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6-04-14 07:21吴增强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出发点辅导心理健康

吴增强

走向融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吴增强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增长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在“融合”二字上下功夫,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融合。

一要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四个字表述。所谓“殊途”是指出发点不同,德、智、体诸育主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和文化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从而使他们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这是一个教导和规范的过程。心理辅导主要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社会化,这是一个自我探索和引导的过程。所谓“同归”是指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心理辅导与学校各育应该是有机融合的。例如,培养学生为人处事、自我品性修养等任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与德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与智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强健身体、意志力、忍耐力和坚持性,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与体育的融合;培养审美情趣、审美心理、求美意识,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与美育的融合。

二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路径。从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心理辅导与学校课程的融合、与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融合等。

心理辅导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内心世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体验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与心理辅导的融合,主要是落实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的主要途径。其目标是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业成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的本质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心态、学习环境的视角来指导教学工作。

还要实现班主任工作与心理辅导的融合。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本职工作。当然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边界需要明确,班主任不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一般不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或者心理测验,其最主要的角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员: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对于超出自己专业能力之外的个案,要及时转介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医疗机构。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出发点辅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均衡性原则司法适用解读及适用路径的精致化构造——以四个案例为出发点
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出发点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
以学生培养为出发点的数学教学研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为青少年服好务是关工委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三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