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04-14 07:21桑志芹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

桑志芹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桑志芹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建立以心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以心理素质的优化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把智力与非智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每个阶段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协同性和人性,有力地促进学校全面教育的发展。

学生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依据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学校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建立以心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因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以心理素质的优化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把智力与非智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每个阶段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协同性和人性,有力地促进学校全面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涉及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愉快教学,教学水平提高,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学校营造和谐人性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与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人是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时,他的自我概念是明确的,人格就能够正常发展,否则就会造成适应不良的结果。

这个理论模式的特点是:(1)充分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强调动员自身潜能纠正不良行为;(2)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以无条件的尊重、真诚和同感的态度建立融洽的关系,给后者一种可以信任、可以被接纳的安全感,使得后者自身的潜能得以释放与发挥;(3)采用非指导原则,相信来访者的自主决定,咨询师不给予指导,不做结论,不发命令;(4)咨询成功的标志是来访者人生态度的变化、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咨询的理论很多,只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治疗的情景,而且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和管理的领域。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接纳,学生的成长潜能会被激发,学生就会少有问题。

艾瑞克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发展模式,在学校教育模式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辅导即心理的教育”的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等。莫舍和斯普林特福尔倡导精心设计并实施心理教育,直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艾维和阿尔斯杰斯提出,学校辅导员最简单的工作就是将心理学引入正规学校课程内。温斯坦伯1983年提出“自我——科学的教育”,强调训练学生有关技巧、概念和态度,拓展对自我理解程度,以发展其自我独特性。心理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注重正常个体的各种品质的协调发展;注意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各自的发展任务,对某些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预防、引导或干预等。所以,促进发展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方向。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提出将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在中国,一些学者在学校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关注。

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受教育部委托,历时多年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方面。中小学所有教学与教育活动,均应将这九大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主要侧重于社会责任、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四大方面。笔者将其归纳如下:

(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学会学习

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三)身心健康

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3.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四)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1.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3.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的审定与发布,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实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们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设计等都期待有新的突破。我们期待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与实施,造福孩子身心健康,造福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

G441

A

1005-6009(2016)59-0019-03

桑志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南京,210023)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大中小学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心理感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