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髟部字探究上古头发礼俗

2016-04-27 08:22杨恩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说文

杨恩慈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从《说文》髟部字探究上古头发礼俗

杨恩慈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说文》髟部字载录上古头发礼俗,包含了丰富的发型文化知识,是研究我国上古头发文化的重要来源。通过逐一探究髟部字命名的内容、理据,可以窥探髟部字所蕴含的丧葬、刑罚等礼俗信息,借以认识先民丰富的头发文化。

关键词:《说文》;髟部字;头发礼俗

早在夏商时代,头发的长度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商代贵族留长发,发型样式多姿多彩,头发或高耸,或垂颈上卷,或编成辫;下层贫民多短发,男性奴隶更多出现剃光头的现象。社会的等级结构制度同样导致了发型做工美饰的差异,使得头发的社会意义在后世不断凸显。

汉人赋予头发以深刻的社会内涵。西汉时虽废除了肉刑,却产生了与头发相关的刑罚:“当黥髡者钳为城旦①、舂②。”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思想也强调孝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是国家之本,珍惜头发是孝道的体现,头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头发文化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产生,至东汉时发系字才被《说文》收录进髟部。该部原有35字,后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另加4个新附字:鬐、髫、髻、鬟。

一、髟部字的分类

(一)描述头发类

1.关于头发状貌

“髦,发也。”毛发中的长毫,因长特指“杰出的人才”,后世有“髦杰、髦俊、髦彦”;少数名族多留长发,故代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诗经·角弓》“如蛮如髦,我是用忧”;指物代指“马颈上的长毛”,《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

“发,根也。”头发如同草拔地而出之貌,故从犮。《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穷发”,寸草不生之地。

“鬣,发鬣鬣也。”段注:“鬣鬣,动而直貌。所谓头发上指,发上冲冠也。”《仪礼·既夕礼》:“卒奠,扫者执帚,垂末内鬛,从执烛者而东。”“鬣”,这里由上指的发引申为扫帚末端。

“鬊,鬓发也。”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七》:“作鬌之发谓之鬊也。盖发已结束曰鬌曰髻,散发曰鬊,引申为乱发之名。”《仪礼·士丧礼》:“巾、柶、鬊、蚤埋于坎。”指将逝者生前常用之物埋入甸人(有司主管公田者)所掘之坎。

2.关于头发质地

“鬈,发好也。”因鬈从卷声,有“发曲”义。卷发增添了女性婀娜多姿之美。《礼记·杂记下》:“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燕则鬈首”指女子满二十,行笄礼后,未嫁在家仍要卸下笄表示未婚配。

与之相对的就是发少。“鬜,鬓秃也。”由头上发秃引申为“山上无草木”。清胡天游《石笥山房集》:“勿道憔悴病赤鬜。”正因为人们以发少为丑,引发了假髻的热潮,带来了新的审美风尚。

(二)发式与发饰类

发式是指头发梳理成的各种样式,发饰则是伴随发式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美化发式的工具。

1.关于发式

“髻,总发也。古通用结。”晋代崔豹《古今注·杂注》:“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坠马髻无复作者,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行也。”这是古代女子常梳的发式,即将发髻挽在头顶或脑后。后世形容女子发式美丽有“髻荷”“髻螺”“髻鸦”。

除“髻”外,女子对发式的姿态也进行了再创造,例如:

“鬟,总发也。”指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鬟可表环曲、曲折义,如“鬟髻”“鬟结”“云鬟”。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浑玉臂寒。”

“鬓,颊发也。”《古今注·杂注》:“琼树乃制蝉鬓。飘渺如蝉翼,故曰蝉鬓。”鬓即靠近耳边的小发。鬓也可认为是一种发式,衬托头发的美感,如“云鬓”“蝉鬓”。

女子对于头发的细节处也追求完美,充满了美感,例如:

“鬋,女鬓垂貌。”将鬓发修剪得整齐,《离骚》“长发曼鬋,艳陆离些”,女子在礼乐场所,修剪鬓发,发饰绚丽多姿,增添了宴会的欢愉气氛;而段注认为“鬋,翦之假借字”,有剪断义。

“鬑,鬋也。一曰长貌。”段注:“一曰长貌,此别一义,谓须发之长。《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张舜徽赞同“鬑”本义为长貌,“鬑与双声,其义本同,《玉篇·髟部》:‘鬑,发长貌。’此乃鬑之本义,许书以训鬋为本义,故以鬋鬑比叙”。

2.关于发饰

假髻可制作多种发式造型,增强装饰效果。正是这种审美心理使得假髻的兴起成为可能。《周礼》中追师这个官职专门负责王后的假髻,“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左传·哀公十七年》还记载了“(卫庄)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这样的荒唐事,从侧面反映了先秦时代假发盛行的状况。秦汉作为大一统的社会,时代风气更是延续这一风格。

“鬄,髲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鬄训髲,髲训益发,则鬄为益发可知。易益古音同,鬄从易,假易为益也。”《毛诗注疏》:“正义曰:言夫人首服被鬄之饰,僮僮然甚竦敬乎!”

“髲,鬄也。”《释名·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诗经·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髲、被的声符“皮”均有加义,故髲指外加的假发。“髲髢”也作“髲鬄”“髲鬀”“髲”。

假髻曾用“副、编、次”表示,后为“髲鬄”取代。“副”最为珍贵,上插六种玉制的动物图像为首饰;“编”,指一种用绳编的较少玉饰假发;“次”今文“”,假发与真发依次序编合的发髻,无玉制饰物。三者使用场合不同,分别用于祭祀、采桑之礼及觐见天子之礼。假发多是取自罪犯剃下来的头发。贵族妇女一般是在祭祀、丧礼、宴请宾客时佩戴假髻,《周礼》:“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头发越浓密,越能做出复杂的发髻,越能区分尊卑。

二、髟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发式礼俗

两汉时期,我国封建时代的礼法制度规范已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发型作为服饰礼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其影响。宋镇豪指出:“发型……一般总视为各民族或各居民生活共同体内固有俗尚的无声表露。”③

(一) 关于头发的审美观

周代礼乐制度完备,发式内容繁复。长发一直是古人最基本的要求,无论男女均以长发高髻为美,甚至使用原始的发胶来完善效果。《诗经·都人士》:“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旟,音于,义为扬。

《诗经·君子偕老》有“鬓发如云,不屑髢也”之句,形容女子的头发美得如同天上的云朵,都不屑使用假髻,从侧面说明发多、发长、发黑是美发的标准。为了弥补头发上的不足,才会有假髻的出现。

古人在赋予头发诸多社会内涵的同时,也促成发型发饰不断涌现。石璋如先生在《殷代头饰举例》中提到了“追髻”“额箍”等十多种商代发型发饰。到秦汉时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头饰,如皇后参加祭祀时头上的发饰尤为复杂,《后汉书·舆服志》:“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二)关于头发的丧礼

(三)剃发之刑

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故重发不剃发,剃发多是受罚导致,对汉人而言剃发是蒙受羞辱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剃毛发,婴金铁受辱”之说。古人在受刑后会遮耻戴假发。后世所谓的“头可断,发不可剃”正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延续。

(四)长幼之序

古代强调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体现了地位、名分差异,实则是受儒家正名分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封建社会贵族能佩戴冠冕,平民一般只能带巾帻。冠饰也即头饰的繁衍。即使是在孩童时期发式也有专门称谓。

“鬌,发堕也。”《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孔颖达正义:“三月剪发,所留不剪者,谓之鬌。”像今之小孩仅留头顶的一小撮头发。《后汉书·周燮传》:“始在髫鬌,而知廉让。”“髫鬌”指幼年。

“髫,小儿垂结也。”“召”声有“小”义,故有幼童之引申义,《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髫小”“髫丱”“髫龄”均指幼年。

总之,《说文》髟部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先民对发式的认知,蕴含了独特的审美心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既是上古头发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今人研究头发文化的宝贵资料。

注释:

①《汉书·惠帝纪》应劭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5页。

②《汉书·惠帝纪》应劭注:“舂者,妇人不豫外,但舂作米。”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5页。

③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85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5-186.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5-429.

[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M].洛阳:中州书画局,1983:1003-1017.

[4]马大勇.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M].济南:齐鲁书社,2009:2-9.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7-352.

[6]李丽琴.《说文解字·髟部》字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王金凤.《说文解字》髟部字的思想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12(1):37-38.

[8]戴云亭.发式与发饰[J].上海工艺美术,1999(4):30-31.

[9]王方.东周女性发型发饰初论[J].考古与文物,2011(3):46-57.

责任编辑:赵青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1-0069-04

作者简介:杨恩慈(1992—),女,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16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1.016

猜你喜欢
说文
《慧琳音义》引《说文》刀部字略考
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考略
《尔雅义疏》引《说文》体例研究
《说文》部首次第关系略述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
《说文》“示”部字的宗教解释
《集韵》所引《说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