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与其他课型的区别与比较

2016-04-14 07:21栏目主持人杨静平南京市第五中学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栏目主持人:杨静平(南京市第五中学)

心理课与其他课型的区别与比较

栏目主持人:杨静平(南京市第五中学)

问:如何区分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课?

答:心理健康课和主题班会课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基本上都是结构式的,但是我们不能将两种课混为一谈。

从课程目标看,心理健康课是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设计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对全班学生进行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它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和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健康课在内容选择、理论界定、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应该以心理学学科理论为依据,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注重人格发展问题。主题班会课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它旨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主题班会虽然也是以班级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但却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进行。主题班会课在主题确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强调以德育知识与原理为依据,注重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

从实施过程看,心理健康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必要的学理阐述、事实分析、是非辨别等提高学生的认知,又要通过活动参与、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自我的心理素质,并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自觉接受辅导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最后由教育者启发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或自我总结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帮助、督促学生付诸实际行动。心理健康课比较偏重体验、感悟、内省,没有过多的劝导、说教。主题班会课自始至终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强制性”。它的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道德导向,倡导的是社会正能量。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运用德育原理上的讲解、示范、榜样、感染等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教育目的。主题班会课偏重环境与教育的作用,说教、灌输、价值观引导的痕迹比较明显。

从组织形式看,心理健康课和主题班会课虽然都会通过各种活动来组织进行,但是活动承载的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心理课选择的活动是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的,能体现心理学对学生的积极帮促作用。实施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学生始终是以主体活动者的角色出现,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训练和反思启示,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教师也不必充当卫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随便给予意见,不妄下判断,可以和学生一样敞开心灵,真正实现“助人自助”。因此,同样一种活动形式,在心理健康课上就显得真实、轻松、充满活力。

主题班会课往往由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有的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班主任就是道德的化身,学生高度注意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从而判断自己该怎么做。师生间缺少一种完全融于一体的互动状态和心灵感应,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纪律规范保持一致,或者有意识地向这些权威的标准靠拢。所以活动的形式总会给人一种事先设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觉。

从课堂影响上看,心理健康课不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是人性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自觉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并且尽可能使用一些初级的辅导技术,如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消除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排斥和抗拒,在高度的自主性和多样的选择性中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而且不必担心受到正统观念的指责和批评,其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主题班会课中,教师是道德判断的代言人,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说服教育,同时课程蕴含的道德内容虽然能够通过活动感染学生,但是学生没有比较,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强迫感,这会使主题班会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课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但它们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明晰心理健康课与主题班会课的区别,才能上好心理健康课,使课堂更具“心理味”“专业范”。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赵小萍)

问:如何区分心理课与德育课?

答:两者定位不同。心理课(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活动体验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方法技能,依据团体动力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心理活动情景。学生通过参与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并在团体中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心理品质的优化提升和个人成长。德育课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实践,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价值取向不同。心理课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价值的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对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分享不评判、不指责、不批评,承认并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存在意义。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受到尊重、无条件接纳与积极关注,为每个人个性的展示创设了团体氛围与心理环境。德育课价值取向一元化,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过错行为需要进行一定的批评甚至惩罚或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

育人目标不同。心理课培养人格完善的常人,出发点是人本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等问题。心理课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德育课培养道德健全的君子,出发点是社会需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关注政治立场、观点、方向,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德育课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师生关系不同。心理教师遵循良好咨访关系建立的原则,通过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能的使用,如“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来访者中心”“共情”等,如团体动力学原理在心理课中的运用,在心理课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体验为中心,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情景中,教师的尊重、理解、接纳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接受行为训练,学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平等。德育课侧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一旦这种灌输痕迹过于明显,方式过于直接生硬,对学生个体来说可能收效并不理想。德育课注重教师和社会规范的权威,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师生关系难以真正平等。

心理课是一个心理体验、心灵对话的过程,以尊重、同感为前提,通过体验、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学生心理品质优化提升,完善人格。德育课目标在于让学生接受好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思想和品质。当我们能清楚区别两者,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就能够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 陈 静)

问:心理健康课与团体心理辅导有什么异同?

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课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将心理健康课与团体心理辅导相混淆。诚然,这两种心理辅导模式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开展,都是“一对多”的辅导形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还有交叉。如,心理健康课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而班级本身也是一个团体。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团体心理辅导,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团体交往中相互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但心理健康课与团体心理辅导在基本设置、师资要求和辅导目标等方面各有侧重。

从基本设置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是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那么它就必须要符合一般课程所必需的基本设置要求。例如:一节课的时长、在课表上固定的周课时等。而且这种设置是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的,以学期或学年度为单位提前计划安排好,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动。目前江苏省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必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主要是活动,一般以短期的方式实施,在设置上相对灵活。例如,根据活动的需要,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长可以是1个小时,也可以是2个小时;只要学生和辅导教师达成一致,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也可以在中午或放学后开展。一个正式的团体通常每周活动一次,一般4~8次可以完成辅导计划,不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度。

从师资要求看。主持心理健康课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教师”。一般来说,各校都有针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校本教材。2016年9月秋季开学,江苏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生推荐使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每学年一册。当然,无论是校本教材还是地方教材,对于比较熟悉学科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之后,就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这在当前我国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主持团体心理辅导的,我们通常称之为“领导者”。团体心理辅导有时探讨的问题会比较深入,团体成员反应会比较强烈。特别是带有矫正性质的团体,心理咨询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领导者”在辅导中的态度、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团体辅导的各种技术,还要具备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特殊的人格特质和基本态度,如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普通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从辅导目标看。心理健康课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层次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必然各有不同。现在的班级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面向全班的心理健康课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一般不会就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只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性的心理课题和困惑,如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情绪调节、自我认识、生涯规划、生活休闲等,教师也很难在一节心理健康课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从这一点上来说,心理健康课的目标定位在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上。团体心理辅导相较于心理健康课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在团体规模上,根据辅导的主题和要求,可以是几十人的大团体,也可以是几个人的小团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招募的形式,将不同班级和年级面临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同质的团体进行辅导。一般来说,这样的团体6~12人的规模比较合适,因为它既满足了“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团体氛围形成,也可以让教师有能力、有条件关注到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在这样的团体中可以产生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愿意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深入探索自己。他们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互相观察、学习和体验,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一点上说,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定位在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正性的功能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宋 梅)

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个体心理咨询有何差异?

答:形式与途径的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称为心理活动课或心理辅导课程,是以课堂为媒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性的活动项目或教学内容的课程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固定的课时和固定的上课地点,属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一。课堂中往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施教形式多样,可以是知识的讲授,也可以是实践训练或游戏拓展等。个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改善心理健康情况,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个体,以心理咨询师和来访学生一对一交流为基本形式,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元开展途径相比,心理咨询的开展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通过交流谈话的方式开展咨询工作,辅以一定的家庭作业。虽然近年来增加绘画、沙盘、音乐等多种形式,但并没有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主流。心理咨询也有固定的场所,但是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周期,完全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置和调整。

内容与目标的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成长性,它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承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任务,更多的重点是放在如何促使一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方面,属于发展性教育的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全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个体成长。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体性特点,就必然带来对个体的特异性关注降低,往往无法照顾到个体的自身特点,课程内容也往往只能笼统地进行表面概括,无法深入挖掘个体内心,也无法满足个体特殊需要,更无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个体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无特殊情况,个体心理咨询是一对一开展的,可能在过程中需要其他个人,如来访学生的父母、师长、同伴参与,但是其他人的参与也是服务于来访个体的。而且,个体心理咨询针对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只是正常学生群体中非健康的人群,或是暂时有一定心理困难的学生。心理咨询涉及的内容不是教师准备好的,而是来访学生自己带来的,具有很强的个体特点。正因为咨询的主题是他定的,所以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比,个体咨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指向性立场。心理咨询虽然在长期目标上依然注重促进个体的发展,但是其短期目标往往是针对问题解决的补救性引导。

身份与关系的差异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心理的性质,但是因为部分内容与德育教育相联系,所以任课教师不一定就是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由其他学科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兼任,学科教师身份明显,教师角色要求其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使用适合的教学设计,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虽然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和平等,教师对学生持非批判性的态度,但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对于课程开展与否并没有选择权,更多的是教师主动施加影响、进行教育的过程。心理咨询的承担者必须具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从业身份,心理咨询师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一定要完成怎样的任务、传达何种信息,只需要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给予灵活、专业的帮助。心理咨询更强调个体来访者的主动性,注重“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助人自助”的咨询观,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地位更为平等,咨访双方并不存在强制性关系,咨询的主动性和改变的契机均掌握在来访者手中,心理咨询师仅仅作为辅助者提供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体心理咨询,一个落脚于全体学生,一个对于学生个体进行深入了解;一个是普适性、发展性教育,一个是有针对性地差漏补缺;一个有学校教学支撑的全员保障,一个是灵活机动地应对个体需要。两者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充分重视和结合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体心理咨询,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的方向不断发展。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分校 朱 珏)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