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及其方法论意义

2016-04-13 11:16李景平
关键词:方法论节奏形式

李 强, 林 海 , 李景平

(1.陕西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9)



“叠加”及其方法论意义

李强1,2, 林海1, 李景平2

(1.陕西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9)

叠加原理,属于物理学范畴,也可以用于其它领域,具有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叠加原理的内涵:一是同质物(或同类物)的叠加;二是在同一个点上的叠加;三是叠加之后的效果是同方向的。叠加的形成必须有叠加、连续、节奏、扩展四个环节。叠加效应不仅是作用的放大,还可能因叠加因素的融合而产生新的效果。叠加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叠加必须坚持“一以贯之”的连续;必须坚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实现“扩展增效”、“扩展新效”,在更大的时空上“创新”和“发展”。

叠加; 效应; 方法

中药药效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忠诚是如何发生的?优良环境对人才成长有何意义?从微观上回答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正确理解“叠加”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得到启示。

一、 “叠加”原理

1.“叠加”现象

“叠加”现象在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最简单的“叠加”如“一日三餐”、“学生晨读”等;复杂一些的“叠加”如“经历、经验的积累”、“威信、信誉的形成”等。

2.“叠加”原理

“叠加”理论是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狄拉克在1930年出版的《量子力学原理》中论述了叠加原理。认为,“每当系统是确定地处于一个态时,我们就把它看成是分别地处于两个或更多的态的每一个”。[1]18《辞海》定义波的叠加原理是:“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源所发出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而空间每一个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的(矢量)和。”[2]另外还有场叠加原理、态叠加原理。叠加原理的内涵:一是同质物的叠加,如,力叠加力;二是在同一个点上的叠加,如,骆驼背上加稻草;三是叠加之后的效果是同方向的,一般是等于其总和。

3.“叠加”效应

哈兴林认为,“叠加态是一个新态,它可以有两个态都没有的新的性质……而这种新的性质才是两个态叠加的主要特点”[1]19。“叠加”效应就是叠加作用同方向的放大。彭静(2009)在研究工期索赔中的叠加效应时认为,“拖期因素综合考虑与局部分别考虑下,在网络计划技术分析中的加剧拖期的现象,即综合考虑下的拖期大于局部分别考虑下的拖期之和”[3]120。“超叠加效应”一词就很好的说明了“叠加”的“放大效应”,它是指“几个相关分量叠加在一起,出现乘数效应”。

叠加效应不仅是作用的放大,还可能因叠加因素的融合而产生新的效果。在多因素多形式叠加中,可能叠加的因素是多种的,其叠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这就使组合成多种事物成为可能。自然物种的进化历程就是多因素多形式组合的事实证明。多个因素的叠加,使因素与因素之间必然发生联系,它们可如沙粒一样的松散联系,也可如血肉一样的紧密联系,最紧密联系是融合。多因素的融合可能产生一个新效果。这就是叠加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叠加效应。

4.“叠加”的推广应用

“叠加”一词不仅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中使用,社会科学及其他学术研究中也广泛使用。在旅游学中有“形象叠加”,是指“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旅游地的差异化形象定位,使每一个旅游地具有各自的形象影响力,进而促使这一区域产生一种叠加的合力,产生整合性的影响力”[4]62。中医药学使用“叠加作用”的概念:“某味中药的药效物质的各种显效形式的‘叠加作用’指的是多种(甚至是众多种类的)化学成分或代谢产物在同一靶点(药物或受体或酶等机体生物生物大分子上的一个结合部位)上的‘叠加作用’,是其各化合物浓度的叠加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或药效,是多成分(多化合物)单靶点作用。”[5]689社会学的“发展叠加性”:“一是作为一种形态,社会变迁中进化与革命两种方式交叉和重叠,使社会在加速和再加速发展状态中,打破并模糊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界限;二是作为一种过程,指社会在某一发展阶段需要完成多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使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和现实具有重叠性、交叉性与复合性;三是作为一种趋势,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愈高、愈协调、愈充分,其发展空间愈广阔,机遇的连生性愈明显。”[6]5

二、 “叠加”理论

1.叠加的要素

叠加是指在同一点上进行两次及以上的同质物的重叠,其效果会得到放大。叠加的组成要素有:目的、因子、行为、效果。目的是指叠加的指向,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别;因子是指叠加的物质,是可以叠加的同类物质;行为是指叠加行为过程;效果是指叠加形成的效果、结果。

叠加的四要素不一定是齐全的。无“目的”的叠加如“屋檐滴水”,属于“自然叠加”;有“目的”的叠加,属于“目标叠加”;无“效果”(效果不明显)的叠加如“抄写文字”,属于“过程叠加”;有“效果”的叠加,属于“效果叠加”;“因子”和“行为”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为叠加。

2.叠加效应的形成

物体一次作用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消失,如一次击鼓所造成的震动和声音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其不良(或良好的)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得到恢复,即就是第二次击鼓,也不会有叠加效应。在第一次击鼓的震动和声音尚未消失(或尚未退却)之前第二次击鼓,震动和声音的效果无疑会得到延续和扩大,其所需恢复时间更长。再如“温水煮青蛙”,一次给锅底加火,使水温升高,如果不再加火,水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恢复成常温,这时,再加一把火,不会产生叠加效应;当水温未降之时,再加第二把火,水温会再次升高(或不降低);火的不断叠加,会形成叠加效应,最后导致青蛙的死亡。由此可见,叠加效应的形成,必须是第一次作用力未消失之前,叠加第二次作用力,使其作用力得到延续或扩大,造成一次作用力所没有的效果。如前所述,第二把火即使没有使水温升高,只要保持水温长时间不变,其效果也不是一把火可以具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叠加效应可以产生“放大”或“创新”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所讲的“再生产”理论,可以得到一次生产所没有的结论。物体的作用力也是一样,重复的叠加也可以产生一次作用所没有的效果,是作用的扩大或时间的延长。叠加的形成必须有叠加、连续、节奏、扩展四个环节,缺少任一环节都不能形成完整的叠加。

3.叠加的分类

叠加的因素可以分为单因素叠加和多因素叠加。单因素叠加是指叠加的因素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如“水滴石穿”中的水滴,就是相同因素的叠加;压死骆驼的“稻草”可以理解为基本相同的因素。单因素叠加的效果是1+1≧2。多因素叠加是指叠加的因素是同类但不同质,如学习中知识的叠加是不同“知识点”的叠加,“水滴石穿”中叠加的不仅是水滴,还有沙子。多因素叠加的效果有两个方向:即正向和反向。正向是指效果的扩大;反向是效果的缩小。也可能正向与反向只是就直接目的而言,间接的效果很难说是正向的或反向的。

叠加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形式叠加和多形式叠加。单形式叠加是指单一叠加方式的叠加,如压死骆驼的“稻草”的叠加方式是单一的重力叠加。多形式叠加是指多种叠加方式的叠加,如“水滴石穿”不仅是重力的叠加,还有化学作用等的叠加。单形式叠加的效果比较容易确定,多形式叠加的效果则很难确定和计量,其效果是多方面的,常常超出主体的目的。

根据叠加的因素和叠加的形式,可以把叠加组合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单因素单形式叠加、单因素多形式叠加、多因素单形式叠加、多因素多形式叠加。单因素单形式叠加如“水滴石穿”中的“重力”叠加;单因素多形式叠加如“水滴石穿”中“重力”加“震动”的双重叠加;多因素单形式叠加如压死骆驼的不仅仅是“稻草”,还有“麦草”等,就成为多因素单形式叠加;多因素多形式叠加如压死骆驼的不仅仅是“稻草”、“麦草”、“石子”等“重力”的叠加,还有“震动”、“化学作用”等,就成为多因素多形式叠加。多因素多形式叠加的效果是综合的、多样的,具有“一因多果”的性质,不能简单的用“正向”与“反向”来度量。

4.影响叠加效应的因素

叠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叠加效应(或效果),而影响叠加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叠加频率和叠加次数。

叠加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叠加的次数。叠加频率是叠加的节奏,直接影响着叠加效应的结果。例如,军队在桥梁上不能“齐步走”,只能“便步走”,其原因就是“齐步走”的叠加频率会形成共振现象,造成桥梁断裂。如果“齐步走”的震动作用消失,一次叠加与另一次叠加不相关联,就会减弱叠加效应。再如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两次记忆的间隔时间即叠加频率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叠加频率对叠加效应有重要影响。

叠加次数是叠加的总量。它对叠加效应的大小有重要意义。如一个英语单词,记忆3次与5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叠加3次或5次的叠加效应是不同的。再如地震的破坏力,一是与震级有关,二是与震的时间有关,震的时间直接关系到震动的总量,也就是震动波的叠加的次数。日常人们所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侧重反映学习的叠加次数与叠加效应的关系。

叠加类型也与叠加效应有一定的关系。单因素单形式叠加的叠加效应等于每次作用的总和;单因素多形式叠加的叠加效应大于每次作用的总和;多因素单形式叠加的叠加效应大于每次作用的总和;多因素多形式叠加的叠加效应不仅大于每次作用的总和,而且可能创造出新的作用。

三、 “叠加”的方法论意义

1.方法论意义

作为一个物理学范畴的“叠加”,具有超出物理学范围的普遍的使用价值,这就是该理论的理论意义。

“叠加”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西方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分析思维方法的盛行,特别是数学方法的普及,单因素、单变量的分析成为“流行”思维方法(如“本质”、“关键”、“规律”等,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为一种或几种),忘记了自然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综合”本质,“叠加”的方法论价值就在于其“多变量、多因素”的分析,更加接近自然社会现象的“复杂”、“综合”本质,具有传统思维方法不具有的作用,如“系统”、“五行”方法。

2.方法要点

根据“叠加”的四个环节,叠加方法的要点如下:

叠加。一个因素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于是,就会出现第二次重复。第二次重复如果与第一次没有关联,那么,它只能理解为模仿;如果与第一次具有时间、效果上的关联性,那么,它就是叠加。叠加与模仿的区别不仅在于重复,而且在于时间、节奏、效果的关联性。一个声音与另一个声音没有连续性、关联性,就是模仿或复制;一个声音与另一个声音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则是叠加。叠加的效果与叠加的次数密切相关。叠加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个因子与另一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用相关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因子之间的关系,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连续。叠加一般不是两三次叠加,而是数十次、甚至更多次叠加,形成一个系列的、连续的叠加。音乐就是一个连续叠加的好例子。叠加的连续性,近似于物理学上的“惯性”,有着不自觉地重复。就好像一个“酒君子”喝了一口美酒,就会不自觉地喝下一口。心理学经验告诉人们,一次成功经历,下一次就会不自觉地重复这次成功,这是模仿行为;如果再次取得成功,就会有第三次、第四次,于是,连续就必然发生了。叠加的效果与叠加的时间密切相关。连续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连续本身就是时空的扩大,会使这种成功(效果)不断放大,效率不断提高,因此,美好行为“一以贯之”的坚持,必然促使这种行为效果的扩大。

节奏。叠加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使得叠加必然具有一定的“节奏”。它可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是两次叠加效果“最大”、“最好”的一种连续方式。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是讲求“节奏”的,如“舞蹈”、“跑步”、“讲演”、“工作”等,好的“节奏”会使“叠加”的效果比“不叠加”更好,于是,“节奏”、“节奏感”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因此,叠加的效果与叠加的节奏密切相关。“节奏”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张一弛”、“张弛有度”,不是一味的“付出”、“努力”,“节奏”与“效率”、“连续”是密切相关的。

扩展。单因素单形式的叠加,其连续性可以使效果不断得到扩展,扩展的结果可以让人看到过去看不到的东西。例如,一锅水,让锅底的火连续叠加,可以看到一锅水烧干了,水垢附着在锅上;如果没有火的连续叠加,就看不到水垢,这就是“扩展”带来的效果。多因素多形式的叠加,甚至可以产生新的现象,新的事物。例如木材与油漆的叠加,可以产生新的效果。“扩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扩展增效”、“扩展新效”,在更大的时空上“创新”和“发展”。

四、 “叠加”原理的应用

1.理论应用

“叠加”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它更简明的解释力。

中药药效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徐风等认为,中药药效物质显性形式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多化学成分在同一靶点的叠加作用,产生药理作用。[5]688由此可见,中药药效的形成机理就是同类中药材药效的“叠加”,初期中药以三四味中药叠加,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多味中药叠加。

忠诚是如何发生的?国外学者Allen和Meyer(1993)把忠诚理解为组织成员对于组织价值观和行为的认同和依附的观念,提出了忠诚的三点内容,分别是“情感忠诚”(例如对组织有感情上的依恋)、“持续忠诚”(例如感知到离开组织的成本)、“规范忠诚”(例如在组织中继续工作的责任)。[7]84而员工对组织价值观和行为的认同是一个叠加的过程,如,员工首先认同“工资”,工作一段时间再叠加“感情”,然后再叠加“前途”,再是“成本”、“环境”等。叠加的因素越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越高。

优良环境对人才成长有何意义?所谓“优良环境”就是对人才发展有利因素多且大的环境。人才成长是能力叠加的过程,如叠加“书本知识”、“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体育技能”等,优良环境可叠加的因素多,有利于人才成长;相反,较差环境不利于人才成长。这就是“城市环境”比“农村环境”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因。《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方法应用

“叠加”方法的应用,事实上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实就是让“政策”连续“叠加”;“良好的习惯”就是让好的“行为”多次“叠加”成为习惯;建筑大楼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不能“一口气”建成,必须掌握“干燥”、“沉积”等建筑活动的“节奏”,这样建成的大楼才有质量保证。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就是利用多因素多形式的“叠加”方法,形成有利的“态势”。

五、 结论

物理学的“叠加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叠加”作为一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叠加”理论,促进“叠加”理论的广泛应用。

“叠加”是两个或多个因子在同一“靶点”的重叠。之所以要“叠加”,是因为它能产生“叠加效应”——即作用的放大效应。“叠加”的方法的要点是“叠加”、“连续”、“节奏”、“扩展”。充分重视“叠加”理论,积极运用“叠加”方法,是“简明”、“有效”地理解并提高工作绩效的途径。

[1]刘汉平,杨富民,陈冰泉.关于态叠加原理的认同与争议[J].大学物理,2005(1):18,19.

[2]辞海编写组.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806.

[3]彭静,尹豪.工期索赔中的叠加效应和发散效应分析[J].价值工程,2009(3):120.

[4]杨振之,陈瑾.“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3):62.

[5]徐风,等.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性形式”、“叠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应”[J].中医药现代化,2014(4):689,688.

[6]戚攻.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5.

[7]任碧荣.员工忠诚和忠诚度的研究评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下):84.

[责任编辑:朱 飞]

2016-05-11

李强(1978-),男,山东曹县人,陕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与管理。林海(1958-),男,陕西周至人,陕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李景平(1958-),男,陕西礼泉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务员制度与管理。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L069);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Z023);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790043);2014年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4KRM07);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Z2014002);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5E009)

B026

A

1673-2936(2016)03-0100-05

猜你喜欢
方法论节奏形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YOUNG·节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