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的生命图谱中植下积极心智模式的种子

2016-04-14 07:21张烨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心育心智高中生

张烨

在高中生的生命图谱中植下积极心智模式的种子

张烨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不断改善心智模式能使学生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成长需要。心智模式改善呼应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志,反映心育发展的校本主张,顺应品质发展的学生立场。心智模式也是人生智慧的核心内容,有效改善心智模式,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学习进阶和良性发展。

积极心育;心智模式;团队

心智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学教育。它是每个人重要的思维、认知观念的集合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以后,对人的思维、认知、行为形成和改变都有重要影响。

一、价值守望:回应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1.心智模式改善:呼应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纲要》对学校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智模式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因素,关注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已经成为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切入点。挖掘积极的心智模式,并形成团体的心智模式,通过积极的团体心智模式来影响更多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已经成为学校这个团体的首要任务。

2.心智模式改善:反映心育发展的校本主张。

当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开始的平台建设逐渐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很好地体现了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特点。从内涵上看,该校的心理教育在经历了硬件投入、队伍建设、课时保证、问诊咨询、应急干预等几个粗放型发展阶段后,校方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高中生发展性心理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所在。为此,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关注,已从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开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关注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阶段。从外延上看,该校心理教育的参与者和受众面大大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个别心理教师的单打独干,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及政策倾斜等措施,呼吁、鼓励所有部门、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团队行动,统筹力量搭建开展研究与实践的组织框架,为研究成果聚惠学校发展夯实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3.心智模式改善:顺应品质发展的学生立场。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这时,他们正面临各种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这些人生课题一方面引起了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同时也为改善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内在的动力。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心理问题缘何出现?根源于心智模式。每个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在进入学校前已经逐步建立个体化的心智模式,但随着环境变化和自身经验丰富,心智模式可以不断改善,而且其自我完善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在高中阶段,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开展积极心育,能帮助学生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环境、主动学习、发挥心理潜能、体验自身生命意义,从而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心智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对或错,而在于不了解它是一种简化了的假设,以及它经常隐藏在人们的心中不易被察觉与检视。改善心智模式的根本要求是自觉突破头脑当中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入认识,善于发现思想观念所包含的局限性,透过反思与探询,敞开心胸,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持续不断地理清、反省以及改进内在的世界图像,并且检视内在图像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及行动。人们需要通过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认知模式和思想观念对人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束缚,否定、抛弃原有的心智模式,转变观念,提高认知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实践铺陈:创生系统架构的实施路径

1.个体指向:强化自我的有机融入。

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心智模式的养成也同样如此,自由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经验积淀与自我反思建构才能有效培植。为此,课题组认为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孤立进行,要与学校文化、班级生活及社会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要浸润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之中,才能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相结合。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活动关注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来改善心智模式,获得生命的成长感和幸福感。

2.互动指向:激发团队的有益沟通。

人的社会化、个性化进程离不开特定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是影响于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作用于人、影响于人,并使人在不知不觉被同化的同时,心理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此,班集体及集体中的伙伴个体是个体或团体改善心智模式相互作用的动力源。高中生心智模式的改善,只有在学校情境的各种团队心育活动中,使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借助积极的团队心理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个体的心智活动。

3.支持指向:获取外界的有力帮扶。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生活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而且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为此,教师和家长心智模式的改善成为学生心智模式改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中,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成长,教育者自身的心智模式不断改善,从而引领学生改善其心智模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教师和家长不断学习积极心育理念,并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心智模式的共同改善。

学校在进行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研究进程中,应以心智模式和积极心育理论为指导,以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为切入口和主线,以学生团队心育活动为基本方式,以高中生面临的人生问题(包括有效学习、共同生活、价值选择、目标追求、青春期困扰等)为内容,利用学生团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积极互动的心理机制,探索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理念、辅导内容、活动方式和指导策略,并形成一批丰富鲜活的实践案例(包括叙事)。在帮助学生改善心智模式的同时,挖掘学生积极心理的力量,提升学校德育和心育的实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的幸福感。通过实践研究和对活动案例的解释归纳,形成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具体化理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高中生积极心育实践经验。

G441

A

1005-6009(2016)59-0017-02

张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与班集体管理。

猜你喜欢
心育心智高中生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