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蒙元战争中的洋州

2016-04-13 11:16
关键词:汉城文安达州

蔡 东 洲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南宋与蒙元战争中的洋州

蔡 东 洲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南宋之洋州在宋蒙冲突之初便被屠城,到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后洋州又是第一批残破的州府。随着蒙军由抄掠到占领的战略转变,洋州逐渐成为蒙军翻越米仓山进攻巴蜀的重要基地,而南宋之洋州官府和民众则侨置至四川通江县之得汉城。在得汉城被蒙军汉将杨文安迫降后,南宋又在聚居流亡洋州军民的达州龙爪山再置官署。直至南宋最后一任洋州知州、龙爪城守将谢益在元军的围攻中弃城逃走。至此,洋州在南宋与蒙元战争中走完了两次残破、两个洋州、两次侨置的复杂历程。

洋州; 得汉城; 龙爪城; 宋蒙战争

洋州在唐宋时期是地位重要、社会祥和的地方,宋人有云:“洋之为州,夙号乐土。”[1]卷50,9但南宋后期洋州在数十年间先后被金军、蒙军焚其城。宋理宗端平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洋州在历史上似乎成为空白,现存康熙《洋县志》[2]和光绪《洋县志》[3]皆无点滴记载。

其实,在宋蒙(元)战争中存在着两个洋州的指称:一是指故有的置于今陕西洋县所在地的时为蒙军占领之洋州,二是指侨置于四川通江得汉城和达州龙爪山的南宋之洋州官署机构及军民人口。本文通过宋元历史文献关于洋州的零星记载,梳理洋州在宋蒙战争中的侨置情况,以期有助于梁洋历史和宋蒙(元)关系的研究。

一、 洋州成为蒙(元)入蜀基地

宋金通过“绍兴和议”正式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局。南宋在四川“以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4]13230,以兴元府为中心的梁洋地区遂为抗金斗争的大本营。南宋最高军政长官四川宣抚使或四川制置使多驻兴元,尤其是在战争时期。洋州与兴元相邻,因而宋金对峙中洋州的和守争战总是与兴元处于同一态势,在南宋人的著述中多统称这一区域为“梁洋”。

金朝末年,洋州曾被金军攻破。这在《宋史》和《金史》中都有记载,地方志中亦有反映。邹溶(康熙)《洋县志》记载:“嘉定十二年,金兵入洋。守臣蔡晋卿遣兵遏之,不克。洋陷。金兵焚其城而去。”[2]卷1这一事件对后来蒙军攻破洋州产生过影响,因为不少城防设施在这事件中遭到破坏。

宋蒙在蜀口的冲突始于“丁亥之变”。宝庆三年丁亥(1227),进攻陕西的蒙军渗透到南宋境内,时任四川制置使郑损擅自做出弃守关外五州(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天水军),退保三关(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的错误决定,致使自吴玠以来南宋经营百年的“三关五州”防御体系瓦解。但这次蒙军突入属于小股抄掠,不久便北撤了。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蒙古的一次试探性进攻。这支蒙军没有到达梁洋,洋州在这次冲突中自然没有遭受什么损失。

按照蒙古方面的说法,宋蒙战争开始于“辛卯之变”。时人耶律铸就认为,此次“长驱入汉中,此其伐宋之端也”[5]卷2。而洋州被蒙军屠城即发生在这一事变之中。绍定四年辛卯(1231),蒙古正式实施成吉思汗遗嘱,假道南宋以灭金。“睿宗分骑兵三万入散关,攻破凤州,径过华阳,屠洋州,攻武休关。”[6]1029早在蒙军攻打金朝凤翔府时,宋方已掌握了这一消息。时任知州高稼认为,此次蒙军将由东路进入,而洋州地势较为平坦,缺乏可守关隘,请求时任四川制置使桂如渊调派金州(今陕西安康)都统司的兵马驻防洋州,但是桂如渊没有立即采纳。待到凤州被蒙古军攻破时,才调金州军马赴援洋州,而蒙军已围攻洋州了。高稼只得组织洋州军民进行抵抗,但三战三败,十多万逃亡的梁洋百姓死难于沙窝,洋州被屠城。不过,此时蒙军意在灭金,随着蒙军的继续东去。移驻洋州黄金渡(今洋县东黄金峡)的高稼才收散卒,募忠义,恢复洋州社会秩序。

宋蒙战争全面爆发于端平三年(1236)。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恢复中原的念想再次点燃,发起了收复河南之役,史称“端平入洛”。蒙军随之以宋败盟为由,开始了大规模攻宋战争。四川旋即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区,阔端率蒙军攻掠四川内地,造成“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7]94。历史文献上没有直接提及洋州的情况,但既然四路被破其三,而利州路首当其冲,必然尽为蒙军占据。可以肯定,南宋从此失去了梁洋之地。

蒙人在归附金人的开导下很快就认识到了梁洋之地的经济价值和军事地位。窝阔台九年(1237),瓜尔佳隆古岱向窝阔台献策:兴元府“西控巴蜀,东扼荆襄,山南诸城,无要此者”。如果能留兵戍守,招徕未降之民,“择良腴便水之田,授以耕耒,假与种牛,俟秋谷收,什税四三,储之于庾,守之以吏,征蜀之师,朝至而夕廩焉”,将成为“制蜀一奇”。[8]卷16窝阔台采纳了这个建议,让隆古岱在兴元治理城池,屯兵聚粮,招纳土豪,梁洋便成为蒙人在四川战区建立的前沿基地。贵由在位,正式授予隆古岱行省事于兴元。洋州即隶属于兴元行省。蒙哥在位,派忽必烈分管陕甘之地,增戍兴元之兵。这在蒙哥三路攻蜀时可以得到证实,其中一路就是从洋州进入米仓关,深入到渠江流域的。[9]21

正是由于洋州在蒙军控制范围内,所以余玠组织“北伐兴元”的军事行动,洋州即在收复的目标范围之内。淳祐五年(1245),宋军在收复洋州的战斗中失败。但宋理宗仍然追赠在这场战斗中殉难的将领:“诏将领关贵、统制白傅才率众复洋州,还遇大元兵交战,将士百五十三人皆阵没,已祔飨闵忠庙,赡恤其家。关贵、白傅才各赠承节郎,官其一子进勇副尉。”[4]384

宋军北伐兴元失败后再也无力北顾,任凭蒙人将利州路建成进攻四川的后方基地。蒙哥汗三年(1253),蒙人进一步加强在梁洋之地的统治,将利州东西路并为兴元路,完成了这一区域管辖范围的调整。忽必烈在分管陕甘之地时就着力经营梁洋地区,史载:“岁癸丑,受京兆分地。诸将皆筑第京兆,豪侈相尚,帝即分遣,使戍兴元诸州。”[9]23此“诸州”自然包括洋州。《元史·地理志》记载:“洋州,唐改洋川郡,又复为洋州,后更革不常。宋复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兴道、真符二县入州。”[9]676最迟到至元二年(1265),蒙人已完成洋州管辖范围的调整,并由军事化到行政化的转变。

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蒙哥汗自率三路蒙军攻蜀,其中一路即是从洋州越过米仓山南下的。《元史》载:“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9]21可见,诸王莫哥所部就是由洋州出发的,以渠江流域为攻掠目标,攻打宋军修筑的平梁城(今四川巴中城西平梁山)和礼义城(四川渠县礼义山)。次年(1259),“诸王莫哥都复攻渠州礼义山,曳剌秃鲁雄攻巴州平梁山”[9]22。

二、 洋州侨置得汉城

蒙宋冲突以来,南宋在利州路军政机构和百姓纷纷内迁。到余玠为四川制置使时确定了原蜀口四大都统司(戎司)的内迁地址:“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4]4330但利州路所辖各州府是否亦侨置内地,并无文字记载,唯有洋州侨置于得汉城,尚可寻得窥蛛丝马迹。

根据元人苏天爵的记载:“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八府州治。其地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10]116我们将八座山城与八个府州对应,就会发现其中唯有洋州非四川内地府州,其侨置之地在得汉城(今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得汉村)。盖因洋州官民为躲避战争利用翻越米仓山进入四川内地的便捷,陆续聚集在巴州境内。宋廷便将其集中安置于得汉城,并将洋州治所侨置其内,以便管理洋州移民。

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对得汉城有这样的记述:“万山中崛起堑崖,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形势险峻,易守难攻。石壁上刻云:宋淳祐己酉季冬,大使余学士亲临得汉城山,视其形势,而授都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分任责者:总管王昌、金之福,钤路张虎臣,司整杜淮、王安、杜时顺、徐斯、李成、刘文德、刘清、梁福、陈宝、贺山进、李崇,制领郭俊、杜成、周仙周。”[11]卷25淳祐己酉即淳祐九年(1249)。可见,得汉城是在余玠亲自督导下,由都统张实主持修建的,修建这座山城的战略目的原本是北伐梁洋。余玠曾“自许手挈全蜀还本朝”[4]4330,“全蜀”当然包括梁洋地区,故命名为“得汉”,与巴州城郊之“平梁”一样[11],以明“恢复旧疆”之志,因而在得汉城屯兵聚粮,进行收复兴元的准备。其时已成为安置洋州流民的主要场所。

巴州最初移治平梁城。到景定二年(1261),元军第三次攻打平梁城时,担任主攻的是南宋降将杨大渊、杨文安叔侄所部。次年(1262),平梁城被攻破。部分巴州官民在城破前逃至得汉城,巴州治所亦迁入得汉城,其知巴州向佺亦到了得汉城。余玠在淳祐三年(1243)上书朝廷,请表彰有功人员时说:“知巴州向佺、钤辖谭渊白土坪等战有功。诏佺等十八人各官三转,余转官有差。其中创人各给缗钱百,阵没者趣上姓名,赠恤其家。”[4]382这里明确了向佺为巴州知州。到向佺殉国时已在得汉城了。明代编修的《向氏家谱》载:“余玠镇蜀时征土著人向佺为团练,佺战殁于得汉城。”明代得汉城内尚有纪念向佺的祠庙,后世通江县城之“四贤祠”亦供奉有向佺神位。[12]1225

这样,得汉城成为洋州和巴州两州的侨治之所。至元元年(1264),杨氏叔侄开始围攻得汉城。这年十月,杨大渊通过间谍得知宋军都统祁昌将从小道运粮往得汉城,并护送向良等官员的家属南下,于是派兵偷袭这支宋军,在椒坪连战三日,俘获宋将祁昌和向良家眷。第二年,杨大渊派遣杨文安用向良的家属招降得汉城,但没有成功。不久,杨大渊去世,杨文安继续对得汉城招降,最终向“良以城降,以所俘献阙下”[9]1735。元廷将得汉城山上的居民迁往通江县,设置新得州以统之。史载:“新得州安抚向良言,顷以全城内附,元领军民流散南界者多欲归顺,並乞招徕。从之。又敕良以所领新降军民移戍通江县,行新得州事。”[9]43城内和招徕的军民自然包括了洋州流迁而来者。

但这并非南宋之洋州从此消失,在历史文献中达州城郊之龙爪城仍然称洋州。只是无从考知,这些洋州军民是洋州沦陷之初就迁到了达州之龙爪城,还是得汉城降前再次迁到了龙爪城的。

三、 洋州侨置龙爪城

达州龙爪山,又称玉印山,今名塔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城内。

龙爪山得名于其形似龙爪,据记载:“龙爪山,在达州西北五里,圆耸悬绝,如龙擎珠。”[13]1088山下为龙爪潭,据说深不可测。旧县志记载龙爪山半岛说,“龙爪潭畔,圆山高赞,四围悬崖,三面临江,一面平田,上有高塔及寨,形胜绝佳”,按其描述,此为今之塔陀山无疑。山下有大小龙爪滩。大龙爪滩位于“龙爪潭出口,右有洲渚,旁穿小港”,小龙爪滩在“城西南七里红崖嘴下”。[14]龙爪山、龙爪潭、龙爪滩构成了以龙爪城为中心的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

龙爪城最早出现于《元史》列传四十八《杨文安传》中:“九月,筑金汤城,以积屯田之粮,且以逼宋龙爪城。”[9]1735杨文安在至元九年(1272)攻掠达州九君山、圣耳城,然后修筑金汤城用来储备粮食,与宋朝龙爪城对峙。

龙爪城由何人在何时创修,已无从知晓,唯知龙爪城最后丢失于洋州守将谢益手中。根据《元史·杨文安传》载,宋元双方对龙爪城的争夺相当激烈。起初杨文安为制约龙爪城,特意就近修建金汤城,以便积粮派兵。到至元九年(1272)闰六月,杨文安配合南宋蓬州降将张德润所部“蓬州兵”对龙爪城发动攻击,并攻陷了龙爪城。但“蓬州兵攻拔龙爪城,东川统军司命文安兼领之。时蓬州兵已去,宋都统赵章复来据之,且出兵迎敌,文安与战,破之,擒总管王元而还。”[9]1735可见,在“蓬州兵”撤离后,宋军都统兼知达州赵章趁杨文安与张德润交接的空隙又重新占据了龙爪城。而《宋史》称此事件为“复洋州”:咸淳九年(1273)年七月,“知达州赵章、知开州鲜汝忠、知渠州张资等复洋州”[4]425。同年十月,宋廷对赵章“复洋州”加以赏赐,“知达州赵章复洋州,加右骁骑尉中郎将”[4]428,并且“权檄统辖谢益知洋州,总制赵桂楫知巴州,俾任责吴胜堡战守之事。至是以功来上,且以二州摄事守臣请命于朝,诏与正授”[4]426。

宋廷将新收复的洋州交给谢益管理。然而,谢益镇守龙爪城三年,杨文安再次攻占了龙爪城。据《杨文安传》,至元十三年(1276),“洋州龙爪城守将谢益固守,并力攻之,擒统制王庆,益弃城走”。[9]1735龙爪城最终被杨文安攻占。

侨置于达州龙爪城的洋州随着最终被元军攻占而彻底消失了。然其遗留下来的设施在明清时期被达州官民续修利用,再次成为民众躲避战乱、匪患的堡垒,尤其是清中期白莲教暴动时达州地方官府奉诏实施“筑寨练团”、“坚壁清野”,龙爪城和其他十二个城寨组成护城圈,捍卫了达州安全。[14]65

结语

宋蒙(元)战争中,洋州是最先一批被蒙军占领的州府,并随着蒙军由抄掠到占领的战略转变成为蒙(元)攻取巴蜀腹地的重要基地,而原南宋洋州的部分军民经“洋壁道”,翻越大巴山,侨迁于通江得汉城,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坚守,最终被杨文安所部归蒙汉军攻克,但宋之洋州仍然没有彻底消失,一部洋州军民又侨迁达州龙爪城,直到至元十三年(1276)龙爪城守将谢益弃城逃走,宋之洋州才从历史上消失。

[1]魏了翁.鹤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邹溶.(康熙)洋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陕西府县志辑:第4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张鹏翼.(光绪)洋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陕西府县志辑:第4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耶律铸.双溪醉隐集[M]//辽海丛书第六集.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6]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佚名.宋季三朝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姚燧.牧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曹学佺.蜀中广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4]蓝炳奎,吴德准.达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四川府县志辑:第6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

[责任编辑:朱 飞]

2016-05-23

2016-06-06

蔡东洲(1962-),男,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史、巴蜀地方文化。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SC14E094);西华师范大学重大探索项目(14A002)

K245.05

A

1673-2936(2016)03-0001-03

猜你喜欢
汉城文安达州
吉尼斯世界纪录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安汉城湖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将不动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
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设计作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