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企业边界必须要开放
——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楚庆

2016-04-12 01:17上海国资孙玉敏
上海国资 2016年6期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所有企业边界必须要开放
——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楚庆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创新都具有破坏性,还具有一个特质,都是偶然发生的。所以凡是被规划的东西,都很难产生真正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所谓“开放式创新”,主要指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

中国的科技巨头在开放式创新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事实上,大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是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最大短板。

华为自1997年开始由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先后在德国、美国、瑞典、英国、法国等国家设立了20多家研究所,与世界领先的运营商成立了3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实现了全球同步研发,其不仅把领先的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帮助客户成功,而且还为华为输入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海思半导体公司首席战略官楚庆看来,开放式创新是竞争力构建的基础。“开放式创新最终会构成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值得所有企业沿用。”楚庆强调。

破坏、重组和新价值产生

《上海国资》:您怎样定义开放式创新?

楚庆:首先看一下什么是创新。创新现在是最流行词汇之一,但是说明白什么是创新,可能还是一件困难的事。

第一个系统阐述创新理论的,是经济学家熊彼得教授。他最大的贡献是《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他提出一切真正价值的创造和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旧的架构为前提的,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将资源重组,第三件事是产生新的价值。这三点是完整的经济发展过程。

我们研究创新,就要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否则会被许多虚假的概念迷惑。尤其是在做一些投资的时候。如果仅仅根据一些创新概念的花样,做投资的决策,最终可能无法产生价值。一个研究人员,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创新,可能就无法设定创新的目标,最终当然也无法获得创新的成果。

真正的创新有几个关键词。第一是破坏,第二是重组,第三是新价值的产生。缺一不可。

第一,所有的创新,都有破坏性的因素,并且这个破坏性的因素越强大,产生的创新成果也可能越大。如果有人说自己的创新是一个大的创新,但你发现其中没有破坏性的因素,那么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创新,就要引起质疑。但是,仅有破坏性的因素,还不一定是创新,有些仅仅是单纯的破坏。

第二,一些关键要素的重组,如果不是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结合成可以运行的新的经济体的话,也无法实现第三步,产生新的价值。所以,构建新的架构非常重要。比如DELL。DELL的创新模式很简单,如果不仔细研究,可能都不知道它破坏了什么。DELL造出来的PC,也还是IBM的兼容机,破坏了什么?它破坏了原来从需求到制造的模式。所有的PC,在DELL制造出它的PC之前,都是根据技术人员的预设或预判制造的,DELL发明了一种新模式,就是根据用户自己的特殊需求,直接针对这种需求制造出需要的PC。这是DELL的创新模式。它把制造资源和从市场了解的需求资源重新组合,构成了DELL公司。DELL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C厂商。

第三,是新价值的创造。这是创新的最后的收官阶段。要产生新的价值,之前的条件,都是必要条件。所有能给出的条件都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里面还充满了偶然性。即便有了良好的前两步,最后能不能产生新的价值,里面有非常多的偶然因素。所以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比较难产生。

《上海国资》:具备破坏、重组、新价值产生这三个关键词的创新,和开放式创新有什么关系?

楚庆:什么是“开放式创新”?我们看到这个词,会立即想到它的反义词,“封闭式创新”。解释了什么是“封闭式创新”,也就解释了什么是“开放式创新”。

最开始的创新,基本都是“封闭式创新”。

从世界上成功建立的第一个工业研究院,西门子研究院开始,管理学、工业界出现了一个巨大转折,技术与体力劳动截然分开了。知识成果开始变成一种独立的成果。而在此之前,你无法分离它。原来就是投入资本、买机器,创造出来商品。当时建立的很多经济学的概念,一直影响至今。这些概念都认为所有的价值创造,是有形资本投入的成果。典型的是有限责任公司体制。甲乙丙三人,分别出资100万元、50万元、50万元组成公司,股权怎么分配?50%、25%、25%,为什么?就是基于原来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在那个时代,最终的劳动成果,都是资本产生的,劳动在其中的价值是挣工资。从西门子创立研究院开始,知识本身开始变成创造价值的主要生力军和主要的原始因素。以至于德鲁克将产业时代分为三个,体力劳动时代、技术时代和知识时代。

这为价值理论创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门子工业研究院的建立,非常伟大。它的体制是“封闭式的创新”。题目由西门子提出,使用的所有资源在西门子内部。为什么没有想在外部社会上进行,因为当时外部社会上就没有资源。

这种模式导致了技术时代的开端,也使得德国成为工业化时代技术领先的国家,尤其是化工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在新知识经济领域也可以取得如此优势,因为它在旧经济时代太成功了,整个国家、资源、模式都与技术经济长在一起,骨肉相连,以至于进入新的信息时代后,德国几乎没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此后,“封闭式创新”还有IBM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等巨头,他们是技术时代的英雄。

这些巨头,在“开放式创新”面前,也会显得不堪一击。为什么?因为“开放式创新”试图建立的模式,是吸纳整个社会资源的。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开源平台,这些开源平台,就是从“开放式创新”的主导者来的。他们想出来而且实现的。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平台,这个平台上有各种廉价的资源,有人人可以掌握的好用的工具,一旦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可以在平台上搭建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哪怕这种东西以前不存在。而且使用者本人也要是这个平台的贡献者,你既然使用了平台的资料、资源,你的成果也必须贡献给社区。这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模式。当然,还有其他“开放式创新”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共同的宗旨,那就是认为创新是没有围墙的。

“封闭式创新”有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方向在哪里?创新都具有破坏性,还具有一个特质,都是偶然发生的。所以凡是被规划的东西,都很难产生真正的创新。“封闭式创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被规划的,都是几个人依靠自己的聪明规划的。

没有任何人聪明到把所有的偶然都想到,即便想到,也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可以一一试验这些偶然。“开放式创新”却可以做到。现在开发工具的普及化及易用程度,使得任何一个本科生都可以在其中从事有价值的工作,并且他们本身就是用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通过平台集合起来的这些“臭皮匠”,肯定抵得过“封闭式创新”中的任何聪明人。

“开放式创新”最终会构成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开放式创新”值得所有企业沿用。

将外部资源直接变成自己的力量

《上海国资》:像华为这样的大型的高科技公司,是怎样进行“开放式创新”的?

楚庆:所有企业边界必须得开放,为什么呢?外边有大量的廉价资源,如果你只使用自己的资源,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做创新的话,那么你一定比不上那些能够直接运用社会化的廉价的资源做创新的企业。

企业的边界不是封闭的,是跟外面有复杂沟通的,能够把外面的现金、其他的资源直接变成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另外,也要使自己的创意资源能够合理地走出去,让你所有的创意资源最后都化为经济价值。

华为是一家年轻的公司,1988年创办到现在近30年,发展迅速,对创新也是持续投入。我们也在尝试着做一些开放式创新。

《上海国资》:在硅谷,大公司进行开放式创新主要有四种形式,战略合作、并购、战略投资、孵化器。华为的开放式创新,是以并购为主?

楚庆:开放式创新,有几种手段。首先要允许人才的流动,要能够吸收全球的人才,不光是中国的人才为你所用,那些外国也能够为你所用。

除了利用人才以外,还要利用知识产权,你要能够允许你的企业把它吸收进来,而且你的机构能够消化这些资源,最终变成自己的力量,这个我们称为基本武功。

更上一层的是合作。合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尤其是大公司之间的合作,通常是“联姻”。通常跟他们的现有业务没有关系,而是指向其他方向。合作是一种造就生态复杂化多样性很重要的手段。

比合作更高一层的是投资并购,这是所有手段里面最直接的手段,最直接最有效,非常干净利落。你的竞争对手,你跟他拼了10年,最后谁也打不过谁,两败俱伤,怎么办呢?买掉他算了,迅速消化。你看中了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对方也不知道这项技术未来潜力有多大,怎么办呢?先投一点钱,我们先结婚,大家先变成自己人,以免你发展起来把我颠覆了。也避免我过重的投入耗费了我过多的子弹,很多投资手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产业所谓的顶级手段,创造一个生态链,这种手段不是任何人、任何公司能玩的游戏,只有业界领袖敢于玩这种游戏。

华为现在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否则不仅是与定位不匹配,而且也很难去承担业界的责任,可能导致整个行业都停止发展。

互联网对整个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物联网比互联网影响还要更深远,范围还要更广泛。物联网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华为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我们想抓住这个商机,所以我们在2015年收购了剑桥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Neul,Neul公司是做物联网芯片的,核心的创业人员来自于英国另外一家著名公司CSR。购并以后,把它放到华为的熔炉里,就诞生了窄带物联网技术的标准。这是中国公司提出的第一个世界的国际标准,并且已被ITO、3GPP接纳,这也是第一个广域物联网的标准,解决了物联网碎片化的问题。也就是车有车联网,医院有医联网,水厂也有水联网……这些碎片化物联网,使得连接运营的成本非常高。广域物联网使用的是LT技术,LT技术厉害在特别省电,我们现在的芯片已经达到,两节干电池放到终端里,可以使用五年、七年,不用换电池。大家听了以后可能非常吃惊,但这都是现实。

收购Neul,我们花了2500万美元,其后不久,CSR被高通收购,收购价格比我们高很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物联网布局。

此外,我们还收购了GET一家硅光技术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完整的硅光技术方案,通过收购它,华为从硅光方面落后的一家公司,上升到锋线公司。

收购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