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缔造“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硅谷”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6-04-08 22:33陈雅先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界区域

陈雅先

(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综述·

跨界合作缔造“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硅谷”
——“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述评

陈雅先

(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岭南传统音乐作为区域音乐概念,将区域中的音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地理、族群、生活、民俗、宗教等与音乐生成相关的研究,其研究论域涵盖岭南传统音乐乐种本体特征与发展、传播载体现状与作用、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岭南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等。推进跨界合作,开创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关键词:岭南传统音乐;区域;跨界

2015年10 月29日至31日,为期三天的“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来自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类刊物编辑部、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51家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2篇,分设“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岭南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个案研究”、“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的挖掘与传承”、“多学科视野下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研究生论坛”六个板块展开研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樊祖荫、乔建中、赵宋光、郑荣达、冯明洋、萧梅、杨民康、李岩、周凯模、周耘、田可文、田耀农、臧艺兵等进行主题发言;来自广东省、福建省、广西省、江西省、海南省的学者分别以各自文化地理为背景,关注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圈的文化生态,分享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成果,呈现了继2012年11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举办首届“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以来,岭南区域音乐研究的新进展。

一、岭南传统音乐以文化地理为依托的传播与再造

张璇《置身边缘的绮丽——广东汉乐丝弦乐曲牌研究》通过对广东汉乐丝弦乐大量曲牌的音乐形态分析与对比,勾勒出其传播行进中,由“传”至“受”再生“变”的曲牌传播途径,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程式性规律与再造方式。居地希《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探究特定历史时期中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等特定“音乐表演空间”对于粤剧、粤曲、粤乐的传播功能,阐述特殊的传播媒介对于三者传播的文化意义,思考如何提升表演空间的文化价值。潘妍娜《20世纪初广州的茶楼歌坛与乐曲变迁》考证了茶楼中被称为“歌坛”演出场所呈现的粤剧班本清唱与茶楼休闲文化的结合现象,通过对粤曲在市民的公共传播空间辨析,阐明粤曲如何完成自身独立性的确认,从而创造了粤曲在近代的黄金时期。曾凡忠《岭南古琴艺术舞台演奏的跨界传播》提出岭南古琴艺术与书画、太极、茶道、香道等文化艺术的跨界传播及发展,强调文化整合的重要性。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观察了岭南不同剧种在特定空间的传播方式,探讨了岭南区域内传统音乐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李亚宣《听见历史:广东音乐在当下的上海》论述当代活跃在上海的广东音乐乐社与广东音乐人的活动状况,及当下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发展现状。刘瑾《文化生态与文化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兴盛现象考察》关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兴盛广东音乐的现象,广东音乐在上海兴盛与当时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旅沪广帮”在上海的影响力所形成的文化生态促成了广东音乐在上海的文化变迁,并由此对文化生态与文化变迁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美学理论思考。李岩《粤乐唱响上海滩——从文化变迁视角看广东音乐驻沪成因》从文化变迁的视角,认为当下广东音乐驻沪音乐现象研究应进一步展开,以著名的《彩云追月》由粤曲到粤乐的因缘关系,分析上海商潮、文化需求、粤乐团体、粤乐创作、传播途径等因素对粤乐驻沪的影响。佘一玲《潮音联系的精神纽带——泰国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调查》,对泰国曼谷沈氏宗亲祭祖潮剧演出的实地调查,描述了泰国潮剧与中国传统潮剧在内容、形式上的变迁,以跨文化的视角阐释了中国传统潮剧在泰国的传播与现状。仲立斌《1950年代粤港粤剧唱腔音乐比较研究》考证粤剧是中国戏曲中唯一一个能在不同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中生存并稳步发展的剧种,对于生存于不同环境中的粤剧,在创作机制、艺术本体所形成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以上研究立足于音乐文化地理,呈现并总结了岭南传统音乐的岭南地理区域内传播、区域外传播及海外传播的规律及再造特征。

二、田野工作与个案研究为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

周耘《比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通过明晰区域音乐研究的概念与目的,比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这一新的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论,梳理包括空间性比较研究、时间性比较研究,结合比较等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视域,提出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视域内涵与外延的思考。马达《探索中前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传承纪事》提倡立足于扎实的田野工作,展示了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研究的新进展,分享了高校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理论、过程和方法。萧梅《流动的岭南:从田野中感悟历史与区域文化中的乐种》通过对梅州大埔和潮汕地区的田野考察,认识对乐种、对流派传播发展产生本质影响的深层结构,阐述历史考量对于区域性音乐研究的重要性。陈雅先《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实况采集与研究》通过对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多次实况采集田野调查,对潮州锣鼓乐传承行为中的传承形式、传承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以高校艺术实践课程为载体,搭建了学校传承潮州大锣鼓的教学平台。李萍《从“他者”到“本土”——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以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为事例,解读带有“他者”特征的音乐文化如何经历从“他者”到“本土”的转变,音乐文化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描述、被释义以及被创造的过程。刘富琳《粤港两地“八和会馆”之变迁》简述粤港两地“八音会馆”的历史流变,比较粤港两地“八和会馆”的功能,关注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运行中呈现出的私伙局“程式”对粤剧传承的重要意义。汪莹《广府说唱艺术的当下功能——以广东说唱艺术“龙舟说唱”为例》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展示了龙舟说唱这一独具广府特色的岭南传统音乐如何在当下社会中生存并发挥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刘厚宇《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保护现状考察与研究》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影像资料,展示了包括民歌、歌舞、器乐的黎族原始音乐文化,叙述了黎族音乐因自身所独有的热带海岛环境所形成的旋律、乐器等方面的独特性。

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建立在大量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视角、不同研究对象与内容出发,探讨岭南传统音乐本体发展规律、传承与发展现状。表明以音乐人类学为基础的田野工作和个案研究仍然是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岭南传统音乐历史及流变研究的文化探析

冯明洋《岭南传统音乐人文地理图解》描述古代岭南的地理区划、族群、地势等人文地理的丰厚资料信息,梳理了岭南音乐文化历史上古代岭南郡落及其乐象、古代岭南音乐文化遗存等现象,是极其珍贵的岭南传统音乐的研究史料。田耀农《论中国传统音乐的跨区域共性联系》通过跨区域音乐的共性联系举例与分析,将共性与个性辩证联系原理运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认为有共性联系的区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现、象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中国传统音乐是多元一体的音乐综合体,只看到区域音乐个性差异的区域音乐研究还不是完整的区域音乐研究。陈华丽《旧县年例中的傩舞“考兵”仪式音乐文化研究》在实地采录的基础上,运用民族音乐志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信仰体系”、“仪式行为”、“仪式音乐”三维动态的中国传统仪式信仰理论,对仪式音声环境及其功能描述,分析仪式音乐、仪式行为与信仰体系的关系。魏扬《探索中华乐风创作表演规律 把握民族管弦乐发展机遇期》对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的创作进行音乐分析与评述,探索中华乐风创作表演规律。郑荣达《潮筝乐调的调义问题》分析了传统潮筝乐二四谱中所用乐调的特殊性,探讨二四谱诸调之间的同宫异调与异宫异调,对中国传统音乐旋宫转调进行思辨。孔义龙《论岭南小型铜鼓与土著铜鼓乐兴衰》通过论述粤地麻江型铜鼓的繁盛、浬人汉化与铜鼓乐社会化、铜鼓乐组合与铜鼓的音乐性能三个方面内容,论证了小型铜鼓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紧密关系,考证了岭南铜鼓的类型与发展。李英《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相互影响》从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广东汉乐之音乐构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多样性交流三方面阐述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的相互影响。脱凡、马达《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探析》以岭南文化环境为大背景,阐述广州岭南琴派依存和发展的文化意义。刘峰《口述史视野下的陵水疍民及其歌唱文化》以海南陵水疍民音乐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挖掘其音乐文化内涵。

岭南传统音乐的历史及流变研究以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视角探索岭南传统乐种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及其文化探析。

四、岭南传统音乐一手资源的挖掘与梳理

参会学者对于岭南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梳理,做了大量的田野与案头工作,其研究文本涵盖音乐与民俗现象描述、音乐作品编撰手稿搜集、作品记谱法的理论概括与总结等。钟哲平《广府说唱与岭南民俗》介绍广府说唱艺术的不同形式,描述广府说唱艺术反映出的岭南民族习俗,以及广府民俗文化的人文风情。吴迪《岭南传统乐种的当代创作转化研究及其资源整合传播实践——以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李助炘作品手稿特展为例》以岭南音乐展览馆对李助炘作品手稿的收集整理为例,阐述进一步挖掘传统经典作品蕴含的艺术价值,实现岭南传统乐种的音乐资源与学术成果转化利用的意义。李静《俗气与俗趣:谐趣曲的编撰与探索》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谐趣曲曲文中的不同表现内容,说明撰曲者对当时民间审美趣味的尊重,值得当代戏曲曲艺编创者借鉴。潮乐民间传承人施绍春《“二笔记谱法”在潮州大锣鼓铜制打击乐中的应用》根据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配器和“锣鼓经记谱法”等特点,自创较为系统记录潮州大锣鼓各种铜制打击乐器演奏,便于大锣鼓传承、交流和教学的“二笔记谱法”,展示了当下民间音乐家的创作特点。谢东笑《“人文理念”在岭南琴曲中的示现》通过谢东笑现场演奏示范岭南琴曲作品在不同旋法、曲式、音调中表现的意境和风格,展现了岭南琴曲中丰富的人文理念。宁兰清、麦燕彦《岭南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研究——广东古琴研究会三十五周年活动的综述》通过大量翔实数据资料,描述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活动发展历程,系统地梳理、分析岭南古琴传承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对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五、多学科视角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

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之一,其蕴含的丰富艺术内容与深厚人文内涵为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域和多方面的研究内容。

乔建中《构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建设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科属性说起,对区域音乐研究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各自的学术范畴进行论证和界定,阐述区域文化研究方法论与相关成果,倡导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引入院校专业音乐教学。周凯模《岭南音乐的文化阐释》以“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乐文化”为岭南音乐文化阐释逻辑的学术结构模式,将岭南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同面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乐学、乐种学、艺术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阐释。杨民康《南方少数民族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将跨界族群音乐研究视作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以信仰区分的跨界族群音乐风格区域的界定,论述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及东南亚音乐与汉族音乐文化的关系。臧艺兵《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与中产阶级》考证原始状态的岭南音乐定位为中产阶级音乐范畴,提出中国的民族器乐的纯粹形式需要沿着正宗的中华乐脉的路径和自身逻辑发展,不能依附于西方音乐,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找准岭南音乐发展需要与自身社会需求。此外,对传统音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研究有黄玉英《赣南采茶戏舞》、王沥沥《本土传统音乐资源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有效利用与教学——<岭南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考察与研究》、李小威《两套咸水歌校本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分别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赣南采茶戏进校园的情况,专业音乐学院开设《岭南音乐概论》课程情况,以及中小学校园中的咸水歌传承现状与问题,阐明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对推进地方传统音乐传承的积极意义,以及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传统音乐研究的多元方法论视角,为拓宽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视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转化为可供学校课程操作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是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渠道传承的有益推进。

六、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会议收到研究生递交的参会论文18篇,大会组委会甄选其中8篇论文于大会宣读。欧阳兆利《赣南采茶戏与粤北采茶戏的对比研究》对赣南和粤北的采茶戏进行比较研究。贺连花《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研究》阐述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以及广东梅州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对客家山歌的影响。张姗姗《音乐地理学视域下广东陆丰“正字戏”的生存缘由研究》就正字戏在陆丰的起源、发展、储存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做一探讨。林威《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探析》从雷州的文化地理角度分析雷剧的形成与生存。以上论文均以文化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积极开展田野工作,观察研究对象所处的生态环境,探析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骆丹《当下广州乐曲茶座艺人群体调查研究》通过对粤曲茶座艺人的身份、专业背景、社会观念等基本情况进行考察,了解艺人群体的运作机制,分析茶座艺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阐释了粤曲茶座艺人在现代化冲击下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汤润哲《潮剧名旦姚璇秋唱腔“腔音”分析——以〈扫窗会〉为例》、朱键《乐昌花鼓戏唱腔研究——以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打鸟〉为例》、张俊荣与李庆岳《“广府童谣”运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熊熠《连南瑶族长鼓舞音乐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等,对岭南传统音乐进行本体分析和研究,并将岭南传统音乐元素渗透于音乐教学,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学科价值的同时,对传统音乐校园传承模式、功能、现状进行探究提出思考。

青年学子投身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呈现岭南传统音乐研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七、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新亮点

其一,跨界合作缔造“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硅谷”。作为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者能够做些什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先生在闭幕式的致辞中,倡议建立以广东为地域核心的“岭南音乐文化学术共同体”,强化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扎实田野调查工作,为区域音乐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谢嘉幸先生在闭幕式上指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更大的力度、更完整的角度;传统音乐的传承仍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正在各个学科研究领域掀起热潮。此次研讨会,有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的音乐学研究者,“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岭南的这片沃土上进行教育传承与学术研究”*乔建中在“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发言,2015年10月31日。,岭南传统音乐跨界族群研究,在当代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系统研究中的学科意义和文化意义,已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并期待在项目策划、协同攻关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全方位、宽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以跨界合作来共同推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其二,全球化进程视野中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有着宽广的论域。全球化进程中的岭南文化圈,随着人、物、信息的流动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音乐生活、音乐方式、音乐认知与音乐实践。当跨越国家和地域的音乐传播和体验,逐渐成为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带入了更为宽广的论域;岭南传统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音乐及音乐方式,是理解岭南区域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岭南传统音乐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围绕岭南传统音乐为核心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写作,涉及“地域与地理、民族与族群、生产与生活、语言与民俗、历史与现状、宗教与信仰等与音乐生成相关的问题”*樊祖荫在“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发言,2015年10月30日。。岭南文化圈的各民族丰富多样的区域音乐文化景观,均是全球化进程中与文化地理学相关的生态、族群、经济、消费、宗教、政治、习俗的问题,宽广的论域全方位地构成解读岭南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图景,“让地方性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在城市化过程中找到尚未完成的传承的方向”*萧梅在“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发言,2015年10月30日。。

其三,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全方位探讨。围绕岭南传统音乐乐种本体特征与发展、传播载体现状与作用、音乐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岭南区域音乐的音地关系、岭南传统音乐的学校传承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相较于第一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展示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围绕岭南文化圈的区域朝着更宽更广的纵深方向探索,提出了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传统音乐区域研究方法论,研讨界定区域音乐研究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各自的学术范畴,倡导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引入专业音乐教学,从传播学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全方位探讨,呈现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基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理论的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揭示包括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在内的岭南地域自然、人文或总体地理环境条件下的音乐发展与演变。自2012年广州大学首次成功举办了以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为主题的全国性研讨会,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实践与理论基础。本次的参会学者在研究中展现出兼收并蓄的跨界区域研究视野,进一步呈现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方法的学科互涉趋势,拓展了岭南传统音乐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开创了岭南传统音乐研究新格局。

【责任编辑:胡娉】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4YJA760021)。

作者简介:陈雅先(1960-),女,福建仙游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岭南传统音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16.02.017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89(2016)02-0139-06

猜你喜欢
跨界区域
跨界
跨界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跨界设计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区域发展篇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