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博动员的具体运用

2016-04-13 23:48曹益秀韩红艳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具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曹益秀,韩红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博动员的具体运用

曹益秀,韩红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价值引导、行为规范、政治动员等的重要任务。微博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社交平台之一,因此,采用微博动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之举。通过分析影响微博动员的因素,如主客体、策略和话题内容等,解读如何影响微博动员效果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这些因素,构建微博动员三级框架,采用情感动员策略和选择贴近实际的话题内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动员;具体运用

微博动员是特定的传播主体以微博作为工具进行的社会动员,其依靠互联网、手机等现代的传播终端,互相联系、沟通、鼓动,在貌似匿名、大众、分散、无组织状态下,诱导社会集体进行群体行动,形成一定范围内交互的、社会网络意义的特定群体。[1]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动员的实践活动,而微博动员是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员方式。

一、微博动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之举

当今社会,各类社交平台迅速崛起,占据着大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7月公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同时,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3]在6亿多的网民中,有三分之一的网民都在使用微博,而这群人又以20~29岁年龄段的为主,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年龄段在18~30岁的年龄段。所以,微博动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之举。

(一)微博动员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特性和开放、高效、双向等教育方式的优势,来影响受教客体的思维方式、思想和情感沟通。[4]网络承担起了推进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微博是网络的一大重要社交平台,具有即时性、真实性等特点,能够及时地、真实地反映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高校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则可以掌握学生的状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政治动员等。此时,微博动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

(二)微博动员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有效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集中在课堂、讲座等传统平台上,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太明显。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可见,微博使用人数之多。在江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新模式研究”调查中指出:在已经开通微博的学生中,每天都上微博的学生达22%,两三天上一次的学生有 24%,一周一次的学生有25%,一个月一次的学生占19%,可见高校学生使用之频繁。所以,利用微博动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可以使得更多的“用户”受到影响,更加频繁地受到熏陶。这样,微博动员成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有效方式。

(三)微博动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的重要窗口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特点,其内容主要是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这些内容虽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内容上没有新意,学生普遍不愿意接受。微博动员则可以在形式和具体知识内容上进行革新,实质上仍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微博具有时效性,大多是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会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吸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微博动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的重要窗口。

二、微博动员的影响因素

微博动员的过程中,对动员效果产生影响的要素有微博主体、微博话题、微博客体、微博动员策略等。

(一)微博动员主体和客体互为动员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动员的主体是指动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动员的客体是指动员的对象。传统的动员中主体和客体是分开的,能够明显地分出主体和客体,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是十分明晰的,但是在微博动员中主客体互为动员的发起和参与者。

微博呈现出的是多元化的参与过程。互动过程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是一个看似散漫、随意的,但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活动过程。微博动员的主体是指活动的发起者或组织者,与传统的动员方式不一样,微博动员的主体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个性化”的特征。微博动员主体的身份更多的是“意见领袖”或普通公民,同时在动员过程中没有专人或专门的机构组织活动进程,往往是微博里面的“大V”或普通粉丝通过关注、转发微博信息的过程,担任起了组织者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微博动员的参与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充分调动起粉丝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微博动员的客体,即动员的对象。微博动员的客体是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组织,是动员活动的参与者。在微博活动或话题发起者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发起的行动或是话题都有可能引发数量庞大的其他用户的关注、转发,形成强大的网上虚拟社会动员。因而,微博动员主体和客体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和重合性,即一个用户既有可能是动员主体也有可能是动员客体,都可能成为微博动员的发起者或参与者。

(二)微博动员的话语构建方式

话语的建构是一个集群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话语的支持才能够成功地进行资源与成员的动员。话语建构的过程也是集体认同感形成,为以后的行动做铺垫、造势的过程。

微博发起者通过文字、影音、图片等方式发起话题,获取其他用户的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实现发起者与其他用户的互动交流。利用文字、影音、图片发布话题的过程就是话语建构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发起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话语中要体会发起者的想法和意图,跟随着事件的发展,调整具体内容,引导其他参与者朝着发起者希望的方向发展。在话语构建中,话语内容会紧紧贴合自己和其他参与者的实际,具有现实性的特点;话语的内容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些话语是可以引起其他参与者共鸣的内容,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因此,微博发起者通过话语的建构,牢牢掌握住事件的进展,有意识地影响事件的发展,达到最终目的。

(三)微博动员的主要策略是情感动员

一切动员方式都是与社会群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的,只有切合社会群体的情感并与之产生互动,才能达到动员的效果。微博动员主要是采取情感动员的策略,情感成为推动集体行动的推力。情感动员是以情感为工具,进行策略性的运作,来达到唤起、激发或者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评价的过程。[5]

在微博交流中,网友与发帖者的互动是一种情感交流,一个带有情感性的话题是可以引起网友的兴趣和共鸣的。微博是一个自发的、全民共同构建和推动话题发展的场域,情感是网民互动的纽带。利用悲情转化策略、情感转移策略、情感交换策略、反诘戏谑策略和自我认同策略,可以达到微博话题发起者和网民情感的一致性,引起网民的共鸣,达到发起者获取情感支持的目的。在微博情感的渲染中,网民必然会受到发起者的价值和情感引导,从中受到非目的性的教育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微博情感动员策略来实现思想观念、道德教化、价值构建等功能。

三、微博动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运用

(一)建立微博动员三级框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框架式的职责划分。

在微博动员中对实施主体进行三级框架的构建,分为主导框架、中层框架和低层框架。主导框架主要是指一整套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价值体系和行动者的终极诉求的规定,即主要的议题和意义的导向。主导框架主要规定着整体规划和方向,是微博动员的顶层设计。在主导框架中,建议由高校党委或组织部的工作人员负责高校的整个微博动员方向性的把握。中层框架,是指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如高校政治课程改进在微博中的具体推进工作,建议由各个学院辅导员或老师,负责具体任务的实施,并做好整个微博反映的反馈工作。低层框架是参与者的话题推进和发声,这一部分主要是参与微博互动的学生,是整个过程的发声者,也是整个过程的最终动员对象。这一层次的主体主要是对微博话题的反映者,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发起者。

三级框架之间形成循环性的交流方式,主导框架既要把握方向,进行适时的引导,同时也要从中层和低层中获取反馈信息,对动员的内容、形式、时机等进行总体把握。中层框架既要承接上一框架的中心思想、中心任务对低层框架中的人员进行意见的转达、传送,还要随时注意低层框架中的现实状况,及时处理和向上反馈。低层框架中的人员,既要受到前面两级的引导,同时也影响着前面两级框架中人员引导的具体内容。

(二)善用情感动员策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情感是行动的助推器。人是感性的动物,据心理学调查显示,人的行为和决定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感性驱动的,而不是理性驱动的。因此,情感动员的力量会比理性说教的方式更能让人接受,也更能影响人们的选择。

为利用微博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应该善用情感动员的方式,要善于分析情况,不是所有时候都需要利用情感动员,采用情感动员的情况一般是集中在某一公共事件处理上。公共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较好的时机。学生对于一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采取同情的态度,对于跟自身联系紧密的部分会采取情感转移、交换和认同的态度,对于某些不公的部分有些会采取反诘戏谑的态度。这些对某一公共事件态度的变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进行情感动员和价值引导的时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握情感变化的不同时机,善用情感动员策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贴合实际构建微博动员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长存于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最显著地体现在高校公共政治课程上,进行系统的理论熏陶。但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反感,其实效性不强。探寻其中原因,发现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兴趣。所以,利用微博动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时,应该贴合学生实际构建微博话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选取吸引学生眼球的事件、知识内容。在标题上多下功夫,尽量做到新颖独到,吸引学生阅读。在话题内容上,可以选择与当下时政有关的、与学生利益需求有关的话题进行剖析引导。在话题创作形式上,尽可能地选择原创作品,要求专栏老师进行栏目管理,对话题内容进行专业的剖析。在语言风格上,应该接地气和专业性相结合,接地气是为了让学生愿意去阅读你的内容,专业性是为了体现话题的深刻性和实现教育意义,即用平实的话语讲出深刻的道理。在话题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可以采取文本、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或是采取交互式的呈现方式,增加学生阅读的观感,如常态化的话题讨论——文本性的,“十分钟读懂马克思”——视频性的,时事内容点播——语音性的,同时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综合的,用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和价值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小燕,赵鸿燕.政治传播中微博动员的作用机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3(5).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7-23)[2016-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l.

[4]仲彬,孙立兵.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认知、模式、路径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5).

[5]白淑英,肖本立.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付元红)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Blogging Mobilization

CAO Yixiu,HAN Hongyan

(Institute of Marxism,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ar the value guidan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de of conduct, the main task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etc. Weibo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ocial platform, therefore, using Weibo mobilization i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eibo mobilization, such as subject and object, strategies, and the topic content is how to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Weibo mob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o these factors, Weibo mobilization three-level framework, adopt the strategy of emotional mobilization and choose close to the actual topic content,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guiding ro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twork.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ibo mobilization; specific use

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简介:曹益秀(1991-),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3-0075-04

猜你喜欢
具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谈导电高分子在电磁屏蔽材料中的运用
探析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