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锦瑟》的解读 看王蒙对“知音”的诠释

2016-04-07 08:55曹俊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锦瑟知音解读

曹俊杰

摘 要:一位当代作家与一位千余年前的诗人虽“莫见其面”,却通过诗而“辄见其心”,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李商隐的《锦瑟》,王蒙先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锦瑟》的核心是“情”,那种忧伤的、无端的、惘然的“情”是《锦瑟》的感情基调。王蒙通过自己对于《锦瑟》的体悟,对“知音”作了很好的诠释。本文试图从王蒙对《锦瑟》的解读出发,结合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略谈王蒙对“知音”的诠释以及笔者个人对“知音”的体会。

关键词:《锦瑟》 解读 知音

王蒙对李商隐《锦瑟》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一篇〈锦瑟〉解人难》 、《再谈〈锦瑟〉》以及《〈锦瑟〉的野狐禅》三篇文章中。尽管他自谦称“才疏学浅”,但仍然从多个方面与角度阐述了自己对《锦瑟》的独特感悟。在《一篇〈锦瑟〉解人难》中王蒙指出,自己在年少初读《锦瑟》时,“便蓦然心动,觉得诗写得那么忧伤,那么婉转,那么雅美”①4。王蒙初读《锦瑟》时的这种感受,大概是多数初读这首诗时人们的体会。能够产生这种心理层面的共鸣,便具备了与它成为“知音”的基本条件。当然,真正的“知音”除了需要带着情思欣赏、理解作品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即阅读大量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积累丰富的知识。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积学”与“博见”。

王蒙对《锦瑟》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蒙认为从《锦瑟》的字面意思看来,其字、词、句并不难做出解释或者并非不可解释,“只不过一些解释留有弹性、留有变通的余地罢了”①6。对于《锦瑟》究竟是否为诗题,学界“聚讼纷纭”,王蒙认为“锦瑟”即诗题,并非无题。题目有时往往仅仅是一个“记号”,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通常大于题目本身包含的容量,而“锦瑟”是李商隐抒发“惘然之情”的出发点。王蒙先生在《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有时带来某种情绪的波流,使人激动也使人困扰,然后波流流过去,没有一点痕迹……真的没有痕迹吗?它留下对于相逢者的纯洁和美好的回忆,虽然淡淡,却难忘……”每个人都会追忆往事,随着时间溪流的缓缓流淌,当进入回忆时便会产生与过去那个时候的相应的情绪,并且会将那种情绪与现实进行对比。

其次,由于缺少足够“过硬”的材料表明诗人创作的背景与动机,使得《锦瑟》是朦胧的、难解的。法国汉学家吴德明(Yves . Hervouet)曾经说,“李商隐诗的朦胧已经被夸大了,这并不是因为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而是我们不能拥有充足的证据提出唯一的解释”②。例如对于《锦瑟》主题的解读,即存在诸多说法。黄世中在《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文艺研究,2004(4)中,依据《类纂李商隐诗校注笺评疏解》(《文史》,第30辑),指出了较有代表性的十四种说法,分别是:“令狐青衣”说,“咏瑟”说,“令狐青衣”与“咏瑟”调和合一说,“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情诗”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令狐恩怨”说,“诗序或自题其诗”说,“伤国祚或感国祚兴衰”说,“寄托君臣朋友”说,“情场忏悔”说,“无解”说。然而,王蒙先生认为,即使诗人“死而复生”讲明其作品的创作缘由,或者我们得到某个遗世孤本,但是这又能给这首诗“增加或贬损多少东西呢”①9?“这些材料与论断的传记学史学意义仍然会大于他们的文学意义”①8。对于生平资料保存较为完备的作家进行“知人论世”的解读是十分有效,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缺乏文献资料传世的作家,则很难有成效的运用这种方法。如果此时依旧执着于探寻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较容易忽略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第三,王蒙将《锦瑟》的内涵和意蕴归结为“情”,他认为李商隐将自己的整个人生经历与情感经验浑融为一体,使得他的创作心态不单单是因为某一件特定的事情引发、奠定,而是包含着他对于整个人生经历与情感经验的思考,最终作品散发出“无端”、“惘然”的感情色彩。如刘学锴先生指出的,“而王蒙的一系列文章则反复强调,这些诗未必专为某人某事某景某物而作,它所创造的乃是一种涵盖许多不同心境的‘通境,所抒发的乃是一种与各种不同感情相通的‘通情”③。

无论是“隐僻”的诗,还是简明的诗,都存在被人广泛接受的可能性,它们的本质在于是否创造了一个可以供读者自由驰骋的审美想象空间。《锦瑟》的难解是相对的。由于缺少确凿史料说明其创作背景与动机,它表现出难解性。但在关乎欣赏者个人的审美接受时。它表现出易解性。从这一方面看,王蒙无疑找到了解读《锦瑟》的钥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④518,在《〈锦瑟〉的野狐禅》中,王蒙将《锦瑟》变换形式,分解组合,提出了解读它的新视角。除此之外,王蒙将“无端”看做全诗的主语,组合出“无端此情”、“无端追忆”、“无端惘然”的词组,使得诗人抒发的感情更易于被读者所理解。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④517!古人发出了怎样一句无奈又现实的呐喊。我们应当承认的是,无论欣赏者具备多么高的专业素养,读者和作家之间可以达到真正心灵沟通的为数并不多,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遇到知音更是万幸。俞伯牙志在山水,钟子期了然于胸,这样的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心灵上的共鸣虽然难以言说,却又是至关重要的。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如果欣赏者与作品之间不能产生共鸣,则“无误苦虑”、“不必劳情”也。由于王蒙先生既是作家也是批评家,他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常常较多的运用作家的感性思维,而不是严密的学术逻辑。但是,纯粹的感性或理性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哪一个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些,王蒙“是学者群中的作家,又是作家群中的学者”⑤。在我看来,心灵上的亲近感应该作为文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做即使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却一定有质量的保证。如果批评家选择那些契合自己心灵或能够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进行评论,那么这样两颗相近心灵的碰撞,将会带来多少不可预知的惊喜。这样的文学批评,或扬或抑,都能够发现作品中的“美”,而对“美”的批评是文学批评的本质。

之所以说王蒙是《锦瑟》的知音,并不仅仅指他们之间产生的心灵的契合与共鸣,在王蒙自己看来他与李商隐并不是同一种性格类型,他认为李商隐是忧伤悲戚的,而自己更欣赏乐观豁达的人,但这没有妨碍他发现《锦瑟》的“异彩”,“他把愁绪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殿堂时,他的修辞功夫,表意的功夫,把消极的情绪加以规范,使它进入了一个诗的境界、美的境界”⑥。刘勰说,“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④518,王蒙没有因为自己与诗人的脾气秉性不吻合,而以个人喜好作为评判准则。尽管他们性格迥异,却没有影响他对于《锦瑟》的感悟以及对诗人的理解。文学欣赏建立在“美”的基础上,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斥,都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知音》篇中说,“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④518,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审美创造活动,准确把握是十分困难的。王蒙在《双飞翼》“小语”中也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心可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吗?灵吗?通吗?请读者批评指正”①。王蒙试图把握《锦瑟》中的独特的审美创造,他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诗人创造的“通境”、“通情”上,准确的理解了诗人“无端”、“惘然”的情思。

在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笔下,主人公的外祖母巴蒂尔德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老态龙钟”的钟楼对于她十分“受用”,因为与自然浑融一体的钟楼,深深地融入进了巴蒂尔德的心灵,她说,“模糊地见到了她心目中最可贵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有人曾说,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似乎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只在做着一件事,即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寻找适合自己的同伴,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所谓“适合”,也许就是“知音”,真正能与心灵相契合的事物并不多,巴蒂尔德在“老态龙钟”的钟楼上寻觅见了,王蒙在李商隐的诗中寻觅见了,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幸运与幸福。

注释

① 王蒙,双飞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② Yves · Hervouet,Short Title in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M].Academia Sinica,1981:346.

③ 刘学锴.本世纪中国李商隐研究述略[J].文学评论,1998(1):47.

④ (南朝宋)刘勰,著.周振甫,校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8.

⑤ 喻大翔.王蒙论文三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3.

⑥ 王蒙.说“无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4):385.

参考文献

[1] 王蒙.双飞翼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 (南朝宋)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刘学锴.本世纪中国李商隐研究述略[J].文学评论,1998,(1).

[4] 王蒙.说“无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4).

[5] 王蒙.文化与异端[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4).

[6] 黄世中.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J].文艺研究,2004,(4).

[7] 路元敦.心灵深处的诗美体验与诗意追寻——王蒙的李商隐研究宗论[J].泰山学院学报,2009,(4).

[8] 喻大翔.王蒙论文三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 王烟生.王蒙的文学观[J].江淮论坛,2004,(2).

猜你喜欢
锦瑟知音解读
锦瑟
月下行吟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锦瑟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锦瑟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