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色文化的产生及概念界定

2016-04-13 20:37吴文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

吴文清,周 禹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红色文化的产生及概念界定

吴文清,周禹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衍生。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文化自身变迁的惯性、现当代社会之需要、社会时代主题转变等因素是其产生的原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斗争年代、建设和改革时期,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民众进行的一切社会行为,并在特殊时期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积淀,对当代社会记忆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显著作用。

[关键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28

当前,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领域,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化最为耀目的景观之一,整个社会已刮起一股红色之风,红色文化已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它具有发展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等功能,但要让红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传递正能量,只有在准确界定红色文化概念的前提下,才能挖掘好其价值,发挥好其作用。本文拟从梳理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入手,在分析红色文化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对红色文化概念理解的现状下,给红色文化的概念一个比较确切的界定。

一、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对红色文化概念的准确界定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脉络的分析。20世纪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在全球独树一帜,作为革命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我们要研究红色文化,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入手。纵观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这种文化区别于旧民主主义文化,它是以共产党思想体系为支撑的一种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源头;它活动与传播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共产党牢固控制的根据地及其辐射区,在当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个阶段本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重新构建的历史时刻,但是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极端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革命文化的异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大批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抗争,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使得革命文化成为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其表现形式有革命样板戏,毛主席语录和歌颂共产党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这个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这一革命性正好同当时对革命文化的需求相契合,因而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革命文化经历了从非主流文化到主流文化、从革命老区走向全国的嬗变。

第三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个阶段中国的主流文化形态逐渐走出了以革命、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窠臼,开始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的指导方针。同时,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以新的形象面世,即红色文化的出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是与社会主流话语或意识形态的需要有着紧密联系的,它呈现出的是对革命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现实重塑。如红色经典的大量出版、红色歌谣的广泛传唱、红色旅游的快速兴起等,都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再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衍生物。

二、红色文化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念被提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革命文化的退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长时段的积累和变迁。红色文化的兴起何以在当代能够再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中国较为重视历史记忆和传承。由古至今,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都通过文本或考古实物等得以纪述和流传,以致使中国人很重视历史的编修和撰写,历朝历代的官方、民间和专业学者都要对过往的历史进行追述和研究。因此,现当代社会对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的追忆和研究就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继承。

2.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传承经久不衰。文脉的延续和承继在不同时期都受到当政者的重视;而且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社会力量,它的形成和变迁时间都较长,而且一旦形成,不管它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断裂的,它会通过不同的载体得以延续。革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一种正能量,其值得发扬和继承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社会需要,服务于现实生活。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在外争国权内除不公正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革命进程中逐步创建的,深受一切革命者的青睐。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产党人也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而这种文化体系的建设就始于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又不能完全照搬于革命文化,而只能是在对革命文化传播和宣扬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而这种文化的新形态在短期内就夹杂了更多的革命文化意识及其内容,于是就被宣称为“红色文化”。从社会层面讲,民众对革命文化亦倍加崇敬和赞美。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欺侮,而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成为国人努力的最高目标,经过各种政党和社会体制的试验及上演,中华民族的独立最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完成的。因此,革命文化在民众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富有激情和成就的革命文化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民众甚至喜欢在社会挫折或个人挫折中通过回忆或传输革命文化以刺激并激励社会行为。由此而言,在和平的社会建设环境中,由红色文化所表现和传承的革命文化及其精神,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4.社会时代主题转变的结果。从革命斗争到有序建设、从战争到和平、从阶级斗争到和谐共存,可以说时代的主题在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文化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革命文化的宣传到红色文化的兴盛的转变,就揭示出社会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所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建设在不断转变的背景下,对革命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和运用。

三、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红色文化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色文化实质上是革命文化的传承和衍生。在当代,因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整合功能,所以,社会各界对其研究和利用都较为积极,但问题是学界、官方和社会三个层面对红色文化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而是各有各的认识和解说。事实上,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社会事物都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或定义,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需要尽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就红色文化而言,目前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魏本权认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中共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以来其他阶层与党派的文化创造,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统一体,是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的主流。”[2]傅小清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列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实际,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3]罗春洪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思想等。”[4]汪勇认为:“红色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极为密切的联系。”[5]刘寿礼认为:“红色文化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6]王以第认为:“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7]还有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进程中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和优化中外先进文化基础上,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生成的革命文化。”[8]

以上仅是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概念的梳理,从红色文化的演进来看,红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的历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文化。从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来看,红色文化是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是在特殊时期和背景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受到社会民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广义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它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斗争年代、建设和改革时期,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民众进行的一切社会行为,并在特殊时期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或文化积淀,是对当代社会记忆和社会生活发生积极作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2] 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9.

[3] 傅小清,龚玉秀,张国芳.试论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28.

[4] 罗春洪.红色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生成[J].福建党史月刊,2006(8):62.

[5] 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77.

[6] 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J].求实,2004(7):33.

[7] 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

[8] 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8.

The Emergence of Red Culture and Its Defining

WU Wenqing,ZHOU Yu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Red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riv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formation of Red Culture is caused by several factors, which include the memory and heritage of history, the inertia of cultural vicissitude, the need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bjects in different times. Red Culture is a social behavior including all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people to go on fights at the age of revolutions and wars by following Marxism-Leninism. Meanwhile, it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or heritage that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during the special period. It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contemporary memory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revolutionary culture;Red Cultur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收稿日期]2016-02-06

[作者简介]吴文清(1972-),男,山西忻州人,山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5-0106-03

周禹(1988-),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