前,即用其本义“等待”无疑。

在古医籍整理中运用形训释义时,应注意到“形”为“笔意”,且由于古今字形的演变,“笔意”多符号化为“笔势”,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逐步隔断了,故形训只能根据“笔意”进行,因形求义应该避免望形生训。

1.2因音求义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其明确地阐述了“义存于音”“音近义通”的训诂原理,提出了由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大法。古医籍中经常会有通假的情况,即一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字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只是二者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已。遇到这种现象,若要正确理解字义,就必须识破假借关系,求得本字。“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训诂音韵学的理论,依借字之音以求本字,改以本字释其字义。”[1]

如《芷园臆草存案》:“且此恙寒邪入胃,畜血在中,其昏沉扬掷,是喜忘如狂之深者也。”此句两处通假,畜通“蓄”,忘通“妄”。现以“忘”通“妄”析之。

《说文·心部》:“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又《说文·女部》:“妄,乱也。从女,亡声。”又《集韵》“妄”与“忘”皆“武方切”,并微母阳部,故音同通假。喜忘,即喜妄,例中意谓病喜妄作。如《针灸甲乙经》卷九第五:“胆眩寒厥,手臂痛,善惊忘言,面赤泣出,腋门主之。”忘,妄作也,是证“忘”通“妄”。《老子》第十六章:“不知常,忘作,凶。”宋谦之校释:“忘、妄古通。”可佐证。

故《芷园臆草存案》中“忘”字可作如下注:“忘:通‘妄’,狂乱。《老子》第十六章:‘不知常,忘作,凶。’宋谦之校释:‘忘、妄古通。’”

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曾说过:“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同样如此,古医籍文献中存在的大量文字通假现象,也只有从音训入手,才能克服解词、释义方面的困难。但是,古医籍整理者“运用‘因音求义’这一训诂方法,一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古音韵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如果仅凭古音通转解说词义,而无其他佐证,则论证难免流于臆断”[2]。

1.3因文定义王力先生在《汉语史论文集·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谈到“并存”与“亦通”问题时指出:“最糟糕的是‘亦通论’,这等于说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随便选择哪一种解释都讲得通……真理只有一个:甲说是则乙说必非,乙说是则甲说必非。”同理,在古医籍中也多存在“疑似”的问题,但有歧义的词义、句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是一是二非,而究竟何为一,则必须根据上下文关系加以厘定。

1)协同处理方案是最彻底的厂内消耗途径,既实现了渗沥液零排放,又避免了炉膛温度的骤降、波动以及对蒸汽量、产电量的影响。同时浓缩液回喷入炉对抑制NOx的生成具有正面作用。

如《芷园臆草存案》:“有客问曰:脉浮,病当在表,应从发散,汗出理宜热退,何便神昏?表脉盛热,舌短眼瞀,邪盛之极,何用大热补剂?盛热之表,何得扑满孔窍?请分疏之。”

句中“分疏”一词紧承“何便”“何用”“何得”三问,这种上下文意关系,决定了“分疏”理应是“分别解释”之意,而不能单以“分析”“解释”之意笼统之。

又如《芷园臆草存案》:“今秋左脉不起,知元气内索,不堪左旋矣。”

该句初读之,“索”字令人费解,不过若形训该字并结合上下文,其在句中的意思便呼之欲出了。“索”,《说文》“索,艸有茎叶可作绳索”,本义象形指大绳子,后泛指各种绳丝。句中“元气内索”承前 “左脉不起”,启后“不堪左旋”,可知元气内索即气如游丝一般空荡荡,待尽之意。故“索”,尽也,空也。《广雅·释诂一》:“索,尽也。”《小尔雅·广言》:“索,空也。”并证。陆游《新买啼鸡》:“老夫抱病气已索,赖汝豪壮生胸中”可佐证。

训释词义,一方面可以“因文定义”,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望文生训的弊端。

2训诂与古医籍句读“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由字、词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古汉语语法是要注意词序的,文言中的句法,有的相对成文,如随意点断,那就不合乎句法。”[3]因此,只有精通训诂,才能准确地把握古医籍的文意,这是对古医籍正确无误地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先决条件。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中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种“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情况在离鲁迅时代愈远的今天尤甚,应当引起古医籍整理者同仁的高度重视。

如笔者所整理的《芷园臆草存案》一书中“故吾”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为习见词语,而在现代汉语中罕见,由于笔者不明“故吾”的词意及其在原文“盖定民之乱者唯在复其固有大热盛脉本其故吾俾之奠安而天下太平是有主以摄持之尔”中的上下文意,误标成“盖定民之乱者,唯在复其固有,大热盛脉本其故,吾俾之奠安而天下太平,是有主以摄持之尔”,以致文义悬隔。又如“中实则火无从散其溃烂可必当下之时真不可缓失时之宜无繇着力”中“可必”一词,其在古汉语中谓“可以预料其必然如此”,是习见用法的语末词,明此,故正确的断法应为“中实则火无从散,其溃烂可必。当下之时,真不可缓,失时之宜,无繇着力。”这样一来,“当下之时,真不可缓”与“失时之宜,无繇着力”文法呼应,相对成文,从而避免误标为“中实则火无从散,其溃烂可必当下之时,真不可缓。失时之宜,无繇着力。”

在古医籍的整理工作中,因整理者囿于习见而不知某处“某”是“某”之通假字,或“某”是“某”的本字,更易造成点不断,或读破句的错误。如《芷园臆草存案》中的以下文字“水去肾衰非温补之则浊凝之阴必致复聚肾中之火大复然周身之阳气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因笔者不明“然”为“燃”的本字,反把“然”理解成“然而”之意,以致误断为“水去肾衰,非温补之,则浊凝之阴必致复聚,肾中之火大复。然周身之阳气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然运用训诂的思维方法,只有识破“然”为“燃”的本字,才能正确地断为:“水去肾衰,非温补之,则浊凝之阴必致复聚。肾中之火大复然,周身之阳气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

以上诸例着实地表明:古医籍整理者应有起码的训诂学知识素养,若不明训诂,不能读通古医籍文意,又如何能正确地加以标点呢?势必将错误百出。

《芷园臆草存案》清刻本较优,浙抄本则多所误改。如清刻本有“更兼多行发散”句,“兼”为“加之”义,抄本改“兼”为“况”,则成“况且”义,属不明训诂而误改。清刻本又有“且不先固其外,则内无旋理”句,“且”为“进一步”义,抄本不明训诂而以“若”代“且”,则成“假如”义。又如“唯内立真主,斯贼始逃遁”句,改“逃遁”为

“宵遁”,“宵遁”为“乘夜逃跑”义,较“逃遁”之义明显变窄。如此等等,皆属此类。

鲍彪在《战国策·序》中说:“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对古医籍的校勘,前人虽作了大量工作,但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古医籍整理工作,需要运用训诂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提高古医籍版本的质量。

4小结胡适云:“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可明,然后义理可定。”故无论是解释古医籍词义,还是对古医籍进行句读,亦或是校勘诸本文字异同,定其是非,无不与训诂紧密相结合。古往今来的整理实践都在证明:搞古医籍整理的人非得通训诂不可,只有如此,在古医籍整理工作中才可能摒除弊端,游刃有余地破解诸多疑难杂症。

参考文献

[1]鲍晓东.传统音韵学在古医籍整理研究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4:80-81.

[2]赵东英.古医籍考证中的因音求义法[J].河南中医,2001,3:79-80.

[3]朱万成.训诂学与古籍整理[J].吉林市教育学院院刊(综合版),1989,1:12-17.

[4]王海根.古籍整理与训诂学[J].学语文,1985,2:32-33.

(收稿2015-10-17;修回2015-11-08)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4.058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SXGJ201215)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医籍训诂整理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3种医籍考对比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