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刍议

2016-04-13 10:44宋灵芝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策略

宋灵芝(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刍议

宋灵芝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成为时代对应用型本科新的需求。当前国内已有四种典型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被认为是应用型本科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政产学一体化合作表现的。针对国内政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政府缺位比较明显这一现状,对政校企三大主体在合作中的决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国务院也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继续肩负培养服务于一线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还应着力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其主要载体在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目前国内已有四种典型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专业+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是将创业教育完全独立出来,形成创业教育。这种模式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公共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第二种是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第三种是“专业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结合专业进行创业技能训练或创业实践;第四种是“理论+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和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培养路径。[1]经过多名专家与学者的研究与论证,第四种理论+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该模式通过政产学一体化进行合作,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本文主要从政产学合作的视角,对三大主体在合作中的决策进行探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体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侧重点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高职院校相比是没有优势的。在办学历史、文化积淀、教育资源、科研水平,生源综合素质等方面又不及国家重点扶持的老牌大学。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沿用已有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技能的传统,使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兼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与老牌研究型大学真正实现“错位经营”,从而在创业和政产学等合作中充分发挥着高职院校和老牌大学难以比拟的优势。抓住当前我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发展机遇,树立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新目标,结合已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改革传统观念、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与联系,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方向,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重树创业教育观念,重视高校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是当前许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和师生两个层面。一是学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只是将其视为就业教育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就业教育、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的层面上,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部分高校虽重视创业教育却又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简单地把创业人数、成效作为衡量创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尺;二是师生层面上,不少师生都误解了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无须开展创业教育,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所以当前的应用型本科亟须摒弃这些传统的缺乏前瞻性的观念,在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中,将创业教育摆在战略发展的核心地位,多角度、全方位去评价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真正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2]。

(二)构建系统创业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创业教育课程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及创业实践能力的来源。当前许多高校的创业课程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过大、课程缺乏弹性、教学方式老套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构建系统的创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课程方面首先要完善创业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兼顾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注重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结合。适当缩小创业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的比重,扩大创业公共选修课和创业专业选修课的比重,增加课程的弹性,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创业课程,有利于激发他们创业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面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课堂上除了运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案例和单独项目的方式进行讲授,还可以讲座的方式开设,课后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单独辅导等。另一方面,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出发,积极倡导开展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创业学习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为平台的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课外发生的创业学习活动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进行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有利于创业型人才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类本科中温州大学通过这种方式就取得一定成绩,该校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就达到了“以赛促学”的效果,早在2009年,该校的学生在这些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在全国同类型院校名列前茅。香港、澳门地区的大学还有为创业教育举办企业家论坛和创业论坛、进行营销模拟等以培养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也达到了较好的创业人才培养效果[3]。

(三)完善教师用人机制,建设“双师双能”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高水平师资的缺乏也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真正受过创业教育的教师微乎其微,大多主要由经管类的专业教师或负责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担任[4]。他们不具备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欠缺。所以当前我国必须加快“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首先人才引进上,避免“唯学历是瞻、唯职称是瞻”,应将教师的实践经验、科研创新实践成果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学校领导应主动走进企业,积极邀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向学生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当前市场的最新动态,同时对授课较好的企业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甚至授予客座教授等称谓。人才培养上,有计划组织创业教师出国进修,去创业教育开展成功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创新群体、工作室等形式搭建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提供条件。人才激励上,建立一套符合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激励机制,在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评定职称时,扩大教师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分值比重,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教育[4]。

(四)促进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不仅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载体,也是沟通高校与社会的载体。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应用型本科一方面要在校内建立创业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投入创业教育,结合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及新增产业的发展特点,对创业师生中具有潜力和价值的项目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努力使其转换成技术产品为地方发展服务。还应整合校内资源,为师生创业打造一个平台,以供他们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及创业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师生进行创业训练和实习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拥有到企业一线学习锻炼的机会。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做得相对较好,如温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其中温州大学的学校创业孵化园基地,还与校内的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一起形成了递进式创业平台。该平台组合中第一级是学生创业工作室,由学生以专业为依托自愿建立;第二级是学院开办的大学生创业中心,第三级也就是学校层面的校内大学生创业教学实践平台[5]。学校在校内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灵感也得到激发,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创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值得其他同类高校借鉴。

二、企业协同实施策略

政产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生产企业缩短研发过程,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深度。当前我国80%的科研力量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企业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智力资源,加强与应用型高校的紧密合作,利用资源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知识技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多数企业应加强与所在区域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主动参与科研,充分享受科研成果,利用合作基地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一)找准对口合作院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发展需要,与专业优势对口的高校建立科研实训基地。通过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产学合作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一种形式是将学校办进工厂。即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专业、创业教育计划和创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环节中进行实践学习。另一种形式可以将企业办进校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将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学校将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并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1]。学校依托专业平台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提供学生围绕企业产品研发或技术创新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广东惠州学院的服装系坚持多年校企合作办学,与香港旭日集团建立长效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6]该系部培养的应用服装类人才备受市场青睐,该系在2011年还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把握校园资源优势,挖掘多重隐形资源

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购进一批学科尖端的资料来充实原有的文献资源,拥有社会上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文献大多具备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提供理论支持。校内有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会,也多囊括了创新创业等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指导,企业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其开发利用并运用到企业的运作中来。很多大学都有校友会,特别是著名大学,这是吸引企业的地方,通过这个组织地方企业可以和更多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乃至进行联盟。学校也应可利用这个平台,从中挑选对口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国外一些有名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的一些“985”、“211”类工程院校也做得不错,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效仿这些成功案例,深入挖掘校内这些隐形资源。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近几年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的开发普及,企业、高校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与其他院校或是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灵活准确把握行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三)积极承担区域责任,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的稳定。这是政府的需要,所以企业必须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从而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承担区域社会责任,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业教育机制。通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政府针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性引导,适度增加校企合作中的建设投资,主动配合高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计划,提供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对其进行跟踪辅导,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政府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的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另外,政府的优惠政策大多会向口碑较好的企业倾斜,所以企业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优化管理、通过创新科技产品来保持持续赢利和高投资的回报率,以此来吸引政府。同时善于发现符合握有资源的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商机,拉线联络,资源组合,并使其高速增长[7]。

(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适度期望校企合作

目前政产学的合作方式通常以联合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合作等方式进行,很多合作仅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一旦项目结束合作也随之结束了。那么如何建立校企长效合作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当校企双方进行长久的合作,很多成效会慢慢地凸显出来。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合作向高校提出课题,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双方的评估后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实施。这种模式能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不断发展企业行业技术,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科研成果在业界保持竞争优势。值得提出的是,企业不能过高地期望高校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或技术革命性的提升,由于高校主要探讨理论知识,擅长科学研究,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有些环节的产品开发、工艺开发都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且应用型本科是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负责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科研能力本身相对薄弱,因而企业要对校企合作保持一种适度期望,否则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双方也难以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三、政府主导策略

发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支持,尤其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的支持。审视当前的政产学一体化合作现状,政府职能缺位,校企合作表面化这一问题比较明显。作为具有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功能的政府,应该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扮演好调整与协调的角色,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保证学校、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通过统一规划、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促使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早期的校企合作基本都属于政府驱动型,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这些模式中政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借鉴[8]。

(一)成立校企合作机构,统一规划校企合作

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成立具有权威性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合作办公室由教育及社会其他领域的部门联合组成,负责指导校企合作的整体事宜。合作办公室还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对本市级区域内校企合作现状、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等合作资源现状开展全面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来制定本辖区的校企合作统一规划。同时制订并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及绩效考核办法,对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形成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位于地方,主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这些院校大部分没有结合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培养的人才很多不能满足地方市场需求。其中政府职能缺位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一大原因,没有为高校地方人才培养特别是校企合作提供宏观的指导和规划,导致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发展比较盲目,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培养出来人才的实践能力、感知市场灵活度的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都比较欠缺。

(二)给予创业政策支持,多元渠道筹集资金

政府应简化创业企业有关的行政工商手续,并对创业企业资金、税收、咨询、场所、环境,组织机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保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经费支持,还应推出具体的诸如减免税收、创业援助、创业贷款、社会保障,学生见习岗位等方面的政策。多渠道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由于学生创业最先遇见的难题就是融资,仅靠高校建立的创业基金是不够的,这需要各级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配套专项资金加以扶持。通过借鉴多国经验,发现主要有三种途径来提供政策支持:一是由政府协调银行对符合标准的创业企业给予低息或者无息贷款。二是信用贷款,就是由学校为选出的大学生创业之星以及向社会推荐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做信用担保,进行社会融资。三是由政府组织设立科技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政府在科技园内提供一站式的工商、税务服务,同时为创业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创业场地,降低学生创业门槛[9]。

(三)完善创业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执法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有关创业领域的政策法规非常欠缺,有很多环节存在不少漏洞,有待政府进一步完善。如创业领域的制度保障、商标交易、激发创新活力、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的制度。在创业过程中,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创业者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这一方面还很不足,有的甚至还是空白,政府今后要着力对这些领域进行完善。在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过程中,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创新人才和创业企业的权益。同时给予行业协会、创新人才社团、企业等组织维权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协调、监督、维权的职能[10]。另一方面,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早,有关创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创业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制定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10]。

四、结语

培养大批高质量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新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政产学合作是最佳路径选择,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政校企一体化办学,三者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构建合作平台,完成创业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相互促进、各自发展、共同达成合作共赢。值得提出的是,合作中政府的要保持适度参与度,不能对校企合作统得过紧,使得学校和企业不能充分行使应有的权利,又不能统得过松,导致出现校企合作管理混乱、责任分工不均衡的后果。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政产学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对我国同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创业型教育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 - 29.

[2]吴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28 - 29.

[3]黄兆信,曾尔雷.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 - 104.

[4]陈泽芳.浙江三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赴温州、义乌的考察报告[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5):11 - 16.

[5]冯方盛.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园的构建—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09(5):117 - 119.

[6]刘小红.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比较—以惠州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4(4):300 - 303.

[7]许强.如何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J].职业时空,2013(10):63 - 68.

[8]矫爱玲.借鉴国际经验,发挥我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3 - 46.

[9]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67 - 71.

[10]徐坚成.优化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19 - 122.

【责任编辑:赵佳丽】

On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at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SONG Ling-zh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econom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nd technology applicable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new demand of the era. There have been four typic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s in our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the“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mode is considered the best one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t achieves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s some obvious problems exist in the cooperation, such as utilitarianism and formaliz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1 - 0120 - 05

作者简介:宋灵芝(1990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15 - 11 - 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培养策略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