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6-04-07 08:55杨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长恨歌现实意义

杨梅

摘 要:通过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李隆基的政治悲剧的解析,结合历史时代,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反映诗歌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情 悲剧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①这句诗被世人传诵至今。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但它永远也不能抚平历史车轮留下的印迹。《长恨歌》不仅感叹那份亘古不变的爱情,而且孕育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而《长恨歌》是他创作当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在文人作品中,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新的艺术面貌出现在诗歌的历史舞台上面,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新发展。

《长恨歌》长达一百二十句,大体可分为三部分,(1)主要写“倾国”之色的杨玉环,因唐明皇“重色”而被选进皇宫,得到专宠的情况;(2)描写了杨贵妃在马嵬政变中惨死和唐玄宗由此而产生的刻骨思念与极大地痛苦;(3)通过方士寻仙以及太真寄词等情节的安排,进一步表现李杨之间的爱情,突出悲剧的意义。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中李杨亘古不变的爱情,唐明皇的政治悲剧,历史中马嵬政变的惶惑和必然。爱情与事业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从古至今二者相互依存,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长恨歌》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一、历史价值

诗歌皆为世而作。文学作品中不乏也折射一些历史事件。这对我们研究前代历史有不可忽视的实证作用。

《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悲剧,李的政治悲剧的上演,从文中不难看出,马嵬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诗人着重描写杨玉环在马嵬兵变中被赐死和李隆基对此无可奈何,极度悲痛的情景。可见马嵬兵变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带来了决定性的改变。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把马嵬兵变安排到中心的位置使它在这爱情悲剧的情节和结构方面,发挥了本身固有的转折点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用悲欢离合这四个简单的字来粗略地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话,那么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以前,诗人主要写李杨的合与欢,而从这两句诗开始,写的是他们的离和悲。故事情节的这种转折变化非常明显,其界限就在于马嵬兵变。白居易在诗的前半部分,也曾暗示了他对这两个人物的某些不满,但是马嵬兵变之后,这种不满情绪完全不见了,我们在《长恨歌》的后半部里所见到的却是诗人对李杨二人的不幸遭遇所倾注的全部同情。诗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学艺术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的悲剧意义。

白居易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深切同情态度,及其鲜明地表示了他对马嵬兵变的某些看法。在他看来,没有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没有李杨的生离死别。所以他认为自己所描写的这个爱情悲剧,正是马嵬兵变的产物。恰恰二者爱情的合与欢,离与悲也正是马嵬兵变的直接原因。

当然《长恨歌》的历史价值,它不局限于对某一历史时代的鉴定,作为个体的人也有自身的历史价值。都说文如其人,从创作者自身而言,《长恨歌》不仅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潜意识中孕育着个人的人生经历。

从《长恨歌》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集中描述了李对杨的宠爱,政治上的强大,与作者在仕途的一帆风顺相对。杨贵妃的死,李隆基政治上的没落预示了作者的贬谪之苦。江州之贬是对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李杨的蓬莱仙境也正是作者的理想,心有志而不能实现。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作者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因此他选择了“中隐”。作者在理想破灭之后,在消极思想的支配下,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喻诗”,但他的兼济之至并未完全消失。在力所能及而又不触怒权贵的情况下还是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看到了人民的饥饿,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逝世于洛阳。这正与诗人一生仕途的一帆风顺,贬谪之苦,直到把一切寄托于理想再到理想的破灭遥遥相对。

人是社会的人,是历史的缔造者,个体与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的变化必然影响个人的生活。而人们也正在改造历史。因此《长恨歌》不仅描述了历史事件,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写照。

由此可见《长恨歌》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从时代性去阐释,另一方面从作者人生经历去理解。它体现了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二者往往是统一的,默契的。

二、现实意义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情是人固有的美好情感,从古至今,随着时间的飞逝,这不朽的巨著依然闪闪发光,照亮人心的每个角落。

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惊天地、泣鬼神。李隆基专宠杨贵妃长达十四年之久,说明其对杨贵妃用情之深,二者在音律方面可谓志同道合。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李隆基对月伤心,夜雨断肠。这份情感已不局限于所谓的重色而是充满着爱意。行宫的凄凉寂静,情感的真切深厚互相衬托,尤令人心中生寒,眼中生泪。皇宫中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种经久不息的情感,使李在现实中煎熬,于是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现实中情难熬,李把爱专注于精神,灵魂,梦境,可见这份爱已不再停留于物欲而上升为精神上的追求,此情可待,却梦一场。正因为现实中无法得到,人才会把它寄托于理想,梦境,这才是白头偕老的爱情所在。

《长恨歌》虽也包含讽喻,但每每读过,心灵的悸动,情感的奔腾无以言表。文中深蕴的情感与人心自然而然的共鸣。爱情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人们对它都有深刻的体会。《长恨歌》中的爱情,不仅反映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真挚的爱情,而且它也带有普遍性,其中歌颂的坚贞、专一、纯洁、忠诚、持久,这正代表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直至今日。

时过境迁,虽然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但是追求坚贞、专一的真挚的爱情依旧是人们内心的理想。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描述了一位女性纯粹精神的爱情。钟雨作为所谓的第三者,她并没有破坏爱人的家庭,而是全身心的守望那片爱情的沃土。用自己的笔与日记本诉说了自己内心火热的情感,最后她写到“但愿在天堂的我们能够相聚”。她几十年的呵护,充分流露出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当然,张洁的这部作品的意图是让人们认识到婚姻和爱情应该是完美统一的,而不是所谓的貌合神离。作者的洞察点,也恰恰证实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忠贞、专一、真挚。王跃文的《亡魂鸟》作者以维娜为中心人物,叙述了从知青下乡到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女性的人生遭遇。我对文中的罗依留有深刻的印象。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对真爱誓死追求。罗依是一位女强人,然而她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她有丈夫,但自己不能生育,善良的她多次提出离婚,丈夫都拒绝了,她为了这份爱感动不已。最终他明白了一切,丈夫不是离不开她,而是离不开钱。在她寂寞孤独时,电台主持人曾侃出现了,给她的生命注入了活力,无奈的是曾侃是双性恋者,这对罗依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她杀死了曾侃,选择了自杀。她从“文革”走来,品味了人生的苦。这种苦从肉体深深地刺入了她的灵魂深处。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一旦失去,那就意味着死亡。罗依的行为使自己解脱了。她以死亡完成了对爱的永恒不变的追求。

当今社会,人们的爱情观各有不同。有美好的,有丑陋的;有功利的,有情感的;有高尚的,有卑贱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他”不可否认依然怀有对真爱的追求与向往。有人说只愿曾经拥有,不愿天长地久。扪心自问,如果曾经拥有海枯石烂的情感,那么有谁能不愿天长地久呢?只因天长地久的爱情在现实中太少了。钟雨,罗依的爱直叫人心中波澜起伏,然而李杨的爱情悲剧也是催人泪下,《长恨歌》中的爱带有普遍意义,让人们读懂了爱的苦痛,爱的幸福,给人们指引了爱情的方向。爱不仅是一种欲望的满足,而是灵魂的沟通。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爱的坚贞、纯洁、忠诚、专一、持久。

《长恨歌》肯定了李杨爱情的现实意义,值得人们同情。然而李的政治悲剧,也有不可抹去的现实意义。

李隆基政治上的悲剧,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是由于自己重色,过度沉迷于情感中,不理朝政,国将不国。客观上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早已蓄谋已久,太子李亨与杨国忠二者钩心斗角,对皇权早已垂涎三尺。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使李政治上彻底垮台。

李的政治悲剧有一定的讽喻价值。《长恨歌》描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复杂过程,着力反映了封建帝王沉溺情感,荒废政务的严重后果,从而批判唐玄宗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帝王的鉴戒。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有的人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一度飞黄腾达,但因重色,不务正业,最终毁于一旦,人财两空。任何事都是辩证的,有失必有得。李爱美人不爱江山。作为一个君王,他只得美人也。二者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后人而言,爱情与事业仍然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二者均衡发展很难实现,只有自我调节。干什么事都有一个度,过了,那么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更不必说沉湎于美色。倘若一个人整日游戏于骄奢淫逸中,自然会自食其果,玩火自焚。李的政治悲剧,后世君主应以此为警示。

《长恨歌》中爱情与政治是一对固有的矛盾,二者不可兼得。李杨的爱情震撼人心,在现实中实现了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追求。李隆基政治的悲剧证实了现实的残酷,敲醒了世人愚沉的心,使其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实践中自省,寻求成功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朽的作品,它内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会因时间的飞逝而销声匿迹,而是在不同的时代给人以不同的价值。让人们咀嚼其中的韵味,以此来品评现代人生,从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认识,以此完善自我,正视人生。

注释

①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3.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2] 彭红卫.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 陈燕.白居易“中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长恨歌现实意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