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

2016-04-13 18:22崔晓庚
关键词: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党派

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

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协商民主奠定良好基础。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协商民主制度,与协商民主在价值诉求上存在着契合之处。在协商民主的视域下加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抓好“三项建设”这个着力点,即加强协商主体建设,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协商机制,推进人民政协这个中国政党制度运行平台的建设。

协商民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协商作为一种重要政治运行机制,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一种党际间的协商民主制度,是一种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形式。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它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充分体现出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政党制度建设,为我们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在给协商民主下定义,但无论哪种对协商民主的理解,就其内涵而言,都认为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而平等的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一种治理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者说是公共协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1]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其内涵着重体现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政协、党派、群团组织等渠道,对涉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展开广泛协商,在交流对话中广谋良策,在友好互动中广聚共识。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我国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多种实践形式。从国家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中,也就是党际之间的协商。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实践之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基于政党协商构建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和谐高效的党际协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协商民主理论与制度,是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走向合作,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和政治生态环境中,揭开了政党协商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党自身的情况,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和联合各革命党派的重要性。在对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思考的过程中,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主张和广泛与党外人士民主合作的理念,协商民主的萌芽已在此时蕴含其中。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进步人士之间,持续保持友好联系和政治协商。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认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已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2]。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二大”后,中共中央先后指派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讨国共合作的具体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1924年1月,国民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因此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行了中国党际间协商合作的新尝试,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间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乡、区、县、省等各级民主政权。苏维埃代表和各级政权组织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群众经过民主选举产生,间接参与国家管理,行使民主权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内各抗日党派团结起来是明智选择。中国共产党再一次提出两党合作的建议,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进而促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把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可以说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开始。同时,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把工农民主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施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团结一切抗日的民主人士,调节抗日各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把苏区变成了边区。边区三级参议会参议员的组成,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不称职的参议员(议员、代表),选民有权撤换。这样,在抗日民主政权中也有限度地开展了协商政治实践。协商民主的理念,在此后的“三三制”政权实施中得到更进一步有效的尝试。“三三制”“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3]“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政治民主格局,最大限度地团结各党派、各阶级的抗日力量,有效地争取中间力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资源,全面掀起抗战救国的民主运动。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继续扩建统一战线,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借“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发表了著名的“五一”口号,这是协商民主的新起点。我党对各民主党派发出邀请,提出召开新的政协会议,筹建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得到了代表各进步阶级、阶层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协商民主制度初步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从此,协商民主在中国便有了重要渠道和政治基础,协商民主也在全国开始实施。

经过对史实的梳理和关键事件的回顾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不是凭空臆造,也不是照抄他国,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孕育诞生的。

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展开进一步协商合作,并随着中国政治继续向前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党派关系。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也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际之间的民主协商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与民主价值

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其内涵由领导、合作和协商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身兼二任,不但是中国国家的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根本要义。二是“多党合作”。是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在政治基础和政治愿望一致基础上的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是参政党,是“肝胆相照”的亲密战友。三是“政治协商”。它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进行政治和民主层面的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的集中体现,实质上就是一种协商民主制度,因而在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上与协商民主具有高度的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反映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现实诉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从本质上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极具包容性的合作型政党制度。自建立伊始,就表现出强大的政治包容力和宽广胸怀。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内的政治协商,虽然是精英式的协商民主形式,但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因为中国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代表我国社会中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群体,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政党组织。它以最大可能容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兴阶级、阶层和群体,并在政治协商中充分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现实诉求。通过充分发挥各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和广泛的政治参与,使各社会利益群体的力量能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2.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着力点。这一点与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在协商民主中,参与者是针对社会公共事务而开展协商,拒绝狭隘的个人或团体私利,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基本的价值诉求。中国政党制度内政党之间的协商,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为议题,是国家施行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主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时,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展开协商。这种政党机制,避免了党派之争和内耗式的政治摩擦,能够有效地集中各社会力量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在广泛吸纳社会各个阶层、党派和团体有益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又与中国共产党形成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格局,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重视协商过程共识的达成。共识,是合法性决策的基础。协商民主以达成共识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如果无法达成共识,协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的事务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在利益主体多元诉求表达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推进利益的合法化,达到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在中国政党制度内,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上基本相同,具有共同价值追求。他们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为己任。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共鸣,令协商主体双方在协商国家和社会重大事务时,具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容易达成广泛和一致的共识。

三、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从协商民主的角度思考建设,应当抓住“三项建设”这个着力点,即加强协商主体建设,完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的建设,推进人民政协这个中国政党制度运行平台的建设。

(一)加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协商主体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协商民主的主体,其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处于中国政党制度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抓起。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应成为中国政治民主的基础和典范,党内民主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民主政治的推动和发展。如果党内民主遭到扭曲和破坏,必然动摇党际民主存在的根本。二是必须不断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一种协商合作的关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随着世情和国情的不断变化,党际关系需要不断优化,需要执政党不断改善自身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代替,是帮助、关心和支持。尊重和肯定各民主党派享有的政治自由、法律平等和组织独立的权利,执政党就必须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氛围,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参政党的民主协商能力建设。各民主党派作为当代政党制度中政治协商的重要主体力量,优化其自身建设,对于体现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各民主党派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建设。要结合自己在政治安排中的地位、职能和目标,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执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参政党应增强利益表达意识的责任感。要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把握好议政和协商的重点。民主党派成员多是本行业的业务精英和学术骨干,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准确反映和表达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诉求,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在参政和议政中发挥独特价值。

(二)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协商机制

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党制度中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从而使中国政党制度的法理基础更加巩固和坚实,是加强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法制化建设。法制化建设是推动政治协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重要体现和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宪法修正案,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要以宪法为依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协商民主的实际需要,使政治协商在法律层面不断得到完善。其次,政治协商在机制上要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为适应协商民主发展进程的需要,应制定专门的协商章程。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协商民主机制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实施的根本,在于按程序行事。任何制度必须首先设置程序,民主的过程,就是程序先行的过程。中国政党制度的协商民主,应当精心设计制定协商程序。必须把设计程序作为推进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从议题的提出,到协商活动的安排,再到协商意见的处理与反馈等环节,每一个进程都应依法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政治协商的程序合法规范。

(三)加强人民政协作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组织平台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通过人民政协的形式来实现的。人民政协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途径,是实施中国特色党际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搭建了协商民主的舞台,是促进政党政治参与的重要机制。”[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机构建设。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要明晰政协界别设置,优化政协委员构成。增设新的政协界别,增设近几年出现的新兴行业如法律界、中介服务界等新的界别,恢复农民界,反映他们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在政协委员的构成上,要控制上层和精英群体的比例,扩大中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代表的范围。“坚持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5]。二是完善政协的功能定位。加强人民政协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对人民政协的机构设置、职能和权限进行充分界定和必要的规范。要通过公选或竞选的民主方式,选取合格的协商代表进行协商,实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效统一,以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功能与作用。

[1]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4.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0.

[4]齐卫平.协商民主与政党和谐[N].联合时报,2006-11-17(7).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2(1).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ui Xiaogeng
(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ve set up a solid basi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In essence,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because they are in consonance with each other in value propositio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consultation body,there are“three constructions”to be emphasized,which are enhancing the main body of consultation,improving the consultation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construction

D 621

A

1674-5450(2016)05-0059-04

2016-07-14

辽宁省社科联项目(2015IsIktzdian-22)

崔晓庚,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党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立新责任校对:李菁】

猜你喜欢
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及完善路径
增强党际协商实效性问题研究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党际协商在中国式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