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班级心育模式“三问”

2016-04-14 07:21杨宏国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三问心育心智

杨宏国

改善班级心育模式“三问”

杨宏国

“学生需要什么”“班主任能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环环紧扣,一问一台阶。“学生需要什么”是所有问题的源头,它引发了后面的两问。学生和班主任是班级积极心育的“双主体”,日常的工作就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学生的需要决定班主任的工作,这是现代班集体建设的原则之一。“怎么做”是一个行动研究,侧重实用性和个性。

积极心育;双主体;班主任

班级,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的单位,无论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学习。因此,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都会受到集体的约束和限制,这种限制和束缚得不到正确调节,加上学习负担加重、社会压力不良影响,学生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危害健康。鉴于此,改善班级心育模式迫在眉睫,这个改善既涉及学生个体的心育模式,又涉及班级整体的心育模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必须要一改以往“简单说教”的方式,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打一系列的“组合拳”。弄清“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能直达“病灶”,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学生需要什么

为什么要弄清“学生的需要”?因为,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广为传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关注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已经成为“以生为本”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切入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它统领了很多子问题,比如:各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不同学校的学生需要什么?不同班级的学生需要什么?每个学生需要什么?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什么?要想弄清“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这些问题逐个击破。笔者所在学校是一个全日制、寄宿制四星级高中,笔者所带班级是实验班,女生35位,男生9位。为了弄清学生们需要什么,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调查。笔者先做了个书面调查:你们在高中生活里需要什么?答案涉及高中生面临的人生问题,统计后大致如下:(1)如何才能有效学习;(2)班级、宿舍和家庭中怎样共同生活;(3)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选择;(4)追求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上什么样的大学;(5)面对青春期的诸多困扰,例如早恋、生理变化等等怎么办;(6)面对社会的压力,诸如就业难、购房难、交通拥堵等等如何化解。

二是分类。上面这些子问题分析归类如下:一类是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需要差异;一类是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需要差异;一类是集体生活中学生的需要差异;一类是每个学生需要的具体差异。弄清这些以后,笔者开始分类整理学生们的需要,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全班的集体需要,就是班级性格。当然,也有一些是个别学生的需要,即个体需要,反映的是个体性格。另外,笔者将这些需要按积极、消极、中性三个等级分类:积极的部分,在班级建设中鼓励、培养,养成一个积极的心育模式;消极的部分,就是在班级建设中要重点做的工作,争取通过心育模式的改善,达到一个改观;中性的部分,教师适当关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是明理。班主任必须了解,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另一方面,积极人格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这时他们需要解决各种人生课题,这些人生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同时也为改善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因此,在高中阶段抓住学生的需要,开展积极心育,能帮助学生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环境、主动学习、发挥心理潜能、体验自身生命意义,从而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明理”就是要懂得学生需要什么,这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当然,除了要明白学生的需要之外,班主任还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

二、班主任能做些什么

我们通常都说:“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其实,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也是班级的主体。这与语文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提出的生成教学“双主体”的概念不谋而合,班级就在“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班主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配合学生的需要,实现班级心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的需要本身包含一些“消极的部分”,这需要班主任发挥主体性去改善与教育;而且,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更需要班主任时刻主动地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需要决定班主任能做什么,这是“双主体”的另一个特点。

班主任必须了解自我,自省是教师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根本途径。班主任自我修养的提升,对班级心育模式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位班主任所带的班级都会烙上这位班主任的特性。”班级这个特性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的修养,因此,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该保持公正公平,而不是偏激冲动。另外,班主任也要时刻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幸福吗?”因为幸福和快乐是会传递的,班主任有正能量,就会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学生,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也是“自省教育”的力量,会影响每个学生个体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甚至会影响班级整体的心智模式。

其次,班主任要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如果因为某些生活琐事而影响了心情,达不到目标,那么,调节情绪和心理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调节方法包括: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尽量专注于教育活动本身;用喜欢的活动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各种行为时尤其要保持一个正面的情绪,用最理性的心态公正地面对学生。

著名学者鲍鹏山说:“现代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引领孩子明白孔夫子‘兴、观、群、怨’的内涵。”兴,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抱有一种情怀,有理想、有志向、有性情、有温度,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感染到热情。观,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有洞察力,有判断力,知道是非、善恶和美丑。群,是一个人要有对群体的担当精神,要有责任感,要懂得协调集体,协群,协力。怨,是有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能兴、能观、能群、能怨,就是培养学生有情怀、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批判精神。

三、班主任怎么做

班级积极心育具体要怎么做?既有有规律的团队心理辅导,例如班会课、社团活动、集体游学等形式;又有一些辅助的专题教育活动,例如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也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交流、沟通等形式。但是,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一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等问题出发,或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下面谈谈笔者实践过的一些方法:

1.参观泰伯庙。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坐落于“江南第一古镇”梅村镇上,这里是“吴文化”的源头,有吴文化的标志之一“泰伯庙”。所以每一届高一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带领学生参观泰伯庙,然后让学生完成作文,并以此为契机,组成“吴文化”研究社团。参观泰伯庙就是利用学校外部的文化环境引领学生,一是用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从而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二是实现学校积极心育的传承和连续性;三是让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2.开展“我文我秀”活动。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离不开他们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让他们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示出来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写作,或者讲故事。学生很喜欢展示自己的优秀作文,也比较喜欢讲故事的形式。“我文我秀”就是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和故事展示出来,这里面可能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无论是哪一面,展示出来只是第一步。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解读心理的一个必由之路。接下来,他们可以从同龄人那里得到支持和心灵的力量,这是一个学生“自育”的过程。

3.建设家长课堂。家长应该是孩子心智模式改善的最直接的老师,所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了解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家长提供最基本的心育常识、理念及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其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梅村中学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尤其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从高一开始,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高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高三时,会针对高考和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三年里,对学生家长分别开展不同的“家长课堂”,一方面有选择地请来社会上的各类名家辅导家长,另一方面,请所有的家长来配合学校的心育教育。学生和家长需要这样一种形式,而且这也是针对个别学生最有效的心育模式,通过家长的参与,我们建立了学生、学校、家庭稳定的“三角”心育模式。

4.组织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重要途径。学校有大大小小10多个社团:音乐、舞蹈、魔方、话剧、足球、篮球、书法、心理等等,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开展社团活动,充分模拟社会需要,进行心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善心智模式是社团活动最突出的特点,社团活动也是最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学生就会尽心尽力地自发去完成。

5.建立“发泄瓶”。人都需要情绪宣泄的窗口,学生也需要宣泄“负情绪”。心理问题的对象不一定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正常人也需要积极心育。“发泄瓶”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让学生放飞那些坏情绪,然后回到正常的情绪中来,回归正常的心态,迎接现实的挑战。

6.宿舍文化建设。这要和“家长学校”结合起来,建立家校联系的德育模式。宿舍建设的理念就是建立一个家,学生学习之余,或者产生学习压力之后,需要有一个放松的地方,宿舍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但是它又不同于自己的家,毕竟它是一个公共的区域。所以,宿舍的建设既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要符合学校管理的特点。每一个宿舍都有一个学生自定的宿舍公约,每位家庭成员都可以享受家的乐趣,同时也必须承担家的责任。每个宿舍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既体现个性,又展现宿舍的共性。有家,有文化,不论是哭还是笑,学生就都有了理由。

这些“怎么做”的具体方法,有的是基于教育实践需要开展的,有的是在班级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怎么做”这个实践研究本质上就是行动研究,它是从“学生需要什么”“班主任能做什么”这些具体问题出发,遵循教育实践的逻辑和教育的规律进行的。当然,这些行动研究要上升到理性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G441

A

1005-6009(2016)59-0009-03

杨宏国,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12)教务副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班级管理、德育。

猜你喜欢
三问心育心智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指导阅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