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2016-04-20 00:52李广乾
互联网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制造业融合信息化

□ 文/李广乾

李广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融合: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 文/李广乾

李广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目前,互联网革命已经从各个领域从外围走向核心,制造业概莫能外。中国制造业要抓住以物理信息融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将“中国制造2025”突破的重点主要放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上,加快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并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浴火重生”。

“两化融合”破解中国制造难题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委员列举的两组数据令人深思:全国规模以上工业2015年增长6.1%,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降2.3%。全国高技术产业2015年增长10.2%,比工业增速快4.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倍,但高技术产业只占工业的11.8%。

曾经创造辉煌的中国制造业,已被各种力量挤压,生存空间日渐狭小,被逼向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他们一方面面临信息化水平不高、供应链整合不够、产业利润低等局面。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浪潮全面来袭的当下,还要抵御互联网企业大肆进入带来的行业冲击,于是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迷失在了互联网大潮中。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了帮助制造业更健康、稳健发展,国家指出了一条“融合之路”——“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乘借“互联网+”的东风,迈向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生,成为传统制造业的必然抉择。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强调,要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催生颠覆性新技术,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等“破土萌发”,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有序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用“双引擎”助推中国经济驶入基础更牢、平台更高、运行更稳的轨道。

事实上,中国制造要变身“中国智造”首先要破解的是两化融合问题,这其中,IT系统角色异常重要。多年来,相对于ICT产业的高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缓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还处于接受初级信息化改造的水平,有的企业已经一跃冲上了智能制造的车道。由此可见,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高中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是关键所在。

“互联网+”吹响新一轮信息化集结号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宽带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后快速闯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化的作用范围与形式,让信息化建设架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发展与出口又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了紧要关头,需要新型产业的发展支撑。作为应对战略,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突出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部署十大领域,以图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互联网+”概念登上历史舞台。它意在吹响新的信息化集结号,加速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集聚全社会资源,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一轮信息化(图1)。它与传统信息化路径相比,发生了诸多根本性变革,可以将其定义为“轻装信息化”。

在传统的信息化路径当中,信息化业务大都集中于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几乎不可能参与其中。这是因为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服务器、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还要有专门的设施与管理团队保障它们的正常运行。这让大多数小机构根本没有办法承受,因此也就没有办法享受信息化应用的便利。

其实,可以把信息化建设分为两大部分,重的部分和轻的部分。重的部分是数据中心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轻的部分主要是指业务应用和数据处理。在传统的信息化条件下,这两部分很难分离,必须由单一部门承担。但是在“互联网+”领衔的新一轮信息化条件下,重、轻两部分相互分离成为趋势。重的部分集中在BAT三巨头、IBM、思科之类的大型科技企业当中,它们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开发专用系统、存储大量数据,同时开发大数据系统分析具体的数据应用;而轻的部分则下沉到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人,它们可以通过租用形式非常廉价地参与到信息化当中,将信息技术与自身业务结合,从而大幅度地改变业务发展效能。

图1 “轻装信息化”与“互联网+”

相对来说,“互联网+”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全体公民都可以低门槛地参与其中。它不仅涉及工业信息化,更是三大产业的全面信息化。这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无缝连接,让它成为改造传统行业的核心工具。与传统信息化的纯技术工具属性不同,“互联网+”将技术与商业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诞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思维”。它让信息化成为企业和个人、草根与精英创业、创新、发展的工具、平台与思维方式。

这种轻装信息化变革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社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重构,产业链在延伸,新业态在拓展,平台经济模式日益成熟。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是信息化的要义。在互联网“占领”全球的浪潮下,必须将互联网发展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概念融合到国家工业建设当中,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制作能力的提升。

图2 国家信息化与“互联网+”总体架构

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如何在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战略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模式,找到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将不仅在于智能制造本身,更在于工业制造业之外: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需要突破传统制造业藩篱,应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泛娱乐化”对IT和信息化人才与资源的“虹吸”困境,使得“中国制造2025”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与市场的支持。

当前,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有利时机。为此,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基于产品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为传统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的兼并重组,加强IT与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革命已经从各个领域从外围走向核心,制造业概莫能外。中国制造业要抓住以物理信息融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将“中国制造2025”突破的重点主要放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上,加快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白云

baiyun@ccidjinglun.com

猜你喜欢
制造业融合信息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