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道德教育途径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张争胜,黄奕雄,南文龙

2016-04-18 00:5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途径德育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硕士研究生道德教育途径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张争胜,黄奕雄,南文龙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研究生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了解并探究研究生德育途径的最优组合。结果发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组合是最优组合,思政课是最广泛传播德育理念的方式,而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强烈希望能够展开的学习形式。本研究希望能为切实实现研究生德育效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德育 途径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07

一、引言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除专业文化课的教育之外,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教育偏重于对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也建立了一系列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与研究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虽然研究生在学术教育层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他们在道德教育层面上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特别是在学术规范方面,学术造假等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使研究生形象受损。

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点,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如鲁洁[1]指出,道德教育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的主题。而围绕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主题更多的是内容及现状,如顾志明[2]意在说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改进方法。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其目标与目的,对于道德教育途径的研究,如杨红英[3]高校的德育需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马永斌[4]概括了研究生其实现途径有课堂教学、党建工作、导师、社会实践、科研集体建设、校园文化、心理咨询等。也有的学者专注于道德教育的某一途径展开探讨,如唐魁玉[5]指出,在隐性道德教育中,师生间存在失当的现象,以及呼吁如何通过导师的正确道德示范与师生间平等的对话的方式以提高研究生的道德素质。

国外学界针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则主要将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研究寄托于公民教育中,更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樊富珉[6]提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李受[7]比较了中美之间在高校道德教育途径上的异同点,就课程而言,中国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美国则将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不重视系统学习。朱继光[8]提到英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研究对比,中国高校可探索其道德教育的改革途径,进而完善研究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目前学界对于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究较为成熟,而对研究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探讨则偏少。本研究意在通过研究生的视角来探讨道德问题,重点在学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展开道德教育的途径研究,以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开研究探讨,意在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弥补国内学者对着这一研究的不足。

二、调研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调研区域

该研究区域在华南师范大学,主要调研区域为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调研对象为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属于省属重点大学、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突出,这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群体多样性的特征。本课题对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形式探究研究生道德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方法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绕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题,通过文献查询、阅读、提炼,以及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来明确研究问题,并针对研究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二阶段,根据研究问题,合理设计问卷,明确了14个题目,包括研究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学习与实践、研究生对于德育实施途径的态度与认识两大部分。

问卷调查分为纸质问卷发放与网络问卷发放两种形式。问卷的发放分为两次,第一次先进行问卷预发放,其收集的数据列入研究,而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这两种方式的回收效果。结果发现,网络问卷的方式要优于纸质问卷,其反馈效果较好。第二次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发放,两次问卷的发放一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284份,有效问卷256份。同时深入访问5位硕士研究生,听取他们的声音,收集他们的建议与意见。

第三阶段,使用软件SPSS19.0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各项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针对研究生对于德育实施途径的态度与认识的统计则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别表示“不清楚”、“没效果”、“一般”、“比较认同”、“非常认同”。通过对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的数据分析得出被调查者中男性占38.7%,女性占61.3%,比例符合研究生的基本实际情况。其政治面貌构成:中共党员占50.4%,共青团员占42.6%,民主党派成员占0.4%,群众占6.6%。其专业背景分为三种,即理科占42.2%,文科占54.3%,工科占3.5%。从年级分布上看,此次重点调研的对象在于研一、其次是研二,而研三的人数极少,分别占64.8%、34.0%、1.2%。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德育学习与感受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是多样的,本文只列入八个方面,基本囊括了研究生学习与感受的方方面面。研究生从自身主观的学习与感受出发,据调查显示(见图1),思想政治课(75.40%)是学习与感受最广泛的;其次是社会实践(32.4%)、教育宣传活动(28.9%)、校园文化建设(26.2%)、导师的思想指导(23.0%)、党员培训(19.9%)、辅导员的思想指导(16.0%);最后是心理咨询(2.70%)。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实践是研究生认为学习与感知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本文着重分析的重要德育途径。

图1 研究生对于德育途径的学习与感受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的形式,这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然而并非每个研究生觉得能透过思政课能学习与感受些什么,从被访问者的观点与调查问卷中的建议与意见一题中得知研究生认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如被调查者85号提到“研究生德育很有必要,但要在实践中完成,不能光靠口头教育”。但对于课堂上理论说教的情形则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一表现体现在人们听课时间的长短与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形式、以及导师本身的态度与认识。听课时间的解读采用交叉表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目前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女研究生的认真听课时间一般集中在30分钟内,而且并无明显差别。

思政课的态度与认识的解读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思政课的态度与认识,因为工科的样本量太少,因此不列入比较中。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形式、导师的态度与认识并无存在显著差异。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思政课的形式的态度与认识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其内容、导师的态度与认识则存在显著差异。

表1不同性别、专业间一节思想政治课中认真听课时间的分布

专业*性别0~15分15~30分30~45分合计理科性别男19221152女2030656合计395217108文科性别男1916439女51418100合计705712139工科性别男2518女0101合计2619合计性别男40431699女717214157合计11111530256

表2 不同性别、专业间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形式、导师的差异

(三)研究生德育的社会实践

从被访问者的观点与调查问卷中的建议与意见一题的反馈中,得出社会实践是研究生强烈提倡的德育实现途径。在研究生的认同度(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中处于最高,占总数的62.5%。如被调查者46号提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在访谈对象中有5人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图2显示研究生以往参与的社会实践方式,按参与程度的高低排列依次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勤工俭学活动、“三下乡”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其他。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的解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结果显示,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并无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则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与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4的数据表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以往参加社会实践中最广泛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方式,而学校并未有效地提供相应渠道让研究生参与此类活动,多数研究生都是通过自身或学院层面的渠道去成为一名志愿者。其次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形式是社会服务。

图2 研究生以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四)其他德育途径分析

对其他6个德育途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意在检测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于其他德育途径的态度与认识,因为工科的样本量太少,因此不列入比较中。结果发现,不同专业的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对这6个途径的态度与认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而据问卷与访谈的反馈发现,在其他德育途径中(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途径得到研究生的认同度最高,占54.7%。在研究生阶段,一般学生与导师的关系较为密切,经常与导师交流沟通,跟本科生的差别明显要大。本科、研究生阶段,学生与辅导员的联系接触较多,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为40.2%。虽然研究生对心理咨询这一途径的学习缺乏认识,但是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却达到32.6%。研究生虽然大多是中共党员(50.4%),或共青团员(42.6%),但他们参加党员培训活动的比例只占28.5%。这说明教育宣传活动只是阶段性的,举办单位一般以学校为单位,规模较大,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形式,而起不到实质的效果的作用,研究生对此的认同度(28.9%)是最低的。

表3 不同性别、专业间社会实践的认识差异

表4 研究生以往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

表5 不同性别、专业间其他德育途径的认识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德育途径是多样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无落到实处,最好的答案在研究生本身。通过对研究生的调查可知,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多数研究生都明白这一道理,但与此同时,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却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从收集的反馈中可将存在的问题归为两点:一是课堂的理论说教居多,形式与内容单一,可总结为“闷”;二是研究生只听不做,脱离社会实践,可总结为“空”。这也是为什么思政课的学习与感受只在研究生中占75.40%的原因。由此看出,思政课需要做出改变,其做法可从表2的结果分析中得到启示,即思想政治课只要在形式上能做出合理的改变,就能改变研究生对于思政课的看法。因为研究生群体是个多样的群体,差异性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内容和导师的选择上要做以精心的安排,因为不同的导师往往决定课程的内容,而这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与感受。

追根溯源,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研究生觉得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只会觉得这是不得已的课程安排。研究生不能有效地、真实地感受到德育所传达的精神与内涵。思政课教学最终目的应该让研究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中什么样的成员,更多的是感悟与行动。

社会实践是最受广大研究生欢迎的德育实现途径,而这与思政课相辅相成,是德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最佳组合。研究生很希望有机会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亲身践行各种社会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学校可考虑采取提供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等研究生自己较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改造校园环境。据访谈反馈,校园环境,特别是硬件设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华南师大研究生,尤其是石牌校区的研究生的集体诉求。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可反映在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一个健康的、真正属于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尤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10,54.

[2]顾志明,任延华.论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1997(1):23-26.

[3]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2):99-102.

[4]马永斌,严继昌.对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06-111.

[5]唐魁玉,白淑英.师生互动对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78-80.

[6]樊富珉,辛兵.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J].青年研究,1996(3):43-49.

[7]李受,杨石穿,宋晶.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21-22.

[8]朱继光.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差异比较与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09(1):44-46.

(责任编辑:向欣)

The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al Approach——Tak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sheng, HUANG Yixiong, NAN Wenlong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China)

Abstract: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stgraduat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e and semi structure interview.It turns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could combine to the best wa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widest way of spread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further more, social practice is a wonderful way attract lots of postgraduate’s attention.We wish this paper could offer some constructive advic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s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028-05

作者简介][第一张争胜(1972-),男,湖南祁东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南海诸岛地名。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硕士研究生道德教育途径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YJSCXY2014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路簿》与南海诸岛土地名的文化解读”(41371153)。

[收稿日期]2015-08-12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途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