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2016-04-12 23:54徐圣超王成凤江勇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数字化

徐圣超王成凤江勇

(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徐圣超王成凤江勇

(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一个国家灿烂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阐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了数字化手段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所在,最后得出数字化带给南通非物资文化遗产深刻变化和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创新

一、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现状

经过历史沉淀,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9个,其中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等。南通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如何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如何传承历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构筑永久的保护载体,南通市建立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和“正兴染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尤其虚拟的数字技术在各大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初现成效,如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们致力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研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单位合作,寻求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存。为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南通应该顺应数字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二、数字化手段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

目前,大批珍贵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进行保存的。但是时间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保存不当,会出现书籍生霉,录像带老化,色彩、录音的失真等现象,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建立全面的相关信息的资料数据库,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存储。

(一)数字化手段迎合时代诉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新的媒体形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手机、电脑、流媒体等数字媒体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要与时俱进,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数字媒体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因此大量的南通文化瑰宝也被大众所熟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找到与数字化技术相适应的传承和保护的方式,数字化手段在这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顺应了时代性的需求。

(二)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应用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素养,高新技术的普及使人们进入到了数字网络时代,数字化网络平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也受到大众的肯定与追捧。社会大众不仅能够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听觉的享受,同时也能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的传承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传统的传播方式单一枯燥,普通大众难以接触到,只有少数专业研究人员查阅相关书籍,另外就是学徒通过口传身教去研究历史文化,依靠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不断的消失。随着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出现和多样化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国内外的舞台上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建立展现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丽和内涵。大众通过数字化网络的展示,能够融入进去、感受甚至爱上南通的历史文化。

(三)新媒介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新的媒体形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手机、电脑、流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要与时俱进,满足大众的欣赏要求,避免新兴技术带来的冲击,才能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运用数字技术的新兴媒体传播来实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同时通过全新的传播理念,将南通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国家现代化语境中,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南通人的自身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多元化发展,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三、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发展研究,在立足其深厚的南通文化底蕴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进行融合,关注数字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数字技术应用范围局限

近年来,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传统的工艺和技艺,使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只是博物馆的信息技术方面以及电子出版物方面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项目领域方面只是局限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总体上数字化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没有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数字化技术的改造和数字媒体的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

过度的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容易造成文化的数据化和遗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平衡。因此,结合数字化手段的类型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对“数字化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归类总结,不应过度的依赖数字化。

(三)政府工作部门重视不够

很多地方、机构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常积极,做出许多的努力,但是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甚至国际的认可后,很多部门就忽略对这些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存在“重申遗、轻保护”的现象,目前政府部门关注的视点多在对南通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申报方面。对于传承与创新方面缺乏研究与引导,更少提到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领域的应用。因此,政府部门也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多去探索数字化传播与南通非物质文化创新等领域的关系。

与此同时,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传承南通文化是每一代人的时代责任。由此政府部门也要足够的重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引进科技人才对数字图片、数字媒体、数字技术等立体化进行实验研究,进而对其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研究,以寻求数字化技术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方法,为实现真正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做出贡献。

四、数字化在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领域中应用与传播

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深化,建立和研究的数字媒介传播方式,引导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发展,这样数字化带给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变化和长足的发展。

(一)建立数字博物馆来进行宣传与展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上,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多媒体展示平台,从而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虚拟现实在内的多媒体的建立数字博物馆,以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为基础结合数字媒体进行整合传播,借助数字拍摄、数字虚拟设计、数码合成、数字多媒体集成等数字技术,利用现代互联网,尤其是发达的移动互联网环境,进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传播,打破了固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摆脱了传统博物馆的场地、陈列、时间安排等条件限制。作为参观者也可随时随地的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并且进行下载以及转发,这种快捷便利又不受条件限制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将成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展示平台。

(二)发挥数字化创造潜能,激发与观众的互动体验

数字技术不仅具备强大的传播功能,还具备修复和复原的功能,同时也能激发创造的潜能。在2015年文化遗产日,作为南通市庆祝第10个“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数字采集成果展”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了解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且为文化遗产信息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全面记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全站仪、GPS、GIS、数字化保存和监管等创新科技都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对于损坏及已经消失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复原,

激发与观众的互动体验,数字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在博物馆了展示才能看到,原先很多文化遗产本身按传统的保护方法,是放在博物馆中陈列。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等设备,重造一个具备数字化的体验型博物馆,观众能够拥有掌握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权,能够得到他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图片、测绘数据、虚拟模型、视频及设计图纸等方式,全方位生动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现代3D技术更是让人身临其境。同时可以将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保存和下载,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在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上进行发布,分享给朋友圈,与更多朋友和媒体进行互动与体验,给观众带来切身的体验感受。这些数字化的创造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希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让后人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三)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价值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体和技术呈现出在不同风格、造型、材料、色彩以及传统符号中创新和发展,既发挥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又使其展现出新的面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如2015年春晚节目中,李宇春表演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锦绣》就是其中之一。蜀绣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展示好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有难度。而节目组采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成功的打造出真晚节目中最炫的舞台效果。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在舞台上呈现出四个李宇春同时在表演,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舞台效果无与伦比。因此,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数字屏幕的动态展示,带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更好的融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建立新的发展路径。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来展现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丽和内涵,使大众能够融入其中,感受南通的民族文化。

五、总结: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环境下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现状的整体分析,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大胆创新并重的现代的文化潮流相结合,赋予传统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生命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能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南通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在这个文化生产力日益变得重要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更应该焕发其独特的魅力,保护他们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作为南通市民都应该有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的意识,并付出个人的行动。继承和创新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南通城市形象,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3]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作者简介:徐圣超,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广告设计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媒介环境下南通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系列成果,立项登记编号:2014SJD62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134-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