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

2016-05-08 18:12陈观礼
关键词:交通规划布局

陈观礼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各类生态区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重点探讨城市近郊地区生态建立与复育等方面,以期对同类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规划背景;布局;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64-2

1 规划背景及综述

1.1 规划背景

环境保护是世界性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

1.2 生态示范区类型

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1.3 规划综述

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的打造、建立及经营,是综合性的生态示范区,必须基于现有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修复、扩大再利用;以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为基础,以适度开发利用为促进,通过生态湿地环境的建立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效益来回馈生态环境建设,满足规划区生态、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是海陵区探索城镇近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试点。

2 规划概况

规划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至碧桂园、泰东河,西至卤汀河,南至新通扬运河,北至启扬高速、海陵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38平方公里。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遗存分布于海陵和兴化两地。基地位于海陵与兴化之间,与海陵主城仅一河之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著名历史文化资源有渔行古村,重大节庆有大型庙会活动。海陵城北生态示范区域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属苏中里下河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组成部分,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乡,坑塘及水域面积约占规划区用地的26%。

在规划区北侧有启扬高速,从扬州到启东,贯穿江苏省东西,将规划区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便捷联系起来。

3 发展功能与定位

3.1 功能定位

展示海陵“生态名城”的绿色载体,彰显“渔行文化”的城市名片,体验“水城慢生活”的旅游胜地,推广“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功能导向

生态功能:以湿地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海陵区北部的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旅游功能:依托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适度发展的,集水鄉生活体验、生态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功能:以泰州整体文化及渔行村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慢生活”体验区;农业功能: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集现代高效农业、特色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配套产区。

3.3 发展引导

配合泰州发展趋势,依托海陵主城及主城区所倡导的“水乡慢生活”主题,与主城合二为一,建设成为海陵区水乡主题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

4.1 发展导向判断

规划区所处的城乡结合地区的特殊地理区位,促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南游、北农、西居、东林”,具体如下:

①南游。北部生态区通过整合渔行水村、丁冯村和唐甸村的优势特色资源,适度发展城市近郊水乡休闲旅游,融入主城区“以水为魂,打造梦里水乡慢生活”的旅游主题,并承接主城区旅游功能转移。②北农。在城北现代农业走廊规划中,已确定了本规划区作为农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依托已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壮大,发展形成泰州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③西居。规划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现状杂乱蔓延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合归并,集中布局安置在海陵北路沿线,形成了西部集中带状的整体式规划格局。④东林。规划区东侧人口密度低,农村居民点少,不受各类建设用地及污染源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林地资源;是发展生态涵养林的理想区域,通过逐步关停沿河造船企业,实行生态复育行动,发展生态涵养林,加强整个规划区的水体生态涵养。

4.2 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连两心、一带串四片”功能格局。

①一轴连两心。一轴,即以东风北路为主轴的生态展示轴。两心,即水乡休闲中心和生态度假疗养中心。水乡休闲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依托渔行古村和丁冯水村,集乡村体验、水上娱乐为一体;生态度假疗养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结合规划生态湖设置,集滨水休闲、疗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②一带串四片。一带,即生态缓冲带,沿宁启铁路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四片,生态农业片区,水乡休闲体验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和生态复育片区。③三翼接四方。三翼,即西侧的卤汀河生态涵养通廊、南侧的新通扬运河生态涵养通廊和东侧的泰东河生态涵养通廊。四方,即北部的里下河湿地生态区、东北部的溱潼湿地生态区,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的城北生态大走廊。

4.3 用地布局

规划用地布局以片进行统筹安排。

4.3.1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在泰渔路以北设置大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在泰渔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设置观光农业用地;在社道河以东、泰渔路以北设置标准化水产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海陵北路设置条状村庄建设用地,并配备相应公建用地。

4.3.2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根据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片区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归并,同时考虑到“就地城镇”发展需求,在渔行村北侧、东风北路宁启铁路交叉口西南侧、站前路海陵北路东南侧设置商业用地,用于社区层面公建配套。在东风北路与盐河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公园绿地和商业用地,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水乡特色旅游的门户;在东风北路、站前路交叉口西南侧增设商业用地,主要用于花卉交易。

4.3.3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放大东北部水面规模,打造人工生态湖,并结合湖面增设旅游开发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保留东风北路、社道河交叉口东北区域及社道河、斜风河交叉口西南区域村庄建设用地。

4.3.4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取缔盐河沿岸违章造船工业企业用地,保留盐河北侧苏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交通系统,全面支撑生态区交通发展目标——“快速通达、有机互联、慢行体验”。

5.1 对外交通规划(快速通达)

规划区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为骨架的“三纵三横”方格网对外道路交通系统。

5.2 乡村道路规划(有机互联)

乡村道路具有三大服务主体:自身交通出行,产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交通需求。乡村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对各大功能板块(生态板块、旅游板块、农业板块等)进行有机串联,加强各大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

5.3 慢行交通规划(慢行体验)

5.3.1陆路慢行交通

规划结合乡村道路的设置,整合自行车慢行交通,划定自行车道,形成环生态区的陆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交换乘枢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沿途多处选点设置B+R非机动车租赁硬件设施,统一管理,便于游客就近租/还。

5.3.2 水路慢行交通

通过对河道水系的深度梳理,选取并打通部分水体条件较好的河道,结合旅游功能的布局,形成水路交通游线。

5.4 公共交通规划

5.4.1 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

东风北路和盐河交口区域西侧,是生态区休闲旅游主起点,客流集散量大。规划结合旅游功能的设置,在该区域建设1处公交首末站,并打造成为换乘枢纽,用以对接泰州主城往返的公交流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流。

5.4.2 公交线路

结合公交首末站的设置,规划设置2条双向环路的生态区内部公交路,串联生态区所有功能板块,实行本地居民公交出行与游客游览共用形式,根据季节性公交客流量彈性设置发车间隔时间。

6 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管制

6.1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规划借助泰州市总规中确定的“清水维护通道”,将本规划区与城北地区其它生态群落连通融为一体,从大区域角度建立整个城北地区的“生态湿地体系框架”。

6.2 生态功能及空间管制区划

结合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要求,将全区划分成3个生态功能管制分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3个生态区包括:禁止区、限制区、宜建区。其中禁止区面积为625.48公顷,具体可分为:设施农业区228.69公顷,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为限87.18公顷,卤汀河生态通廊37.29公顷,泰东河生态通廊13.19公顷,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43.19公顷,宁启铁路生态通廊61.86公顷,生态复育区154.08公顷。限制区占地面积395.19,分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为限199.07公顷,生态涵养区196.12公顷。宜建区占地266.13公顷,分为:生态宜居区247.19公顷,生态经济发展区3.72公顷,生态旅游开发区15.22公顷。

①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卤汀河生态通廊、泰东河生态通廊、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宁启铁路生态通廊、生态复育区7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625.48公顷,是景观及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②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生态涵养区2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395.19公顷。该区域现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区域之一。各生态分区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和林业,禁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建设,该区以生态资源建立与保护为主,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利用。③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生态宜居区、绿色产业发展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共三个生态分区,是城北生态区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亦是本规划区的主体经济产业区域。

7 结语

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如何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为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韩世华.关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问题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 丁志伟,张改素,刘静玉.城市规划制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J].高师

理科学刊:1-5.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布局
希捷多重布局迎战存储黄金时代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VR布局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车展前后 探底爱信息技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