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16-04-13 20:37郑瑞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大学生

郑瑞丽

(山西医科大学 法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郑瑞丽

(山西医科大学 法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高校辅导员因为与学生接触多,学生对辅导员比较认可,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多优势。同时,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诸多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点面结合,联系实际,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26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身份具有多重性,他们既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又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管理者。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现状,高校辅导员也要重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争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辅导员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各高校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受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认可度不高,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说话,一般人都可以从事该项工作,对通过咨询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与困扰不大认可。但心理咨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是指运用心理学各种原理,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且试图主动通过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人助自助”,也就是通过心理咨询使求助者自己解决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必须要为求助者保密,而且应该在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咨询师要对求助者表现出真诚、共情、热情、积极关注等情感。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聊天,必须要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要具有心理学技术,从而帮助求助者减轻心理困扰,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表示自己有心理疾病,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当大学生头脑中出现这种想法时,就不愿意主动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就是那些主动去咨询的同学也会担心咨询过后会被同学认为有心理疾病,担心其他同学议论、嘲讽、疏远自己。这使高校中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些思想上的误区会导致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却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有实效的方式是采取专职、兼职、聘用等形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基础强并且比较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目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由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书记以及心理教研室的专业教师进行。但总的来说,存在着专业基础薄弱,兼职人员较多的问题,使得高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诊断与咨询的机会减少。具体而言,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与谈话中会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但辅导员由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与技能的欠缺,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高校不少辅导员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但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不接受持续性的培训,辅导员在真正处理问题时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教研室的专业心理教师可以对学院专门排查出来的或者主动有心理求助愿望的问题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学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种现状使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帮助。

(三)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性认识不充分

针对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伤害事故,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均已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且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建立了专业的心理排查制度、危机干预制度、转诊治疗制度等,但这些工作的重心是关注并解决辅导员通过工作排查出来的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他们的问题。对于尚未发现的、没有主动去咨询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却重视不够,导致这些萌芽问题无法发现,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种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补救性教育模式有不少弊端,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因为排查出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也只有这少部分学生能得到帮助,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满足。所以,这种滞后的工作模式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被动咨询化为主动预防,在解决学生平常遇到的学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同时,还要将工作重点定位在一些特殊群体,如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毕业生等,平时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抗压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健康的人群。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与学生打交道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况较为了解,辅导员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辅导员众多工作中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层面,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较为重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目的是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有所帮助,能够帮助他们提升道德素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成效;反过来,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又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心理健康作为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正常、情感正常、意志正常、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正常。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关键,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要平时多下功夫,以预防为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为一般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短,功能损害程度尚不严重,辅导员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这些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这些小问题就不会“兴风作浪”。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学生在面对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逆境时能够正确面对,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承受挫折,永保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效应对人生的诸多境遇。

(三)有利于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困境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比较少,专业且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不多。高校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文学科方面的教师担任,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兼职教师专业不对称等矛盾。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困境。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较强,防备心理较少,使得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优势。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加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技能,逐步考取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有计划地、持续地接受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路径探索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服务者,又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者和解决者。所以,辅导员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一些措施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

(一)点面结合,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认识的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发展。但部分大学生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患有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出现了疾病才需要进行心理诊治。这种错误认识应该抛弃。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加强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面教育”。在所有学生入学之初,就对每位学生发放心理问卷,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培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脑海中有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让他们知道在自己面对一些矛盾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提出申请进行咨询,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辅导员还应重点关注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点教育”,在一些特殊时期更应重点关注,比如新生入学、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学生失恋、大型考试前后或者毕业生找工作时。辅导员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解决,问题严重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处理。辅导员要通过点面结合,逐步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联系实际,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个经典的“ABC”理论,即人们对一件事情之所以产生情绪反应,不是由于该事情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该事情所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将该理论运用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中便会得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如大型考试引起的焦虑心理、失恋引起的自卑心理甚至抑郁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怨恨心理等,所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起到良好的咨询效果。平时,要做出科学的规划,分年级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一新生要开设心理学的必修课,引导学生怎样适应大学生活,怎样自我调节并且克服比较小的心理困扰;对于大二、大三学生重点开展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参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对于大四或者大五的学生,重点是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解决他们在此阶段遇到的焦虑和迷茫心理。所以,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联系实际解决他们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学生在各阶段成长的道路上所出现的困惑,进而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三)预防为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重视预防,定期做好筛查工作。一般而言,学生在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环境所导致的。所以,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进行关于心理健康的普遍性教育,并与重点关注相结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干预。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专业讲座、课外扩展、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建立友善平等的关系,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健全人格。只有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才能主动预防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恒.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8):48.

[2] 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77-79.

[3] 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5):124-126.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郑瑞丽(1988-),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5-0100-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