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球训练法与常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比较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6-04-15 11:15刘俊民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比较

彭 文,刘俊民,苏 杨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体育工作委员会,陕西 西安 710119)



【教学研究】

多球训练法与常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彭文1,刘俊民2,苏杨3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体育工作委员会,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本文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高职院校乒乓球课采用多球训练与常规教学的两类教学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较,多球训练法虽然更适合学生加速掌握上述技术,达到动力定型的作用,但本身也有局限性,应与常规教学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相互优势,不断创新,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改革之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已经摸索出了适合高职学生适应的开展多球训练的量与强度,切实的提高了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水平和成绩,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球训练法;常规教学法;比较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乒乓球深受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但是,受课时、场地、器材和人数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乒乓球课多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常规教学法是在单位时间或规定的教学训练量内,两人或多人通过反复击打一个球的形式,达到增加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巩固,纠正错误动作的目的。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鲜明,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不牢固,教学效果不理想。

乒乓球多球训练法是利用机器或人将多个乒乓球不断地送出,通过不间断地多次挥拍击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纠正错误的目的。因此,将多球训练法引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受到场地、器材和人数等条件限制,多球法多被运用于体育院校和高水平专业队训练,将其运用在普通教学班开展,不易开展。因此,希望通过不断总结,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科学组织实施,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目标,真正科学的、合理的将多球训练法带到高职乒乓球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快速、正确、熟练的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各项技术动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2014级8个专业选择乒乓球课程的学生中,随机选取学生共60名作为实验对象。具体人数如表1所示。

表1测试对象人数统计表

(二) 研究方法

1.实验法。(1)实验步骤。实验前,进行乒乓球基础技术水平测试,测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考核要求一致。经专业教师评定,检验研究对象乒乓球基本技术水平,达到实验对象均为初学者要求,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然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教学班,采用多球训练法的30名学生确定为A班,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另外30人确定为B班。接着,按照相同的教学进度对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教学过程要求训练内容相同,训练时间相同,教师相同。在进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量与强度监控,基本达到运动量与强度一致,为本研究后续测量的数据提供可靠性和客观性。最后,待教学结束后,对两班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的考核,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分评价,记录考核结果。

(2)实验器材:Oukei乒乓球发球机,型号2700-08。

2.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运算。

二、结果与分析

(一)训练运动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是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的挥拍次数和测量运动后的即时心率,来反映教学训练运动量和强度大小的。

1.两种训练过程中1分钟挥拍次数测试与分析。

挥拍次数是测量运动训练量的指标之一,常在一定的训练时长内测量。作为初学者,在训练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量,才能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两种训练过程中1分钟挥拍参数对比表

由表2可见,在多球法教学过程中,发球机均设定为50球/ min的发球速度是恒定的,即教学过程中A班学生以每100 球/人的训练量进行多球训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B班学生采用一球多拍形式练习。进行反手推挡技术时,因为失误捡球,挥拍次数均值为32.10次/ min,进行正手攻球技术训练时,挥拍次数均值为23.47次/ min。三种技术下计算出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挥拍运动量无显著差异。

2.即时心率测试与分析。

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常采用的生理指标之一,常在训练过程和运动后即刻测量心率(脉搏),观察对运动量的反应和训练强度的指标。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心率指标对全体研究对象训练时进行了即时测量,在进行相同训练内容和时长后记录每名学生1分钟心率数据,数据进行配对样本均值之差检验,进行对比。

表3两种训练法1分钟即时心率对比表

通过表3可以看出,双侧检验概率值为p=0.51>0.05,可以认为:在多球训练法和常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即时心率的监测数据检验,两类教学方法下设定的教学训练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为后期考核测试结果奠定了相对客观的评价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训练量与强度A班与B班相对一致,教学过程A班学生单次训练时长为2 min,B班学生单次训练时间确定为3 min。

(二)专项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中,专项技术考核总体评价分为完成次数和完成技术等级两项,两项评价换算出具体分值后相加为总评价分值。

1.平击发球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由于受到发球机的局限,正手平击发球技术无法使用发球机进行多球法进行训练,因此在进行该技术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学班教法一致。但是,为了检验最终教学效果,依旧对考核数据进行了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运算,具体参数见表4和图1。

表4正手平击发球技术完成次数测试参数对比表

由表4可以看出,两个班学生在发球完成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28>0.05)。

由图1可以看出,两个班学生在在技术等级方面,A班获得“优”和“良”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多于B班,获得“中”和“差”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少于B班。

这是由于在进行该技术教学过程中,无法利用发球机进行发球训练,因此,两个教学班教法一致,

图1 正手平击发球技术完成等级测试统计表

导致研究对象发球成功次数无明显差异。然而,经过一学期系统学习后,多球训练法对技术动作掌握效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与时长成正比的,受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两个班虽然在发球技术中的训练方法一致,但是,在接受其他技术的多球训练后,A班学生对发球技术动作的定型效果总体高于B班。

2.反手推挡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反手推挡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乒乓球基础技术必须要掌握的。为了检验最终教学效果,对考核数据进行了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运算,具体参数见表5和图2。

表5反手推挡技术完成次数测试参数对比表

由表5可以看出,在学生推挡完成次数产生了显著差异(p=0.02<0.05)。

图2 反手推挡技术完成等级测试统计表

由图2可以看出,两个班学生在在技术等级方面,A班获得“优”和“良”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多于B班,获得“中”等级的A班学生人和B班相差无几,获得“差”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为零,明显少于B班。

说明在学习完成反手推挡技术之后,进行多球法教学的A班学生对反手推挡技术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教学方法B班学生。主要原因是多球训练时学生击球失误不需要因捡球消耗时间,因此,多球训练比常规训练密度大、在单位时间内练习频度大,且练习者兴奋性高,更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1]

3.攻球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正手攻球技术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难点,也是乒乓球基础核心技术。为了检验最终教学效果,对考核数据进行了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运算,具体参数见表6和图3。

表6正手攻球技术完成次数测试参数对比表

由表6可以看出,在正手攻球技术考核结果方面,学生攻球完成次数产生显著差异(p=0.00<0.05)。

图3 正手攻球技术完成等级测试统计表

由图3可以看出,两个班学生在在技术等级方面,A班获得“优”和“良”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多于B班,获得“中”等级的A班学生人和B班相差2人,获得“差”等级的A班学生人数少于B班。

说明在学习完成正手攻球技术之后,进行多球法教学的A班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教学方法B班学生。主要原因与上述反手推挡技术差异成因一致。

(三)三项基本技术总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总成绩是对三项基本技术总体考核情况的综合评价。为了检验学生对三项技术综合学习效果,对考核数据进行了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等运算,具体参数见表7和图4。

表7三项基本技术考核总成绩参数对比表

注:三项技术总成绩满分为60分,每项20分。

从表7可以看出,在分班进行对比教学后,A班和B班学生技术考核成绩差异是十分显著的(p=0.00<0.05),A班平均分为44.87分,B班平均分为35.73分。

图4三项基本技术考核总成绩区间统计表

从图4可以看出,在分班进行对比教学后,A班获得36分以上的人数多于B班学生,B班学生有50%在36分以下,说明多球法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技术掌握能力,而且还切实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结论

(1)相对于常规教学法而言,多球训练法更适合运用于反手推挡技术和正手攻球技术教学,通过较为规律的反复训练,对学生加速掌握上述技术,达到动力定型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2)多球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技术教学,如发球技术教学时就不能开展,无法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发球机发出的球落点相对固定,对初学者来说,容易形成动作僵化、步法不灵活等情况。因此,多球教学法应与常规教学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相互优势,不断创新,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改革之目的。

(3)通过教学实验,摸索出了适合高职学生适应的进行多球训练的量与强度,切实有效地的提高了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水平和学习成绩,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凤文.多球训练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7(04).

[3] 熊志超. 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J]. 体育学刊,2009(04).

[4] 李莉. 对乒乓球多球训练方法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责任编辑王爱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 Between the Multi-ball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Taking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Peng Wen, Liu Junmin, Su Yang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068)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wo table tennis classes by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One is called multi-ball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other called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in Vocational College through experiment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multi ball training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students to master the technology mentioned above speedily and accurately ,thus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dynamic stereotype.However,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s.That's why it should combine with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effectively as well as innovation constantly so that exerting mutual advantag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reform.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experiment,we have already figured out the appropriat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developing the multi ball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d the students' basic technical level and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table tennis,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ulti-ball training method;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6)01-0053-04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多球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实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J1337,项目负责人:彭文。

[作者简介]1.彭文(1978—),陕西省汉中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体育工作委员会副教授,教育学硕士。2.刘俊民(1977—),陕西省延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体育工作委员会副教授,教育学硕士。3.苏杨(1988—),女,陕西省安康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体育工作委员会讲师,体育硕士。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