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2016-05-07 10:30刘艳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3期
关键词:挫折感挫折情绪

刘艳娟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令人担忧和深思,这些留守儿童通常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任性、放纵、孤僻、逃学、厌学、打架斗殴、行为霸道、不懂礼貌、迷恋网吧、逆反心理强,对学校老师的管教或置之不理,或采取过激行为。

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的身影,感情上得不到交流,无法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缺少父母之爱,这对孩子心理产生极大影响。这些留守儿童往往出现紧张、焦虑、内向、自卑、脆弱、沉默寡言等心理现象。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就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心理信箱,开通关爱电话,设立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和不良心理,让他们带着乐观、轻松的心境去学习,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优良个性的心理品质。

培养这三大心理素质的根本入手点是: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孝心教育。一个有感恩心的孩子,他的言行举止都会 考虑到“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有感恩心的孩子会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他懂得父母挣钱的不易,懂得年岁已大的爷爷奶奶养育自己的不易,自然而然,就会用孝心来回报长辈的付出。孩子的心里充满了感恩,就不会有抱怨、偏激等言语和行为。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自然迎刃而解

所以家长,学校都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孩子才能健康发展。一个生活在感恩世界的人是幸福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心中充满了正知正见,就会对身边的不良现象有自发的抵抗力。而培养孩子感恩心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这是当今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挫折感挫折情绪
Holism in Education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挫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职院校学生挫折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犯罪动机探析
终身不遇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