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关联副词“可”

2016-04-16 21:48王素改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关键词:对比

王素改(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说关联副词“可”

王素改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可”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般认为“可”是表示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但是一部分副词“可”可作为关联副词。关联副词“可”有顺接和逆接两种意义,顺接时与“就”相当,逆接时与“却”相当。通过它与“却”的比较揭示“可”的特点是重在转折,而“却”是转折与对比并重。

关键词:“可”;顺接;逆接;对比

引言

副词“可”是否为具有关联作用的关联副词,各家认识不统一。除了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著作都未提及。张斌这样说:“可”表转折,多用在复句中后一小句,轻读。(1)表示后一小句与前一小句意义相悖,现当于“却”;(2)表示主观意愿与客观要求相悖,相当于“就”。此外,《汉语虚词词典》根据“可”在不同句类中的具体分工,将它细分为“语气副词、疑问副词、关联副词”三类。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某些复句中的“可”,它有顺接和逆接两种方式[本文中的“可”专指关联副词]。用于假设结果复句中,大致相当于关联副词“就”,是顺接;出现在转折和让步复句时是逆接,相当于关联副词“却”。

一、顺接关系

“可”通常可以表示顺接关系,经常出现在表示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复句的后一分句中,“可”此时表示在假设条件这种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顺理成章的结果。“可”表顺接时,句法形式上有三种情况:

(一)“可”用于表示条件复句、假设分句的后一分句中,前一分句能够出现“要是、要、如果”等连词配合使用。

例1:如果他连陈玉英和张全义的事也知道了,那可更乱套了。(陈建功《皇城根》)

例2:好男不跟女斗,我要是还口,你可受不了。(老舍《四世同堂》)

上述各例中,表示表假设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出现了“如果、要是”,后一分句中用“可”进行照应,此时“可”表示在前一分句条件下出现后一分句表示的结果是顺理成章的。

首先,上述各例,“可”均可用“就”替换。替换后,各句为:

例1b:如果他连陈玉英和张全义的事也知道了,那就更乱套了。

例2b:好男不跟女斗,我要是还口,你就受不了。

替换后句子都能成立,语义基本相同,且逻辑关系不变。可见,“可”的功能与“就”一样,也起着连接照应作用。但是替换后的句子,语用上略有不同。原句中“可”在起关联作用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语气,语用效果上略带有一点夸张的意味。换用为“就”,只是客观上的表述,语气平和。

其次,这里的关联副词“可”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整个句子就不连贯,不顺畅,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复句表达的逻辑关系模糊了很多。我们来做一下比较:

例1a:如果他连陈玉英和张全义的事也知道了,那可乱套了。→

例1c:如果他连陈玉英和张全义的事也知道了,那乱套了。

变换后的句子在语义上也能成立,但两分句之间的假设逻辑关系不够明确;如果前一分句的连词也去掉,则这种假设逻辑关系得不到表现;再次,从语感上看,没有关联副词“可”两分句之间显得不够连贯顺畅。如:

例3:他连陈玉英和张全义的事也知道了,那更乱套了。

总之,表示假设结果关系的“可”能被“就”替换,替换后的句子都能成立,语义一致,逻辑关系不变。而且,如果去掉“可”,整个复句就不够连贯、顺畅,复句表达的逻辑关系也很混乱。

(二)有时,“可”单独用于后一分句中,前面没有表假设条件的关联词。

例4:不懂法,以后可得吃亏了。(陈建功《皇城根》)

这种情况中,前一分句可以很自然地添加“要、要是、如果”等关联词,添加后,全句的假设关系更加明确了。

例5:如果不懂法,以后可得吃亏了。

(三)“可”出现于紧缩句中。

例6:你不睡我可睡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例7:不放下我可开枪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副词“可”出现在假设结果的复句中与副词“就”连用时,此时,“可”不是关联副词,而为语气副词“可”。

例8:再脱我可就光膀子啦。(王朔《空中小姐》)

例9:你要再这么着我们可就不管了。(王朔《许爷》)

以上三种情况中,假设条件复句的后一分句中均出现了表示顺接的关联副词“可”,有时前一分句可以出现“要是、要、如果”等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关联副词,还可出现在表假设结果的紧缩句中。“可”表示在假设条件这种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出现的顺理成章的结果。

二、逆接关系

“可”表逆接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可”出现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内容与后一分句内容有明显的对比关系时,为逆接;二是“可”出现在让步句中表示转折关系。

(一)前一分句内容与后一分句内容有明显的对比转折关系。

例10: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了。(转引《现代汉语》)

例11:有些女人,光漂亮,没头脑;有些女人,有头脑,可不漂亮。(李国文《人生在世》)

上述两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对比转折关系,“可”作为关联副词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与前一分句相对立,起逆接作用。如例(10)中,前一分句“说起来容易”与后一分句“做起来不那么容易”有明显的对比转折关系。这时“可”相当于关联副词“却”,上述各例“可”均可换为“却”,试比较:

例12: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

例13:有些女人,光漂亮,没头脑;有些女人,有头脑,却不漂亮。

变换后的句子均能成立,语义一致,逻辑关系不变,两个分句间仍表示转折关系。可见,“可”与“却”一样,都起着连接转折的作用。但从语用效果上,两者稍有不同。“可”表示转折关系,没有“却”表示转折的意味重。同时,“可”表转折的同时,还有能引起人注意的意味。

有时,“可”也可以与“但、但是、虽然”配合起来共同表示转折。

例14 b:他妈妈虽然嘴上说不乐意,心里面可早乐开了花。

(二)“可”有时也用在让步句中表示转折关系。

例15:就算你是好汉,黑旋风可也并不是好惹的!(老舍《龙须沟》)

例16:明知道这个规定不合理可也得照着,胳膊拗不过大腿呀!

上述各例中,“可”用于让步中。例16中,“可”出现于复句后一分句中,与前一分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的“就算”配合使用,表示让步转折。这里“可”同样可以用转折副词“却”替换,换后即为:

例17:就算你是好汉,黑旋风却也并不是好惹的!(老舍《龙须沟》)

例18:明知道这个规定不合理却也得照着,胳膊拗不过大腿呀!

同样,这里“可”起着关联转折的作用,如果去掉,复句亦能成立,但是复句的逻辑性就没那么明显了。

三、“可”与“却”的比较

“可”与“却”都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在句中它们有时可以换用,例如:

例19a:他妈妈嘴上说不乐意,心里面可早乐开了花。

例b:他妈妈嘴上说不乐意,心里面却早乐开了花。

但是有些句子表示转折时,只能用“却”,而不能用“可”;有些句子既可用“可”,又可用“却”,如上述例19中,替换后的句子基本意思没有改变,但是语用效果有些差异,这说明“可”与“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我们分别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来分析“可”与“却”的区别。

(一)“可”与“却”的语义比较

1.“可”的语义

关于“可”的语义,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说到“可”表转折,多用在复句中后一小句,表示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意义相悖,相当于“却”。如:

例20:这个人好话说尽,肚子里可都是坏水。

例21: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了。(转引《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例22:他过去见到过很多菊花,但是可从来没见到过这种好品种。(转引《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例23:他脾气执拗点,对人心地可实落。(转引《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例20中,“可”表示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比关系,即“好话说尽”与“肚子里全是坏水”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同时两分句存在转折关系,且重在转折部分,即重在强调转折部分“肚子里全是坏水”。例21中也是如此,“说起来容易”与“做起来不容易”之间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同时两者存在逆常理性,即逆转性,且重在强调“做起来不容易”。因此我们认为,“可”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在存在对比的同时也存在逆转性,且重在转折。

2.关于副词“却”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指出“却”有四个义项,分别为:

(1)表示相对或对立。如:我是一个初来的人,我却一点也不陌生……《心的歌》

(2)表示出乎意料,违法常情,超出常态。如:我们第三次相见,记得是一个夏天,有人敲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意见后棉袍,汗流满面。《鲁迅全集》

(3)加强转折语气。如: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怕事。(1958《短篇小说集》)

(4)表示进一层,强调后面提出的事情。

梅立崇(1998)认为副词“却”的功能主要可以表示逆接关系,也可以表示对照关系。逆转关系是指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存在逆常理性。如:

例24:这虽说是酒楼,却毫无酒楼气。

例25:老头已年逾古稀却穿戴出奇地整齐。

对照关系是指其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关但又相互对立。如:

例26:大提琴的声音低沉而又震撼,它们的声音却轻盈而又欢快。

例27:那次我可能太兴奋了,竟睡不着,妻子却早早地进入了梦乡。

总的说来,“却”经常连接两个语言片段,表示两者之间的非常理关系,即逆常理性。例24中,一般情况下,酒楼都应该有酒楼气的,而这里“却毫无酒楼气”。例25中,人们一般认为老年人的穿着相较于年轻人来说比较随便,“却”在这里表示逆常理性:这个老头却穿戴很整齐,与人们的认识相悖。“却”有时表对照关系,也就是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关但又相互对立。“却”表对比关系时,语义上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转折,但是这种转折的程度是比较轻的,即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之间重在对比。例26中,将“母亲的声音”与“它们的声音”相对比;例27中,将“我”的行为与“妻”的行为相对比,“却”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虽有一定的转折,但重在对比。

3.“可”与“却”换用的语义条件

当“却”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在存在对比的同时亦存在逆转关系时,可以与“可”换用。因为此时,关联副词“却”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的关系和关联副词“可”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之间的关系相同,即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如:

例28a:他脾气执拗点,对人心地可实落。(转引《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例28b:他脾气执拗点,对人心地却实落。

例29a:冠先生,尽管嘴里花哨,心里却没有这一股子劲。(老舍《四世同堂》)

例29b:冠先生,尽管嘴里花哨,心里可没有这一股子劲。

例28中的“可”可以换为“却”,例29中的“却”可以换为“可”,二者之所以可以互换,是因为此时它们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对比关系的同时也存在逆转关系。例28中,“可”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间既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即“脾气执拗”与“对人心地实落”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同时又存在转折,且重在强调转折部分,即“对人心地实落”。例29中,“却”所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表示逆转关系,因为两个分句之间是逆转关系,所以它们肯定有某种比较,此时“却”与“可”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都有对比和逆转关系,因此,“却”可以换为“可”。

4.“可”与“却”不能换用的语义条件

当“却”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的关系是表对照关系时,此时虽有转折,但重在对比,它与“可”语义上的重点不相同,所以此时二者不能换用。如:

例30:母亲的声音极婉转,它们的声音却很憨涩。

例31那次我大概太疲倦了,竟还睡得着,妻却捉了半夜的昆虫。

这里“却”不能换为“可”。例30中,“母亲的声音”和“它们的声音”尽管有转折关系,但这两个分句之间是重在对比;例31中,“我”的行为与“妻”的行为尽管有一定的转折关系,但这两个分句间是重在对比,此时“却”与“可”语义重点不相同,因此不能换用。

(二)“可”与“却”的句法比较

“却”可以位于单句中表转折,而“可”在单句中没有此种用法。“却”用于单句中时,既可以连接单句中同一句法成分的两个语言成分,也可用在单句内不同的句法成分之间。

例32: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何顿《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例33:当年一个无人问津的女人,如今却成了四方来抢的热门货。(陈继光《欲望的金门》)

例34: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

例32中“却”连接单句的两个形容词谓语“低沉”与“有力”;例33、34中,“却”位于两个不同的句法成分即主谓之间。我们考察了大量语料发现,“可”做关联副词时,不用于单句中。

(三)语用比较

“可”常用于口语中与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却”多用于评价性语篇中。“却”的转折意味比较强,用上“却”后往往带有叙述者一定的感情色情,能够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及看法。“可”的转折意味弱于“却”,如果用上“可”很难体会到叙述者对这一事件的主观态度。如:

例35a:他上次回北京,去了李明家,可没去杨广家。

例35b:他上次回北京,去了李明家,却没去杨广家。

例36a:钱容易花,饭容易吃,事情可不容易找。

例36b:钱容易花,饭容易吃,事情却不容易找。(王朔《永失我爱》)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b组的转折意味明显强于a组;并且b组更明显地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感情及看法。a组是较客观的叙述事实,传达信息,也即是:他去了谁家,没去谁家。与a组相比我们很难看到叙述者对这一事件的主观态度。b组中,把“可”换为“却”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句子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达信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叙述者对这一事态的主观态度,即叙述者表示对“他”厚此薄彼的做法不满,话语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但是“可”在表转折的同时,有引起人注意的意味,“却”没有这个意味。如:

例37a:你那说得过去,头那儿可说不过去了。

例37b:你那说得过去,头那儿却说不过去了。

a句用“可”不仅表示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同时也提醒听话人,让听话人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好办,“头那儿”很难应付。b组换为“却”后,只是简单的陈述,没有引起人注意的意味。

结语

副词“可”有一部分具有关联作用,具有关联作用的“可”,既可表示顺接,又可表示逆接。顺接关系时出现在假设复句中,前一分句有时会有关联词“如果”和“可”搭配使用,“可”用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此时,“可”相当于“就”。表逆接关系的“可”出现在有对比关系的复句和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中,在表逆接时“可”大体上相对于“却”,但是两者在语义、语法和语用层面都有差别。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梅立崇.关联副词“却”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 (3).

[4]张雪平.副词“可”的功能及其来源和演变[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On the Related Adverb“ke”

WANGSu-gai
(School of Liberal Art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The adverb“ke”is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spoke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dverb“ke”is an adverb that emphasizes the mood,but we think some of them can be used as related adverb. It has two kinds of meanings: shun access and then. Shun then is equivalent to“jiu”and reverse access is close to“que”. We reveal that“ke”is characterized by a turning point while“que”lies in both a turning point and contrast.

Key words:“ke”; shun access; reverse access; contrast

作者简介:王素改(1980-),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讲师,语言学博士,从事语言理论、汉语语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特征对句子生成机制的影响”(12CYY05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祈使特征对副词的选择性研究”(2014CYY022)

收稿日期:2015-10-25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6)01-0087-05

猜你喜欢
对比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