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

2016-04-11 07:10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唐惠忠
青苹果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宏村残荷散文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唐惠忠

近年来,语文学习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幅增加,而且高考对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分值也在提升。尤其是散文阅读,因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深受命题者青睐。基于此,同学们要高度重视散文阅读。

同学们要掌握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它能帮助我们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准确度。下面试谈四点:

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相联系,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赏析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明确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或“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所选木心的《童年随之而去(节选)》,以碗为叙事线索,文本情节的发展表现为:临开船时,“我”发现自己心爱的越窑盌丢在庵里了;请人找回;又不慎失手落入水中,再也望不见。“我”的心理变化是:从越窑盌失而复得后,“我”心情的愉悦宁适,再到“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时的无助和心痛,中间经历了“焦急等待→心里懊悔→感到不祥→愉悦宁适→心里懊悔→惋惜自责→更多收获”的变化过程。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及主题,再来做题,答案就相对明确了。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锁定“心理变化”这一,本题答案可组织为: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旨意。

二、锁定方位,逐点筛选

一般来说,散文阅读前两道简答题的顺序与所涉及的文段在文中顺序大体一致。但有时也是较难捉摸的,这时就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锁定作为答题依据的有关文句的方位,认真解读,以确定答案。试以2015年高考山东卷选文《四堡雕版》为例来具体说明。请看相关文段: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对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版古书。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只要准确锁定答案区间,兼顾主客观原因,并结合题目分值(本题4分,所以至少要答四个要点)逐点加以筛选,就会明确此题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三、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解答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要做到:一、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请看下面的文段:

她(指冰心)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节选自谢冕的《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

原文有三个要点——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具有温情和人性,而很多学生容易遗漏第三点。

此外,概括题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同学们就要在有限的字数中包含较多的实实在在的要点。

四、如实赏析,力避拔高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积累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铺垫、烘托、对比、象征、人称、联想、想象、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设置、前后照应、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等),以及常见语言技巧的作用,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请看散文《荷叶(节选)》: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牵着他的白马从这座小桥上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解题时,应先细读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如实赏析:第一段文字描写宏村秋景,主要写了什么?一是“深秋季节”,古徽州“气派非凡”,二是碧水画桥,饶有诗意。再考虑这与下文写荷叶、残荷有何关系?实则是提供了背景(“一泓碧水”),又起到了映衬作用(须留意第②段段首的“但是”,表明残荷更具“吸引力”)。这样看来,答案可拟作:文章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做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如果散文阅读考查的是选择题,解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实事求是地鉴赏、品味。具体有“三看”:一要看选项有没有根据(是否于原文无据,无中生有),二要看选项的“质”是否正确,三要看选项的“度”是否恰如其分(有些选项往往存在着“过度”即过分拔高或夸大其词的情况)。

散文阅读并不神秘,同学们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答题时注重对原作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发现、筛选有用信息,准确地概括和阐释相关内容,终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宏村残荷散文
残荷听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宏村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留得残荷听雨声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听雨的残荷(节选)
烟笼宏村
残荷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