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政治教学中的“责任伦理”教育*

2016-04-14 07:21程家强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伦理公民价值观

程家强

探微政治教学中的“责任伦理”教育*

程家强

“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强调公民对自己行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旨在培养公民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责任伦理”教育有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在文本研读中涵咏;二是在案例探讨中感悟;三是在活动参与中建构。

责任伦理;政治教学;公民培育

“责任伦理”最初由德国著名哲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而责任伦理学的兴起则源于德国学者汉斯·约纳斯出版的 《责任伦理·技术文明时代的伦理学探索》一书。它原本是探讨企业责任伦理的构建,要求行为人为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履行责任。这里,“责任伦理”价值观重点强调:每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公民,首先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预见,准确判断行为目的与结果间的因果联系,并对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是用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高中生进行“责任伦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责任伦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在文本研读中涵咏

“责任伦理”价值观是社会公民应秉持的一种价值观,最能体现人的社会化程度和文明程度。“责任伦理”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合格公民、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它以公民的道德行为为逻辑起点,旨在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理性自觉,并为此承担责任的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高中政治作为一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教育的人文课程,注重理实结合、知行统一,通过理论化的文本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建构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为学生塑造“责任伦理”价值观提供了资源前提。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可以利用西方消费主义与生态伦理的一些论著篇章,让学生阅读体会、品味涵咏,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体会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生存家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懂得推己及人、以己度人,能够把金钱用到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规范自身的行为,履行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尽的义务,承担起绿色生活、低碳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在《政治生活》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在不断研读、观看中体会,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秉持“责任意识”,树立承担责任的思想,坚守道德和法律。遇事不能只逞一己之愿,强调个人而忽略他人、强调自己而忽略社会,这样的思维认知和行为逻辑,实乃阻碍国人提升公民意识、形塑社会文明的重要原因。因此,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政治义务,是公民个人言行的准绳,也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标准。

二、在案例探讨中感悟

“责任伦理”首先意指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廓清界限,在“自我”之外发现“他者”,并以“他者”为责任行为的现实起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伦理”的行为边界。“责任伦理”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维持自我行为在合理界限内,增强对自我行为的“前瞻性意识”和把控能力,确定自我行为的界限感,推动学生在独立自由、理性批判的案例探讨中达成某种共识,形成“责任伦理”的价值理念。通过典型案例对高中学生开展“责任伦理”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强他们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遵从公序良俗、遵守社会公德的理性自觉,培养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优良品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情怀,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例如,在《政治生活》中,学习“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以及“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相关内容时,笔者列举了一些案例:从各地的广场舞噪音扰民到地铁里的不文明现象;从随地吐痰到景区涂鸦;从在景观水池里泡脚到排队加塞插队;从“组团式闯红灯”到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等等,这些行为漠视规则、破坏秩序、缺失“责任伦理”价值观意识,把想象的自由当成现实的自由,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生活空间,没有清醒预见自我行为的后果,没有理性的行为自觉,没有自觉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爱走“捷径”或许提升了个人的效率,却会让社会的齿轮处处卡壳,规则之上的秩序才是最大的公共品。可叹的是,一些令人反感的陋习,往往被理解成与他人无关的个人选择,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利”。殊不知,走入公共场合,再彪悍的个人权利也有边界,绝非可以随心所欲。大声说话固然是你的权利,但安静显然是更多人所需。视恶习为权利,恰恰混淆了权利的概念:权利不仅是 “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树立“责任伦理”价值观。

学生作为公共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不仅要认识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还要学会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监督、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来明晰如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教师可以在案例搜集、现象分析、价值标准甄别等方面要求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公共领域价值冲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责任伦理”的认知和理解,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澄清谬误、厘清是非、辨别善恶。

三、在情境体验中建构

“责任伦理”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涵养个人品德、形塑社会文明为目标,主张通过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中政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体验情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面向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心理剧表演、模拟法庭、辩论比赛、野外社会实践等活动体验中建构“责任伦理”价值观。

在《政治生活》中,学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组织策划了心理剧《相亲相爱一家人》,讲述了汉族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公序良俗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的行为体验和情感共鸣,使得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分析、批判反思,实现了内在经验与社会经验的统一、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统一,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建构“责任伦理”价值观。在《文化生活》中,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悟至德先贤“三让天下”的光辉事迹,从而在内心进一步萌发谦让包容、忧乐天下的道德情感,实现自我感知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强化“责任伦理”价值观的建构。

鲁迅先生曾说,“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道德精神、涵养现代文明。个人文明素养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只有个人责任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曾让先贤们横眉冷对的“国民性”才会向“现代性”不断迸发,走向复兴的 “中国梦”才能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由此可见,“责任伦理”价值观是涵养公民意识的开端,也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其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有着丰富的多维度的路径和方式,有待全面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G447

A

1005-6009(2016)59-0012-02

程家强,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12)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发展。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13)年度第(十)期重点课题“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行动建议”(课题编号:2013JK10-ZO1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伦理公民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公民美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十二公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