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纯文学期刊全媒体转型路径与困境

2016-04-08 22:11李倩倩
文化与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花城文学期刊投稿

李倩倩

“互联网+”时代纯文学期刊全媒体转型路径与困境

李倩倩

“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流动起来,这对传统文学期刊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本文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到多元平台建设,把作者和读者变为用户,从文学阅读服务转换成信息服务,跨界融合等方面分析纯文学期刊全媒体转型的路径,并结合实际,提出其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互联网+”;纯文学期刊;全媒体;路径;困境

这个时代最根本、最不可抗拒的变革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流动起来,人们能够及时、广泛、自由甚至无限制地获取文化资讯,这对传统文学期刊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面对新媒体和数字化的冲击,纯文学期刊发行量锐减,读者群体严重流失,生存空间日益萎缩,这已成为全行业共有的一个现状。当下的纯文学期刊要求生存、谋发展,就不能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生产,而应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从文学创作、阅读、传播、延伸整个文学生态系统来思考发展路径,应对全媒体时代提出的挑战。

路径一: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到多元平台建设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属性和现实属性,决定了内容品质依旧是刊物的立刊之本。因此,在新媒体转型之路上,大多数文学刊物首先想到的举措就是把内容产品复制搬贴到微博微信上,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是渠道思维、平台思维,可以说,从单一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型为多元平台的搭建,是纯文学期刊摆脱现有困境、重新资源整合、拓展产业链条的有效路径之一。

第一步,开通两微一博定期发布新刊动态和文坛资讯。微博、博客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成为刊物与读者互动的主要途径。目前,《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花城》《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期刊均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只要关注,便可以获知这些刊物的最新消息、刊发作品预览以及作者小辑推送等。

第二步,开辟电商自营小店和网络销售渠道。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原本主要依靠邮局或二渠道发行的纯文学期刊掀起了一股微信小店热潮,直接与读者和市场对接,促进销售,节省渠道成本,同时加强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十月》《花城》等刊物还加强与新浪、豆瓣、杂志铺、知网、京东、卓越kindle、龙源期刊网等网站的合作,推动纸刊和电子刊的销售。

第三步,APP开发。《人民文学》2014年推出了个性化文学阅读应用APP “醒客”,提出“掌上阅读新风尚”的理念。“醒客”所呈现的,正是多元融合的平台功能,《人民文学》借助它,设置了类似开放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搜索资料的服务,推进阅读。《收获》的全媒体搭建以跳跃式大动作快速发展。2016年,《收获》开通APP “行距”支持在线投稿,一举从只接受纸质投稿的阶段跳过电子邮箱投稿,飞跃到纯文学领域首个APP在线投稿的期刊。

路径二:把作者、读者变为用户,从文学阅读服务转换成信息服务

“互联网+”给纯文学期刊带来的转变,不仅仅是经营方式和营销渠道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刊物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被动交流,而是快速即时且主动的互动交流。同时,刊物所提供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系列推动写作、阅读、传播、交流的信息包服务。如“醒客”为用户提供的文学作品数字阅读平台,以及网络发表、浏览、搜索、社会论坛等会员式服务,“行距”给作者提供的在线投稿功能等。

在新媒体服务和沟通上,纯文学期刊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花城》发起的公众号新刊预览联合互推活动,以及微信转发和晒图赠刊赠书活动等等,在朋友圈掀起波澜。此外,2016年,《中篇小说选刊》也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微信票选优秀作品,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尽管随后,网络票选的某些弊端显现,主办方为了保持公正,防止票数作假,对票选流程中途叫停,但这种实验和探索,提供了纯文学期刊与作者、读者进一步互动的方式。

路径三:跨界融合发展是未来新趋势

互联网产业链正在进行更广泛的垂直整合,“互联网+”必将带动文学产业的跨界和融合,形成“纯文学期刊+”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初步的跨界融合方面,社办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十月》《花城》《小说月报》等社办期刊依托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平台,进一步推动自身的转型。《花城》与所属花城出版社良性互动,开辟“花城原创”“花城首发”“锐小说”等文学图书板块,并推出 “爱花城”文学网站,为青年作者提供网络发表、网络出版以及影视推广等机会。《小说月报》所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百花文学网,尝试用有声散文、小说改编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十月》则将融合的触角伸到了海外,在布拉格设立作家居住地,为作者提供海外体验机会。未来新趋势中,跨界融合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常态,这就要求纯文学期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跨界合作,寻求新的产业生态及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三种路径,我们分析了当前纯文学期刊的转型现状,而结合实践可以看到,纯文学期刊“互联网+”转型及发展进程中将遭遇两大困境:

困境一:版权问题

多年以来,纯文学期刊的版权约定俗成为作者默认授权,即作者投稿默认为授权期刊刊用,并没有像图书出版那样形成合作签署制度,这就给纯文学期刊的数字化和版权再利用带来授权不明确的难题。

2016年5月,45家文学刊物发出抵制抄袭和一稿多投的联合声明,一度引发争议和讨论,作者群体认为声明限制了作者的权力和投稿自由,期刊方则认为期刊首发权力得不到保护,希望作者得到尊重和自律。双方各执一词,并牵扯出期刊发表授权的问题。分析《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可以发现法律原则上禁止一稿多投,只是对期刊审稿时间有所限定,且期刊刊登文学作品,不仅涉及到版权,同时也与稿酬等财产权相关,因此,作者和期刊之间实际上存在无形的而合同关系。而如何将这种无形的合同关系转变成真正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签署,从而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就是纯文学期刊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困境二:盈利模式问题

目前的纯文学期刊新媒体运营方式主要还是销售刊物和提供免费或低价位的阅读。

纯文学期刊电子刊标价大多2元至6元不等,微店自营销售和订阅为8折到全价不等,有些不定期推出促销或赠送活动。而内容之外的付费阅读服务则以《人民文学》“醒客”为例,VIP会员半年费用为12元,即可得到“醒客”的所有资讯服务,价格比一本纸刊还低,并且其中一部分还要用做稿酬。

相对于图书消费而言,当前纯文学期刊所提供的阅读消费价格偏低,更不用说去与其他生活物质消费相比较了。如此免费且低价的服务,又是否能承担APP技术维护,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的信息更新与人员配置呢?大多数期刊最初只是希望通过新媒体达到营销推广和促进阅读的目的,并没有分析具体的盈利模式,然而转型所牵动的成本投资又反过来督促刊物思考盈利。

正是由于盈利模式的缺失,因此有期刊人发出“不转型会死,转型也会死”的感叹。当然,由于各方扶持资金的注入,纯文学期刊的转型并不会有如所感叹的那样走入死局,然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思维创造价值的时代,纯文学期刊如果能在网络经济矩阵中找到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那才是全媒体转型的根本生机所在。

G232

A

2016-07-01

李倩倩,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花城》副主编。

猜你喜欢
花城文学期刊投稿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珠江·广钢花城营销中心正式开放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晋源区召开稻花城项目推进会
花城看花
欢迎投稿
花城看花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