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小城镇建筑特色探究

2016-04-13 11:16
关键词:陕南小城镇民居

武 小 红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710054; 2.陕西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陕南地区小城镇建筑特色探究

武 小 红1,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710054; 2.陕西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及村落,受地理位置、气候、生态环境、人文资源、风俗等因素影响,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征。其中以黄关古镇、华阳古镇、青木川古村落、蜀河古镇、漫川关古镇为代表的陕南小城镇,运用穿斗式、抬梁式、石结构辅助、土生建筑等营造技术,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性建筑特色。随着社会变迁及自然侵蚀,陕南地域性小城镇及传统民居正面临诸多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之成为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陕南; 小城镇; 民居; 建筑

一、 陕南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陕南地处秦岭之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区。同处于长江流域,由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陕南东部地区的地域性小城镇及传统民居的建设和营造,受北方的秦文化及荆楚文化的影响较深,西部地区的传统民居则明显受巴蜀文化的影响。陕南地理东西跨度较大,加之交通不便,恰好较完整地保存了丰富的地域性建筑及村落营造,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特色。

陕南与周边联系紧密,“陕西之汉中、兴安、商州;四川之保宁、绥定、夔州;湖北之郧阳、宜昌;地均犬牙相错。其长林深谷往往跨越两三省,难以界划”[1],无论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渗透和融合。从汉水上游方言的交融就可以看出南北文化互相交流的痕迹,汉中的镇巴和西乡的方言极接近四川话,而洋县和城固的话比较接近关中,安康的话则比较接近湖北话,这些现象说明在这一地区很早就存在交流,部分是因为移民的原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样和丰富性。如汉中南郑的汉调桄桄,由于受秦风、巴歌、蜀调、羌习等影响,形成了汉调桄桄的戏剧的多元化交融的特点。汉调桄桄的剧种既不同于川剧、京剧等,也不同于秦腔,是一种特有的综合了各种剧种的艺术,安康地区则以汉调二黄为主。

陕南地区属于汉水流域,而这一地区的民居建筑和营造方式以及文化特征无不烙上了汉水流域的印迹。“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其上游,秦岭耸立于北,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其下游,汉水挣脱大山束缚,尽情接纳两岸支流,奔驰在开阔的江汉平原上,水势浩荡,景色秀美。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流域内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樊盆地,又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往的通道,在它们的周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2]陕南地域性建筑受到自然环境、气候、风俗、语言、民间艺术、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陕南地区的传统小城镇的建筑、村落及传统民居营造同样具有这三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

二、 陕南地区小城镇建筑的特色

1.南郑县黄官古镇之特色

黄官镇位于汉中市南郑县城西南部,处在秦岭山脉浅山的南麓,距离县城较近。黄官小镇是典型的带状聚集型聚落布局,整个小镇依山傍水顺势修建,在浅山的丘陵地带因地建造民居和城镇。

“汉中当秦蜀冲,上通河陇,下扼荆扬,为自古形胜地”。[3]汉中地理位置特殊,北连关中,南接重庆,西接四川,东面连接湖北,西北接甘肃的陇南。黄官就是这一地区的小镇之一,地理环境特殊,自然生态条件优美。整个小镇的建筑以民居为主,大多民居沿街道而建。沿街多为商铺,临街一面敞开,不舍大门,以临街的铺面作为整个房屋的出入主要通道,前面作为店铺,后间居住。大多数的铺面经营茶馆、制茶、编藤、酿酒、榨油、餐馆、腌菜日杂等,多由当地居民自主经营,满足街坊和附近乡民的生活所需。这种联排的前铺后店式传统民居是黄官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每个小店既独立又彼此之间相互照应,风格相对统一,充分利用了城镇的地理环境,形成生动多样的极具生活气息的小城镇聚落风貌。

黄官古镇的传统民居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只是维护的作用,不承重。这一建筑特点也是适合在特殊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环境,也是这一地区的民居营造的方式,房屋的承重不是墙体,而是木结构的木柱和其的连接组合,所以具有稳定性和一定的抗震能力。木架构节点一般都是榫卯结合,各个构建都有一定的尺度和规格,这些构架的特性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功能组合、空间大小、平面布局以及空间的效果。

2.洋县华阳古镇之特色

汉中市洋县的华阳镇,位于秦岭南坡,东边与佛坪接界,西边紧邻城固,傥骆古道从小镇旁边经过。地处北亚热带的华阳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雨量丰沛,湿润温暖等特点。小气候差异较为明显,气候及植被呈垂直地带性,有“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是我国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生物和植物资源多样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世界频临灭绝的大熊猫和朱鹮的栖息地,还生活、生长着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以及珍稀植物资源。

华阳的建筑样式也和南方的木架构技术一致。“建筑活动常常被称为“土木之事”,土在木前,隐隐透露出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土重于木的信息。“全木构架结构代替土木混合结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4]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的木架构技术一次次冲击北方的正统,逐渐取代夯土的作用,最终形成以“墙倒屋不塌”为特点的木结构建筑。承重结构以木构架组成的骨干为主,土墙或砖墙不再承重,只起到围护、分隔和扶持柱子的作用。华阳古镇的民居建筑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多也是采用木构件,以木柱为骨干,部分土坯墙起围护和空间营造的作用。土坯墙随地域和土壤条件、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在生土中加入稻草、竹子等材料增加韧性,相邻的民居之间建有封火墙,具有明显的中国南方民居的特色。

华阳小镇也是一个带状分布的聚落。小镇空间布局合理,功能设置较为科学,整个小镇沿河水而建,传统民居根据地形环境建造,错落有致。小镇上既有民居、古塔、魁星楼、寺庙、官府等,也有集市、街道和连接小河两岸的铁索桥,还有沿街的商铺、中药店、餐馆、茶馆、油坊等。

古戏楼位于华阳老街的东北方向,建造为清初时期,在道光年间曾经维修和加固。建筑高约8米,其檐口的开间长度15米,宽约12米,整个西楼的平面呈长方形,结构为上下两层,中间的二层为演出用的戏台。整栋建筑三面围合,在侧面预留有演员出入的门。戏楼的前半部分完全敞开,便于居民从不同的方向观看,后半部为封闭空间,用于乐师和演员的准备空间。屋顶为悬山和歇山混合的处理方式,两种建造方式同时出现在一个建筑物上,比较少见,戏楼的屋面以灰筒瓦为主,立柱支撑起屋顶,轻盈通透,檐口部位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构件,戏楼的室内顶面也做了彩绘的装饰处理,富丽堂皇,屋顶的四角上扬起翘,造型极为优美。

华阳古镇的另外一个特色建筑是“马头墙”。由于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密集,街市商业繁华,店铺和民居林立,建筑紧密相连,每个独立建筑之间通常砌防火墙,也称封火墙或者马头墙,以减轻火势的蔓延防止火灾。

3.宁强县青木川古村落之特色

青木川古镇位于汉中市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处,西边紧邻四川省青川县,北边和甘肃省康县、武都县相连,是三省的交汇之地,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距离汉中市最远的小镇之一,亦是一个被世人所遗忘的偏远角落小镇。青木川也是陕南地区最西边的古镇,距宁强县城115多千米,古镇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植被保护良好,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小镇民居建筑资源丰富。

青木川古镇的传统老街道、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群落、宗祀祠堂、学校、会馆、乡土民居等,集中展现了古镇丰富的民居建筑资源和历史。青木川古镇的建筑群落,位于蜿蜒的小河之上,小镇呈带状聚落分布,主要以民居建筑为主,在民居中夹杂有商铺、会馆、商行、烟馆等。青木川自古就是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重要,小镇现存的老街为明代成化年间修建,建筑的保存度较高,但是2008年的地震,部分建筑物毁坏,灾后重修了部分民居。青木川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明朝成化年间所建,整个街道呈“S”型,是典型的带状聚落分布,沿河道而建,东西长800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青木川老街有下街、中街、上街三部分组成。

独立天井式院落民居。魏家大院是小镇最为著名的建筑群落,是大地主魏辅唐为自己修建的居住宅院,空间营造格局呈四合院型,以天井为中心,有严格的中轴线,左右为偏房,中轴线的末端一边为庭院的入口,一边为主人居住的正房,是典型的庭院式住宅,有别于陕南普通民居的开放式平面布置。院落在设计上结构紧凑,功能分布和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匠心独具,建造者灵活地利用房屋建构来顺应地形,以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青木川老街上还分布着商铺和茶馆等建筑,民居大多都采用沿街的一面作为店面,后面作为居住使用。商业的活动和居住在同一空间,这种形式在陕南的小城镇比较常见,是一种生活气息浓厚的小镇商业传统模式。

4.旬阳县蜀河古镇之特色

蜀河位于旬阳的东南部,处于陕西和湖北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汉江边的重要小镇,“洵阳西北与安康、孝义、镇安;东与山阳及湖北之郧西;南与白河;西与平利;西南与湖北之房县、竹山、竹溪均接界,犬牙相错者共九邑,与平利均为陕边重地”。[1]这里的文化受南北、东西文化的影响,建筑样式有别于汉中地区,有北方建筑的特点,也有受楚文化影响的特点,民居建筑大多以穿斗式为主,也有类似的四合院。

蜀河古镇地处陕西和湖北的交界地带,是由蜀河天然弯曲的河道和汉江的交汇而形成的一个小镇。蜀河的天然弯曲的河道正好成了北上和南下的过往船只的天然避风港。除过便利的发达航运外,它还肩负着武汉通往西安的陆路转用码头,发达便捷的运输,引来了各路商贾。这一地区也是汉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小城之一,被号称为旬阳的钱窝子,山西和中原的钱庄当时都在蜀河镇开设有分号,足以见当年的繁华盛况。

蜀河古镇发达的商业和交通也造就了丰富的会馆建筑群落。会馆建筑以抬梁式为主,一般由入口处的门楼、门楼对面的正殿、辅助的配殿三部分组成。入口处的门楼,外部是整个院落的入口,而里部正好是和正殿相对应的戏楼,建筑的空间尺度较大,建筑物做工比较考究和细致,有别于普通的民居。其中黄州馆为湖北的黄州籍人所修建,故称黄州馆;杨泗庙主要为船帮的会馆,可想见当时的水路和陆路的交通盛况和商业的繁荣情形。还有三义庙,这个建筑已经毁掉,据史料记载主要由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的商人共同出资修建,所以叫三义庙,主要用于各省的商业的贸易和货物的交换。

蜀河古镇除了会馆建筑和小镇之上的民居之外,还有乡间民居,这些民居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广大的田野和自然环境中。蜀河最为有名的就是当地的居民利用不规则的石板进行砌筑墙体,中间不加黏结材料,这种砌筑方法称为干砌墙,老百姓也叫虎皮墙,是原住居民对材料的创造性的性运用,这种石墙的砌筑方法在安康地区较常见。

5.漫川关古镇之特色

漫川关位于商洛市的山阳县,地处陕西、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处。漫川关古镇于明代就开始修建,后经不断修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和群落。漫川关古镇依山傍水,位于风岚山和青龙山之间,被金钱河和靳家河以及万福河所环绕。老街依勒家河而建,整个老街道北边狭窄,南边较开阔,呈南北走向,街道的布局外形酷似蝎子,所以也称蝎子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镇在明清时期为水运码头和旱运码头中转重镇,水运和旱运十分繁荣,主要连接湖北和西安,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铁路的开通,当时聚集在这里的商家和店铺有三百多家,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忙和贸易的繁华。

漫川关古镇的老街呈“之”型布局,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部分,上街多为居住用民居,街道较为狭窄;中街以商业贸易为主,多为商铺,街巷空间较大,遗存的建筑有双凤楼、北会馆、骡帮会馆、黄家药铺等,是最为热闹的地方;下街主要以商铺和民居为主,由于紧靠码头,为了搬运和交流的需要,街道较宽,吴家大院就在下街。

鸳鸯双戏楼,在骡帮会馆的正对面,是一个由两个戏楼组成的建筑,北侧的戏楼被称为关帝庙戏楼,南侧的被称为马王庙戏楼,大概是骡帮会馆出于自身的商业特殊性而建造。戏楼日常用作会馆及民众的休息和娱乐场所,也有祭祀祈福的功能。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屋顶的处理手法为歇山顶,梁柱和枋都做了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北侧戏楼的屋顶处理手法为九脊重檐,而南侧的戏楼则为单檐歇山屋顶。表演的剧目也不同,北侧主要以秦腔为主,南侧的以汉调二黄为主。两个戏楼面阔三间,为二层的建筑。同一位置的不同造型和建筑样式,反映出当时的文化交融和接纳。

漫川关古镇除了鸳鸯双戏楼、北会馆、骡帮会馆以外还有黄家药铺、吴家大院等传统民居,沿街的民居多为前铺后居式,也有部分下店上宅式的。民居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的特点,主要为抬梁式结构,增加屋内的空间,但是在空斗墙和防火墙的处理上又有南方民居的特点。高耸的街巷空间颇具江南的特色,这一建筑特点也与当地的“下湖人”的移民及商业贸易有关。

三、 陕南地区小城镇构筑技术特点

1.穿斗式结构为主建筑特点

陕南地区小城镇民居建筑多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这种营造方式明显和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不同。“穿斗式又称穿逗式构架,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用较密集的柱子支撑上部的梁架,承托屋面椽子与望板的擦子直接放在柱头上,柱头之上不设大梁及叠置的梁架,只在柱间使用一些穿枋,以保证柱间的横向联系”。[5]陕南传统民居较普遍的采用穿斗式结构,结构相对简单,紧凑稳定易施工。木架构节点一般都是榫卯结合,每个构建都有一定的尺度和规格,这些构架的特性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功能组合、平面布局以及所形成的空间效果。

2.抬梁式结构民居

陕南的西部地区小城镇受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影响明显,小城镇的民居主要以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的抬梁式结构为主。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大多数民居以砖木结构为结构技术,也有一部分以土和木为主的土木结构民居,

3.石结构辅助特点

石结构辅助的特点明显。陕南地区传统民居中普遍会使用石料,大多铺设于民居的底部和基础部分,增加房屋的承重,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在屋檐的中柱底部也会有柱础,民居的底部大多采用石材铺设,作为建筑的基础层,石材的巧妙的利用既防止了雨水对基础的冲击又增加了承载度。石材的这一处理和利用方式,也是先民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的应用。

4.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是指直接利用地壳表面的天然泥土和岩石作为建筑的建造材料,不经过材料的加工,直接砌筑、模筑而建造的建筑物。陕南广大地区存在的夯土墙、土坯墙、石砌墙等民居是典型的生土建筑。由于生土材料就地取用,加工简单,容易成型,施工简易,“热稳定性能好,冬暖夏凉是节能最为理想的材料。更由于它融于自然,还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最好的建筑类型”。[6]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小,是一种较好的生态建筑类型。

5.土筑墙

土筑墙,一种常见的民居墙体形式,有板打墙、椽打墙、土坯墙。就地取用天然的泥土作为材料,通过模板固定,填充生土并夯实,因模板选用板材和椽的区别,形成板打墙和椽打墙。土坯墙则采用模具把生土夯实制成模数化的立方体块,然后在经过砌筑成型。

6.冷摊瓦

冷摊瓦,是指直接把青瓦覆盖在椽子之间的空隙,不做粘结层,通过瓦之间的缝隙,便于室内空气的流通和交换。通过仰瓦和俯瓦的互相组合,直接架在椽子的上面,然后再通过封檐板进行细部处理,这一屋顶的处理方法主要适宜于气候湿润且潮湿多雨地区的屋顶处理。

7.前铺后居式民居

陕南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建筑,也就是前铺后居式民居。民居大多采用沿街的一面作为店面,后面作为居住使用,商业的活动和居住在同一空间,这在陕南的小城镇比较常见,是一种生活气息浓厚的小镇商业传统模式。由于空间有限,沿街的一面大多开设为店铺,整个沿街的正立面全部为木质的铺板作为围合面,这即节省空间又可以灵活的拆卸和组装。铺板可以完全打开,直接到达店内,主人可以边生活边经营商铺。这种民居沿街的屋顶会有挑檐,即能遮蔽风雨不受雨水的冲刷,也可以遮挡太阳,小镇的居民一般会在檐下休息或者逢集赶场时摆摊。

8.乡间民居

陕南的广大地区还散布着为数众多的乡间民居,这些民居和小镇上的民居不同,它们营造在自然的田园之间,民居的修建顺应地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大多采用土筑墙、石筑墙、木构架的结构。大多数的民居采用一明两暗的空间布局格式,建筑材料多就地取用,建筑物在材料的使用和建造的技术方面较为简单,极少干预自然。民居和优美的自然的环境相处融合,整个民居置于满目苍翠的大自然中,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建筑。

四、 小城镇及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建设

陕南地区优秀的地域性小城镇建筑以及传统民居面临生存环境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优秀传统地域性民居的营造方式和营造技巧基本失传,留存的优秀的传统民居和村落,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自然地侵蚀,遭到极大地破坏,原有传统民居与其生存环境失去联系。优秀地域性传统民居的保护离不开其生存的土壤,我们不仅要保护现有的建筑遗存,更要做好对优秀地域性传统民居和小城镇的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地域性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即原有的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小城镇的原生环境,对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特殊小城镇的形成和民居的营造方法,依赖于特定的民族、社会群体、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它是有生命的最鲜活的建筑。通过推广优秀的地域性小城镇的传统民居的建造方法、营造方式、材料的选用,通过现存的小城镇的建设来推广和实践传统的几乎失传的陕南地区小城镇和传统民居的建造方法、用料选择、村落选址,让更多的民众喜欢和了解这一优秀的营造技艺,关注和学习传统民居的营造理念和精髓,并使这一优秀的传统建筑资源得到保护和传承。陕南地域性的传统小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相伴随的文化环境的培育和保护,是建设优秀的地域性小城镇和传统民居的生存土壤以及文化环境,这也是传承优秀地域性小城镇和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方式之一 。

通过对陕南地区典型的小城镇及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小城镇及传统民

居的必要性。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和传统民居及地域性小城镇面临不断侵蚀的今天,优秀的传统民居资源和风格独具的地域特征正在被人为的破坏和消亡,如何提高对传统民居和小城镇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建设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和小城镇,处理好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切实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民居营造技术和理念,创新属于陕南地域性小城镇的传统民居设计和小城镇的规划,创造陕南地区的小城镇传统民居设计和生态文明,使地域性传统民居和小城镇得以延续和经久流传,在传统民居和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中,不要形成传统民居资源和文化的断裂,成为当前一个急需要解决的课题。

[1]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 1990.

[2]梁中效.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

[3]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序[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

[4]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0.

[5]潘晓博.陕南汉中地区传统建筑元素解读[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32.

[6]张芷岷,李树涛.美术辞林·建筑艺术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38.

[7]吴昊.为中国而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曹 骥]

2015-05-31

2016-06-20

武小红(1972-),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及传统民居。

J59;TU24

A

1673-2936(2016)03-0028-04

猜你喜欢
陕南小城镇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党建地图·陕南
奇趣民居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