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要带给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

2016-04-07 14:24魏君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真善美

魏君丽

内容摘要:真善美统一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本文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语文学习偏离了真善美的轨道的原因;二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理论与实践来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本色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

关键词:真善美 本色语文 生活语文 生命语文

除了知识,语文到底要给学生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语文的课程性质,在语文教育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等。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更欣赏“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是为了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要带给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先看看以下摘录:

【摘录一】

(周五的下午,初一学生都在多功能厅看张艺谋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晚上的小练笔,很多学生写了观后感,摘录些片段如下: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学习,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

【摘录二】:

《捅马蜂窝》的课堂上

师问:“同学们,通过文章的学习,你想对文中的我说点什么呢?”

A同学说:“你真是个可爱善良的孩子,‘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一定要向你学习,爱护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生命,不做任何伤害他们的事情。”

B同学说:“是啊,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伤害他们最终一定会伤害我们自己,人类应该和大自然中的生灵和谐共处。”

……

(当天回家的路上,他们去撩一只流浪的小狗,结果被狗追得哭爹喊娘。第二天,两人设计,让那只狗掉进敞开的窖井里,淹死了。

——后续事件来自同班同学的“小练笔”)

【摘录三】

今天,美术课,大家都在画标志。我想了一个奇特的图案:黑手党的死气之弹。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做黑手党的Boss(金钱、美女、武器应有尽有)。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它的历史,却发现它竟然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是商人的白道黑帮组织。

唉,这是个什么世道?为什么他们居然是白道?可耻啊,可耻——(摘自学生的“小练笔”)

仿句练习:用三个比喻句表达自己对校园,对老师,对书籍的认识。

示例:如果我们是一群群飘过的白云,校园就是那湛蓝的天空。是它,让我们洁白,让我们轻盈,最后又毫不吝惜地让我们化作甘霖挥洒给大地。

学生仿句:如果我们是一条条游动的蛔虫,老师就是那圆圆的肚子。是他,让我们有知识,让我们有理想,最后又毫不容情地让我们化作肥料滋润大地。

……

上面的摘录,一中的慷慨陈词完全是虚假的高调,可能抄自《政治》教材;二中学生的言行背道而驰,其作为让人毛骨悚然;而三中我们感受不到少年崇高的理想,对未来美妙的憧憬,有的只是心灵的枯涸,思想的狭隘、呆板。

2008年12月,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仙桃举行,会上荆州市教科院王佑军老师对语文激情的赞美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他说:“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然而,又是什么导致受教育者既抹杀了“真”的灵气又黯淡了“善”的光彩还消弱了“美”的魅力?

究其原因,首先,社会也许是语文学习中学生们游离了“真善美”的一个重要原因。“楼歪歪”“瘦肉精”“馒头门”“药家鑫”“凤姐”“伪娘”等,在电视机镜头前,在大众化的报纸杂志中,在各种公开场合里,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是这些个“假”“恶”“丑”,“冠冕堂皇”和“言不由衷”。试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孩子们又怎能去“求真”“向善”“崇美”?

前几天,笔者做了一个“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的调查,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孩子讨厌书本,沉迷网游。即使读书,也是这几类书籍很受欢迎,按受欢迎程度排列:①恐怖:《停尸房》,《魂断楼兰》等;②言情:《白马王子vs黑巫师》,《贵族王子巧遇穷公主》等;③穿越:《兰陵缭乱》《梦三生之美人殇》等;④漫画:《阿衰》,《暗夜协奏曲》等。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但是事实是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商,过分地迎合00后的消费心理和习惯。这样的作品滋养的灵魂,还能坚守为人为文的“真”“善”“美”吗?

其次,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语文教学的模式化、功利化日益严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审美情趣都已变得粗糙和肤浅。比如,【摘录一】中的读后感,“爱我课堂,勤奋学习,争做四有新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多么激动人心的高调、口号;仿句,从内容和句式上很难挑出明显的错误。但是它们美吗,真吗?一边在谈减负、课改,另一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着疯狂的中考、高考的模拟训练。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语文学习被强加了浓郁的成人特点和政治内涵。习惯于“用一套唯一的公共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用一个模式,用一套话语说话”,而忽视了成长的规律和差异。

“科学的境界主于真,道德的境界主于善,艺术的境界主于美。”真善美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语文学习中,应唤醒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和美好,让语文带给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

一、本色语文:让语文具有语文味

何为本色语文?“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转型,各种流行浪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始终应该本色本香。

(一)本色语文,夯实基础

所谓基础,知识能力之基础,做人之基础,生命之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我们民族的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本色语文,因材施教

这里“材”不是“资质”,而是语文教材。本色语文,要“以课文为本位”。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真善美的载体:“成长的足迹”、“幸福的滋味”、“情感的涟漪”、“光荣与梦想”、“美丽的心灵”、“创造的乐趣”、“思辨的智慧”……因此语文学习中,以“课文为本位”,引导学生学习领受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的社会美、引人神往的艺术美、启人才智的科学美。逐步深入地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因素,将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审美境界的追求作为目标,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及创造性的才能的人。

(三)本色语文,返璞归真

语文课改成绩斐然,但也出现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倾向。教学内容上,或者过分强调智育把语文课教成纯语言课;或者过分强调德育把语文课教成纯政治课;或者过分强调美育把语文课教成纯欣赏课。教学形式上,虚、闹、杂、碎、偏。吹拉弹唱、合作讨论探究五花八门,出现了不教还好,越教越糊涂的怪现象。自然也谈不上“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构建“平淡当中见真情、扎实当中求实效、简约当中弃花哨、轻松当中求方法”的语文课,在一课一课经典篇目的教学中,落实双基,教出语文味儿,使语文课更有人文性,更有吸引力。

二、生活语文:关注身边事件 /关注时代主题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提出并被广大学者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一条理论。语文应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应与生活融为一体。语文要想带给学生对真善美的坚守和追求,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离不开变革的时代。

且看:“巴黎枪击事件”、“天津港爆炸事件”、“电梯吃人事件”、“反腐风暴事件”、“青岛大虾事件”等等,这是生活、社会展示给学生们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语文教师不能充耳不闻、视若无睹。语文需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关注身边人和事

课堂教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生活给了我们鲜活的题目,考验我们对真善美的判断和认知。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每天小练笔,观察、思考、品评身边的人与事;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定期组织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体、科技竞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长,得到真善美的感知与领悟。

(二)关注时代主题

网络让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将人类带入“地球村”时代。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和世界割裂开来。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醒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可是战争、贫穷、疾病、自然灾害仍然像个梦魇挥之不去。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革,但是人性中一些美好的情操与追求是不会淘汰的。因此,语文要带给学生对真善美的坚守与追求,更要有开放的视野,缜密的思维,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叙利亚难民”、“中东呼吸综合征”、“转基因”、“雾霾”、“人民币纳入SDR篮子成世界货币”……都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命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情商,也考验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和理解。

三、生命语文:顺乎生命成长规律的语文课堂

发乎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第27届楚才特等奖作文《小孩的世界你不懂》一出,就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认为它描写了一个有些“早熟”的情感故事。部分网友惊呼,现在的小孩怎么了?其实,惊讶的同时,更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由以前的14岁已逐步提前到12岁左右,这个时候的孩子对异性开始有朦胧的好感,但还不是真正的恋爱,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打压、公开和指责。而对我们的教育来说,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语文要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坚守和追求,更需要有“生命语文”的理念:构建顺乎生命成长规律的语文课堂;尊重发乎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一)构建顺乎生命成长规律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编后”《教语文,你幸福吗》,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不禁问自己:幸福吗?同时,我还想问问学生:学语文,幸福吗?无独有偶,《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王秋珍老师的《是谁关上了幸福的魔盒》,也在追问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我想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学和教都缺乏一点幸福感。即使是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语文也是如此。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人人争过独木桥严重扼杀语文的色彩。语文教学越来越异化,教师一味迷信方法技巧,以大量的考题加以训练。阅读文章几步走,怎么筛选、整合、提炼归纳,说明文怎么读,文学作品怎么读,冷冰冰的原则一条又一条,就是没有活的人、活的思想、活的感情。

语文是文学,但它更应该是人学,更应该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疾呼“救救孩子”。今天,对于那些陷入“作业堆”、“考试热”的孩子们,我们有必要重提鲁迅的那句“呐喊”———救救孩子!把语文课堂还给语文,还给教师和学生。语文课堂上,应该有饱含深情的吟哦;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童真;有《捅马蜂窝》的调皮和善良;有《心声》的渴望和理解;有“坐在轮椅上的霍金”;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热情执着;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情谊……更有穿越历史风尘向我们走来的代代文豪,带给我们灵魂的震撼。

(二)尊重发乎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被就业、被捐款、被小康、被开心……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们的“被真情”:凡是写景抒情的,一定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凡是写母亲的,一定要表现母亲的伟大、无私,、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而要表现爱国、责任之类的比较宏大的主题,屈原、、文天祥、黄继光、普希金等古今中外名人来开会……

我们习惯用程式化的成人的思维、公共的语言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表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声”:“鲜明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理想抱负、舍己为人的道德风范等等”,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轻视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漠视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和痛苦。又或者像看待洪水猛兽一样对待他们表达出来的真实的情感、渴求,比如“早恋”、“网络的诱惑”“不想学习”等等。扭曲的健康永远是不健康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首先要关照的是“人”,然后才是“文”。不要用成人的“人文”丈量学生的表达,“诱导学生用成人的‘人文’的口吻说真的‘假话’和假的‘真话’”,尊重学生发乎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因为他们闪烁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色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就是要用一棵棵树、一朵朵云、一个个灵魂带给学生们对真善美的坚守和追求,永远行走在真善美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杨道麟.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摭谈[ J].焦作大学学报, 2010,(4)

[2]杨道麟.康德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3]陆美芳.让语文课堂呈现“真善美”[J].吉林教育,2009,(6)

[4]杨道麟.儒家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O)

[5]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09,(6)

[6]杨道麟.语文教育本质的真善美[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

[7]杨道麟.语文教育应当弘扬人文精神[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O01,(9)

[8]杨道麟.语文教育原则的真善美[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OO8,(l0)

[9]曾祥芹.全力营造“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弘气象[J]. 焦作大学学报, 2011,(2)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钢城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真善美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我身边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培智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改革的生活化探索
礼只会越送越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