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育人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04-14 07:21龚徽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育人

龚徽

“小生活”育人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龚徽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依据“小生活”育人理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主要方式有:利用“小生活”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通过“小生活”理念下的“小先生”争章活动,调动学生的心理内驱力;注重教学生活中学科渗透,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氛围;拓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育网络功能,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世界。

小学生;“小生活”育人理念;心理健康

所谓“小生活”教育,是选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精髓,从小处着手,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同伴协作的能力,以及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及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依据“小生活”育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利用“小生活”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小生活”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细微处着手,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传播人类文明、传递着社会信息,连通学校与社会,改变学生的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

每周五如约而至的“小精灵”广播台、一届又一届让人期待的“维乔奖学金”颁奖典礼、一次又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 “小博士读书节”“小海鸥艺术节”“小百灵歌咏节”“小雄鹰体育节”上的各类文体比赛、地区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团结和温暖,体验到了团体协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课堂上单纯的说教,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新时代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单一说教。

二、通过“小生活”理念下的“小先生”争章,调动心理内驱力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多样化的评价往往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能在积极正面的评价制度下找到自我、激励自我,我校启动了“小生活”理念下的“小先生”争章活动。“小先生”争章活动是学生体验学习、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争章活动以“争星榜”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进行正面评价,并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得到巩固和加强,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中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性,感受到与同伴在成长道路上一起进步的幸福感。学生每阶段的“争星足迹”张贴在班级醒目的版块上,并将各学期累积的星星数量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近几年来,通过细致而又直观的评价体系,全校学生正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看到别人进步能真心鼓掌,同时也能悦纳自己的一切。

三、注重教学生活中学科渗透,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氛围

1.构建有效课堂。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减负规定”,积极构建有效课堂。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锤炼独立、坚持、批判、进取、合作等个性特征,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拓展校本课程。

完善以心理剧组、声乐兴趣组、手工兴趣组、电脑绘画兴趣组、课本剧兴趣组、十字绣兴趣组等十多种兴趣组为载体的“快乐星期三”社团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自我拓展、个性张扬的平台,从而形成学校稳定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社团汇报活动中,无论是动态演出还是静态展示,都能看出整个团队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实践证明,深化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的校本课程精神内涵,拓宽学校教育发展空间,能促使学生身心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四、拓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绝大多数正常的学生,他们往往在成长阶段遇到相似的问题,因此学校“小精灵”广播台开辟了“心语心愿”栏目,“心语屋”工作室的辅导员,亲切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工作室还聘请了校内外九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为个案咨询的学生服务,分享成长中的故事。专业而又敬业的团队除了接受学生或家长的个案咨询外,还通过“心语信箱”和“心语屋”QQ群等多种途径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辅导员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如幼小衔接、初小衔接、中年级自我意识觉醒期、青春期,通过心理讲座、団辅等形式做好心理保健和与预防措施。

为了让常规的心理保健更贴近生活,学校还启用了“朋辈辅导”策略,3~6年级,每班选取几位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阳光天使”观察班上的心情“晴雨表”,第一时间通过聊天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因为朋辈双方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心理辅导过程能使双方共同获得心灵成长。

五、发挥教育网络功能,关注学生心理世界

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由学校教职工、班集体等学校团体组织开展,而朋友、家庭和社区也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学业成绩、应对方式、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优化和补充。

1.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作用。

社区实践基地是学生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一个站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在“走出校园贴近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家乡的名企,这次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使他们对父辈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触动了他们感恩的心弦。邀请工商管理工作人员、交警中队指导员、法制副校长来校和学生活动交流,通过宣传讲座和角色体验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了解到不同职业的工作特殊性,也体验到了各种角色所需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学会在生活中换位思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注重家校沟通交流。

在争取家庭支持方面,我们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特困生、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已有记录的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家校合作和个别指导干预。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占比34%,针对这一现象,学校通过给留守儿童家长发放 《关爱留守孩子——谨以此献给常年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们》来指导家长们正确面对久违的亲情,让亲子教育变得更科学、更温馨。中秋节,学校给在外打工的学生父母寄去了学校的中秋问候、学生的亲笔书信和学生在学校的照片,让在外工作的家长们为孩子的成长加油,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其次是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通过“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等讲座,向家长传授育人知识和沟通交流技巧,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自制自理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G444

A

1005-6009(2016)59-0045-02

龚徽,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江苏如东,226400)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