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成因与调控

2016-04-11 09:3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媒体成因调控

郭 超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成因与调控

郭超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突出表征是:怨恨式社会心态、拒绝式社会心态、暮气式社会心态、盲目式社会心态。自媒体传播的不良思潮产生的误导、自媒体暴露的制度缺陷带来的冲击、自媒体强化的认知偏差形成的影响、自媒体建构的负性情绪导致的泛化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重点要在“指引”、“关怀”、“疏导”、“管理”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和治理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成因;调控

近年来,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微博客用户为2.04亿。20-29岁年龄段网民以31.4%的比例,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1]自媒体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自媒体的强大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心态也在潜移默化中趋向嬗变。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理性成熟的,不过也有不健康、不积极、不理性的负性形态。梳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突出表现,分析背后的问题根源,探究调控之策,对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身心和谐,增进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

何谓社会心态?在众多学者的解释中,杨宜音(2006)给出的定义较为全面,引用最为广泛。她认为,社会心态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2]按照她的理解逻辑,笔者认为,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就是指在特定历史时空大学生群体消极的、负向的、有害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心境、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观的总和。与五彩缤纷的自媒体时代交相辉映,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1.怨恨式社会心态。学者王俊秀和杨宜音在《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群体性怨恨”正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最典型的社会心态。大学生作为“愤青”的群体,他们对社会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抱怨、愤怒乃至仇恨。身处校园,他们会抱怨食堂饭菜的质量、宿舍的居住条件、教师的上课水平、同学为人处世的不足等等。走出校园,对看见的、听到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打开网络,肆意谩骂、恶意中伤、语言暴力、“网络约架”、“粉丝骂战”充斥着各大论坛、贴吧、朋友圈,在“骂声一片”的网络世界中,“电子式怨恨”以核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蔓延。在众多怨恨中,既有大学生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失落带来的埋怨与牢骚,也有在攀比中“我奋斗了十八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产生的“羡慕嫉妒恨”;既有作为“弱势群体”对“相对剥削”现象表现出的不解、不安、不快,也有作为 “无直接利益冲突者”以“搭便车”的方式宣泄心中积蓄已久的不悦、不满、不平情绪;既有“恨爹不成刚”而发出“自古拼爹多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嘲讽,也有无力抗衡“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农二代”阶层固化的趋势,“仇官”、“仇富”情绪日益滋长。

2.拒绝式社会心态。步入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广、内容多、传播快,“中心主义”与“权威主义”被彻底颠覆,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很多大学生患上了“习惯性质疑症”,“逢事必疑”成为他们评判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对“郭美美事件”到 “少林释永信事件”的普遍关注;从“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迅速流行到“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的肆意调侃;从“无官不腐、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标签化印象到惯以“骗子”、“炒作”、“作秀”等词看待网络求助、公益等行为,这些状况充分折射出了大学生“万事皆疑”的心理状态。此外,去中心、无权威的自媒体环境会放大、加剧大学生固有的逆反心理,使得越是官方言论、主流声音、权威见解越会遭到大学生的否定与反感,越是反主流、反权威、反传统越会得到大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大学生选择质疑,拒绝相信,拒绝接受,主要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与信任度的下降,担心被欺骗,害怕遭遇不幸,伴随而来的则是深深的恐惧感、焦虑感,还有“扶还是不扶?”、“帮还是不帮?”的困惑感抑或“见义不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感。

3.暮气式社会心态。人们常常用斗志昂扬、充满活力、精神抖擞、奋发向上、敢为人先、最少保守等词描写青年特质,尤其将青年大学生视为社会“新生的一代”、“希望的一代”。然而,一项调查发现,97%的受访者会“叹老”,其中80后和90后占56%。[3]2013年5月,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指出青年一代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本该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突然变得暮气沉沉,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忧思。这种担忧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部分大学生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无聊”、“没劲”、“老了”、“不中用了”、“OUT了”是很多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口头禅,以“老”自嘲成为他们调侃现实、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老男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何以笙箫默》等歌曲、电影、电视的追捧,表明他们在怀旧、感伤的同时,似乎开始集体“叹老”。在“抓住青春的尾巴”、“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感叹中,大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寻求欢乐与刺激,但热闹、喧嚣、疯狂过后留下更多的是孤寂与落寞,表面的放松无法掩饰内心的忧虑,因为“哥叹的不是老,是焦虑”。让人忧心的是,大学生上课期间无精打采,课间休息死气沉沉,这种状况不是个别高校独有的,在不同高校、专业、班级广为存在,“未老先衰”的场景频频上演。更让人深思的是,面对不公、不满、不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批评、不会愤怒、不会反抗,对生活没有了激情与活力,对人生没有了理想与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任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4.盲目式社会心态。自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面对网络上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各种观点与看法,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就会有“选择什么”、“相信什么”的纠结与烦恼。在选择多元、信息模糊、真伪难辨的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很难形成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理性判断的习惯与能力,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盲目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一些大学生往往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集体围观者、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网络暴力的施暴者、“群体极化”事件的参与者、“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意志“被绑架”、行为“被控制”。此外,作为号召力与影响力极强的网络“意见领袖”尤其是“网络大V”,他们掌控着网络话语权,大学生将他们视为心目中的“元芳”,很多时候不是冷静思考“自己怎么看”,而是依靠“元芳,你怎么看”。如果“意见领袖”没有责任心,信口开河,言论偏激,那么就会误导舆论走向,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认知的形成。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

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本文拟从自媒体与不良思潮的传播、制度缺陷的暴露、认知偏差的强化、负性情绪的建构等层面论析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

1.自媒体传播的不良思潮产生的误导。社会思潮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群体的思想倾向、社会心理、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的反映。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是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接受者、传播者、信奉者、追随者,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心理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竞相争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与生力军,大学生历来是争夺的主要对象。在学派林立、良莠不齐、内容庞杂的社会思潮体系中,不良社会思潮占有很大市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与破坏性。当今时代,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不良社会思潮异常活跃,传播的途径更加广泛,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传播的手段更加多样,传播的方式更加隐蔽,传播的效果更加显著,使得更加容易、更加深刻地影响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大肆传播,无孔不入,严重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价值信念是社会心态体系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不良思潮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错乱甚至颠覆,势必引起大学生社会心态朝着消极的、负向的乃至反动的方向波动与变化。

2.自媒体暴露的制度缺陷带来的冲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体制与社会结构正在历经巨大转变,在整体向好、趋善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与缺陷。由于过去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政务透明度不高,群众监督与媒体监督乏力,一些由来已久的体制问题经过隐瞒、掩饰、遮挡而没有被广泛揭发和充分暴露。随着我们全面步入自媒体时代,问题被隐藏、被搁置、被冻结的格局彻底打破了。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发布、关注、评论、监督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各行各业的“潜规则”逐渐“浮出水面”,不健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暴露无遗。制度不公必然带来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又必然导致社会心态失衡。当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个人贫富差距、官员贪腐、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被媒体反复曝光却得不到解决,加之“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观念的影响,追求正义的青年大学生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抱怨、拒斥、愤恨、仇视等心理。当个人无力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时,弱者心理会被强化,很有可能在“叹老”中走向消沉或者盲从大流得过且过。

3.自媒体强化的认知偏差形成的影响。大学生身体与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其心理、思维发展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阶段,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社会认知,主观与客观之间都存在一定偏差。他们理想远大但是理性不足,情感丰富但是心理脆弱,思维活跃但是缺少主见,看待社会问题直观化、表面化、情绪化、片面化、盲从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实现,他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而不从自身找根源,这种不合理的“归因偏差”容易导致嫉妒、憎恨、怨愤、拒斥、不信任等不良心态的产生。伴随自媒体的迅速普及与广泛使用,其弊端逐渐显露。有人指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三大死穴:让人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4]大学生在尽情享受自媒体带来的各种“福利”的同时,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不是依据理性而是感性,不是顺从主见而是盲从偏见,不是立足公允而是趋向偏激。”[5]原有的认知偏差进一步被强化,原有的不良社会心态就会随之加重。

4.自媒体建构的负性情绪导致的泛化。自媒体对于负性社会情绪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自媒体为个体宣泄、稀释、消解不良情绪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将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减轻其危害。另一方面,自媒体可以生产、建构不良情绪,使之泛化到更宽的范围,给更多人群带来不利影响。建构的进路通常为:在自媒体上发布的个人消极情绪和个别不良社会现象,在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原始信息被无限放大、扩散,具有相似经历、相近看法、相同诉求的利益相关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无直接利益冲突”者在网络围观、情绪感染、间接体验中“相对剥夺感”被唤醒;“别有用心”者趁机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混淆是非,误导民众。于是,轰动效应、群体极化效应、盲从效应就会产生,离散的个体情绪变成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社会情绪。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调控对策

如果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适,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自媒体时代调控和治理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指引”上下功夫,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人的心态与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心态健康与否。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6]外界价值观的误导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样如此,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的嬗变是社会心态变化的“风向标”。有学者指出,“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价值共识的缺失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深层的文化根源。”[7]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是什么助推了价值观的冲突?是什么妨碍了价值共识的形成?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用否认的重要事实是,自媒体环境中社会思潮“多足鼎立”的态势使得价值观更加多元,相互之间的较量更加激烈。随着多种消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日复一日的侵蚀,不少人的价值观开始扭曲,社会心态也随之失衡。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整治不良社会心态的当务之急。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维护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凝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来寻求社会思潮的最大公约数以及形成共同的社会心态,铲除不良社会心态蔓延的根源。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引导他们在比较、鉴别中认清不同社会思潮的优劣与实质,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及时矫正不良心态。

2.在“关怀”上下功夫,满足利益诉求,彰显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功利心,一旦现实利益受损或者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与他人的纵向比较和不合理归因中,容易产生焦虑、嫉恨、不满、消沉等不良情绪。调控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重要的应对之策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利益观,不断满足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一方面,要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解决大学生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诸如经济困苦、生活困惫、情感困扰、交往困境、学习困惑、就业困难等。当这些问题出现时,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盼,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克服消极心理。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利益疏导,有效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大学生身处校园,原本与外界并无太多的直接利益矛盾,但是随着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正义感的日益觉醒,“相对剥夺感”的强化使得他们卷入到无形的、间接的利益冲突中去,不良心态也在内心萌芽、滋长。建立健全以法律地位与人格平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遏制权力异化、分配不公、“潜规则”盛行、“走后门”风靡等突出问题,破解“二代”现象,增进阶层良性流动,让每个大学生沐浴公平正义的阳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美梦成真的机会,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扶正失衡社会心态的关键之举。

3.在“疏导”上下功夫,建立不良社会心态的预测、干预、调节机制。为了防止不良社会心态累积恶化,最大限度消除或减轻其危害,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不良社会心态的预测机制。第一时间准确预判、监测、发现不良社会心态,掌握大学生社会心态波动规律是开展疏导工作的前提。掌握大学生对国内外热点、焦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跟踪各大网络论坛、贴吧、社区、朋友圈广泛讨论的话题,关注微博、微信表露出来的情绪变化,窥探网络流行语、“吐槽”与“恶搞”现象背后折射的内心期待,在分析、研判社情民意、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把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二要建立不良社会心态的干预机制。一旦发现大学生社会心态出现异常,高校应该尽快尽早进行干预。要拓宽大学生倾诉、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心灵垃圾”及时被清理。要利用网络新技术,建立网络心理干预与心理咨询室,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改变错误的认知、情感、信念。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寓教于乐中修复心理伤痕,促进心理和谐。三要建立不良社会心态的调适机制。政府要加大经济投入,建立专门的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研究机构、大学生心理援助中心,打造一支专门人才队伍,为大学生心理调适提供贴心服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在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确保心理疏导的日常化与生活化。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和疏导,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理性的眼光看待个人的成败得失以及社会现象,自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社会期望值,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暗示中调适不良心态,净化心灵空间。

4.在“管理”上下功夫,净化网络社会环境,培育网络理性文化。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更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随意性、便捷性,信息传入的门槛低、流动快、监管弱,使得各种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错误思潮趁虚而入,兴风作浪,各种谣言泛滥成灾,屡禁不止。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对内容的选取、审核、发布不够负责,嗜好负面消息报道,任意放大社会假恶丑现象。少数网络意见领袖为了个人利益,大肆炒作,造谣生事,操控舆论走向。在管理体系很不健全,网民理性很不成熟的自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环境乱象丛生,急需加以治理。要综合运用“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手段,加强与自媒体监控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强化各类自媒体的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在源头上严把“入口关”,设置“把关人”,及时清除失真的信息、极端的观点、片面的看法,净化舆论传播环境、维护网络良好秩序。要大力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群众口碑好的主流微博、微信意见领袖,利用他们的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情。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客观分析能力,在谣言面前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多一份理智,少一份盲从。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

[3]肖舒楠.80 后90 后,为赋新词强说老,你让长辈们情何以堪嘛[N].重庆晨报,2013-03-18(11).

[4]熊建.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1-18(1).

[5]郭超.“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危”与“机”[J].理论与改革,2015,(3):186.

[6]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90.

[7]梅萍,杨珍妮.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心态的有效引领[J].中州学刊,2015,(3):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责任编辑:赵广平)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healthy Social 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e-media Era

GUO Chao

(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1, China )

Abstract: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healthy social ment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media era are resentful social mentality, rejective social mentality, apathetic social mentality, blind social mentality.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unhealthy mentality origins from the misleading by the unhealthy thoughts from the we-media, the shock from the system flaw exposed by we-media, the influence from the cognitive bias strengthened by we-media, as well a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constructed by the we-media. Therefore,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guiding", "caring", "counseling", "managing"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djust and manage college students' unhealthy social mentality.

Key words:We-media; College Students; Unhealthy Social mentality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2-0072-05

作者简介:郭超(1984-),男,湖南常宁人,硕士,讲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路径研究”(AHSKQ2015D01);皖南医学院中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对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及调控对策”(WKS201514)

收稿日期:2016-02-17

猜你喜欢
自媒体成因调控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