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天井的基本意象及其与封建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初探

2016-05-03 01:15郑雨晨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安徽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天井徽州民居

郑雨晨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徽州天井的基本意象及其与封建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初探

郑雨晨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文章主要阐述了徽州天井的概念、起源、基本形式及功能,并着重分析了其与封建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期能对今后的建筑空间设计有所启发。

徽州天井;起源;基本形式;功能;伦理文化

0 引述

中国建筑体系与其它体系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恐怕要算是这样的体验:每一个房间都开向一个与外界隔绝,只为我用的天井或院子[1]。“有堂皆井”是徽派建筑的特色。

1 天井的概念及起源

图1 徽州民居

天井,俗称“天空之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天井是由原始社会穴居中的“天霤”演化而来的。《释名·释宫名》中记载:“中央日中霤”的穴居阶段,原始人在穴居顶上开洞照明,雨水从洞口滴下,称之为“霤”。后来,“天霤”逐渐演变成在地上挖出露天的庭院(天井),然后在四面挖穴成四合院,或三合院等形式,并且这种地下四合院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到了地上。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汉人不断南迁至徽州,并将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特点融合,逐渐形成了这种可防盗、防潮的高墙、深宅、无外窗的“四水归堂式”建筑形式(图1)。单德启先生在《村溪、天井、马头墙》一文中说:徽州民居平面虽方整而不呆板,虽紧凑而不局促,虽格局统一而仍多变化,天井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2]。

2 徽州天井的基本形式

南方民居的天井组合方式比较普遍,采用天井的形式和当地气候条件、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布口方位、深浅不一。这种变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组成。通过对各种天井形式的分类归纳,我们可将徽州天井样式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四面都是住宅楼房围成的长方形天井。它的底层是由两组“一厅两厢”徽州古民居单元相对而成上、下厅堂与两侧两厢廊合围而成,二楼、三楼由两组厢房与环形“跑马楼”回廊组合而成。

第二种,一面厅堂、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天井。这“一面高墙”正是古民居大门开启处。三面坡顶瓦檐处的水瀽只有三边,另一边的雨水则从瓦檐沟里直接流到天井下。

第三种,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

第四种,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天井[3]。

3 天井的功能

天井的设计满足了人们渴望在私密空间里与外界联系的精神需求。作为门厅与厅堂的过渡空间,它将室内空间外延,使得人们在室内即可与自然亲密接触,不至于产生封闭狭隘之感,同时用围墙与房屋做为分隔,保证了了安全性与私密性,具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人们通常很喜欢作为“庭”或“堂前”而存在的这一小片室外空地,即使在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人们仍愿保留这一小小天井。在一个作坊里,室外的天井是工场的一部分。在一个法庭中,这个天井又成为旁观席[1]。或是雨天,传统的中国人在自家厅堂内坐着品茶或倚靠在柱旁,静静听雨水滴落,感受一片清冷气氛中家的温暖;或是炎炎夏日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天井旁,一边谈笑,一边在习习凉风中,欣赏那一方天井中风云飘过。透过天井口沿,可见白云袅袅遮角,可听河溪流水淙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滋味(图2)。“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正是徽州天井意境的真切写照。

图2 徽州天井上空

图3 天井内光线

从实用功能上讲,天井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由于传统民居“每个单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距离内全面满足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类似方面的日常需求。这些需求包括阳光、水、植物、私密与公共空间,世俗与神圣的空间,以及废物处理,原料供应等设施[1]”,因此天井的存在就至关重要。它可用于采光、通风、防潮、防火等实用需求。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庭院通常分为几进,外墙也很少开窗,因此整个房屋的采光通风等需求,就需要天井来实现。有了天井,室内不至于一片昏暗(图3)。庭院内的水缸、暗沟等也可用于蓄水排水、调节宅院内的微气候,同时解决了木结构的防火问题,并且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循环散热,使室内冬暖夏凉,甚至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

4 徽州天井与封建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

传统的中国人在使用一个环境时,通常比西方人更重视环境中所包含的象征及其它文化意义。一个环境的物质形式往往被赋予浓重的伦理、宗教或历史上的含义。人们喜爱根据“圣人”的先例,民间传说,或是像风水这样的文化传统来确定和解释大门的朝向、踏步的数目、城市平面的形状等具体建筑形式[1]。天井的使用正体现了这种建筑形式在宗教、文化层面的涵义。

众所周知,水在风水理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水气往往象征财气,因此天井和“财禄”也就息息相关,“风水之法,得水为先,藏气次之”。由于天井四面屋檐均与地面呈一定角度,向庭院内倾斜,可使屋前脊的雨水顺势纳入自家庭院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者“四水归堂”(图4),并且在天井中开凿水池以蓄积雨水,以示财不外流。更有将天井内地漏图案雕刻成钱形,寓意“流银”,即流下的雨水就是财气之水。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商目的当官,重视文化,在商言师,以商为耻。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概念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于是往往有一种聚财、敛财的思想。而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正是徽商思想的体现。天井在古徽州,就是“积聚为本”思想的反映。传统徽商,也称儒商,他们聚财、敛财,尊重传统文化,这些都在天井的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图4 四水归堂

同时,天井的设计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他们崇尚自然,希望创造一个能够与自然、与天对话的神性空间。但对于住宅私密性的要求却不允许它作为一个完全开敞的空间存在。而天井,在一个封闭性、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内为商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敞的空间,使得他们被压抑的内心得到释放,打破了传统民居庭院深深的封闭感,让人们可以在自家庭院中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实现了人们对“天人合一”这种儒家思想的追求。同时,在建筑技法上,这又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通过设计天井,展示出一种朦胧的空间美,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哲学抽象的艺术物化。

另一方面,从天井的建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古徽州“尊儒崇礼”的文化内涵。建筑,不仅契合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反映出当地的伦理文化。徽州民居通常以天井为中心,延轴线依山层层向上而建,具有层次结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遵循着严格的礼制[4]。从这种建筑格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实际使用需求自然形成的建筑形制无形之中解决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优化了建筑空间,体现着封建伦理文化引导下的空间秩序。

5 结束语

通过对徽州天井的研究,我们看到了自然地域环境、风水理论、当地传统文化与宗教观念、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于建筑形制的综合影响。天井,这种由居民实际使用需求衍生出的建筑形制,完美解决了传统民居宅院在实用功能上的一些问题,同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着传统居民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并用以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

[1]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J].建筑师,1989 (36).

[2]单德启.村溪、天井、马头墙[J].建筑学报,1996.

[3]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允鉌.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

TU-05

A

1007-7359(2016)06-0004-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01

郑雨晨(1996-),女,河南平顶山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本科在读,专业:建筑学。

猜你喜欢
天井徽州民居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徽州春雪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徽州绿荫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