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

2016-05-12 07:09王玉琼练红宇高丽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专业

王玉琼,练红宇,高丽楠

(成都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校城融合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

王玉琼,练红宇,高丽楠

(成都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校城融合是高校及各学科专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各学科专业更应借校城融合之机构建或调整其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成都学院新兴学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应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调查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加强与地方的融合,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地方经济与产业,创新开展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校城融合;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校城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并将其作为高校转型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校城融合办学理念是传统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理念的延续与深化,是高校发展战略升级的一种体现,其目标是推动高校与所在城市实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共赢。校城融合战略的内涵丰富,融合层面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学校的体制机制建设,到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乃至各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等,都要加强与所在城市的融合。成都学院作为成都市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也致力于推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既关注学校层面与地方的融合,也鼓励和支持学院、专业与地方融合。作为成都学院新兴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应抓住校城融合的契机,实现本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1 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应积极贯彻校城融合战略

1.1 校城融合战略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机遇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许多新兴专业应运而生。然而,新兴专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经验不足,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等等。因此,新兴专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专业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借势”,找寻时代提供的契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成都学院的新兴专业。该专业在全球范位内都属于较新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只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的兴起则更晚[1]。2004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高校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适应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学科的后发优势,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办学经验,以及时代提供的契机。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13年,因此更要借助“校城融合”这一契机,坚持以校城融合发展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推动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实践教学环节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贯彻校城融合战略的切入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2]。2015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机制,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从这种意义上讲,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机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之路。可见,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顺应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顺应成都市“文化强市”战略,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当前,还应积极借助学校大力推广的校城融合战略,推动本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并带动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及体系构成

2.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要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贯彻校城融合理念,首先要弄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2.1.1 综合性

根据文化产业综合性特点和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也带上明显的综合性特征。首先,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新闻出版、音乐产业、动漫游戏、电影电视、工艺美术、主题园区、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体育娱乐、手机网络、教育培训、文化贸易、文化政策、文物遗产、文化投资等,相应地,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也相应涉及多个文化领域从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其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信息处理以及沟通表达等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规划、策划、决策、经营、管理等专业能力等,实践教学正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任务要求有相应综合性强的实践教学任务设计。

2.1.2 应用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也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一方面,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十分注重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以成熟的专业技术和规范为基础,本专业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具有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活动的应用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本专业人才应用文化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2.1.3 开放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必须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内容、时间、空间“三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体系,它必须在文化产品生产、服务、管理活动中获得应用,它决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同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即在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的前提下,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开放教师研究项目、各级学科竞赛等为平台,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引导学生走访企业,了解市场,系统地掌握文化专业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微观空间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从宏观与微观体系的差异与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

2.1.4 主体多样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体既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本行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精英等,呈现主体多样性特征。作为实践教学主体之一的专业教师,更强调多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3]。大型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行业精英,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以及创新性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均可吸引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精英参与进来。

2.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根据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性指导意见,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成都学院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具体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策划,文化市场经营等能力,能在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等部门从事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策划,文化市场经营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构建完整、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类 (如图1所示)。第一类是课程教学实践。该环节主要结合管理学、文化创意产业导论、文化产业经济学、现代服务业管理等平台课程,将实践教学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应用,提高学生文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二类是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学生进入高段学习后,对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把握,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综合实践调查十分必要。通过专业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深入文化产业行业,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能力要求,感知本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将课堂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形成专业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本科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5]。2004年,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及辅助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在第七、八学期完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在老师指导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和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撰写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研究能力和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第三类是社会实践。为了增加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进行统筹安排,使学生尽快体验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及本专业能力要求。

图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 成都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地方融合的具体措施

3.1 创建专业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各实践环节提供场所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陈旧的教学手段和专业实践的运行方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必须加强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相结合,将校内外的学生专业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6]。一是指导创办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包括指导本专业学生在校内创建模拟文化公司。一方面,可创建专门的文化产业实践工作时,供师生课堂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所用。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创建以学生为主的文化模拟公司,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初步培养创业意识。二是积极创办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组织学生到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管理部门去见习、实习。见习就是组织学生到文化生产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参观性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对专业岗位有感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习就是组织学生到文化产业单位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训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熟悉或掌握岗位运作原理并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岗位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的见习实习就有了稳定的实践场所。成都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企业种类繁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其中规模较大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与本土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必要的实训场所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地也有显著优势。

3.2 聘请成都市文化行业精英到学校参与本专业各实践环节的指导

一是聘请行业精英进入课堂,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具体指导,包括专业综合实践项目选题指导,以及过程设计指导等。同时,若将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产品开发、推广等经验直接介入教学实施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实践的首要步骤是选题,为确保专业实践课题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调研选题上除了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也要主动征询成都市文化行业、产业的意见。其次,调研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也与调查对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实践调查对象主要为本地的文化市场和相关企业,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调查对象,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形成关于本地文化市场的专题报告。这一过程中,若能得到本行业人员的配合与指导,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毕业论文也是文化行业精英可参与的重要环节,集中时间聘请行业精英对文化产业市场现状进行介绍,学生可据此选择相应的研究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撰写提纲、查阅资料、开展调查等,过程当中也可积极听取行业意见,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也可聘请行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既利于学生认识论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也可对行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二是在社会实践环节吸纳本地文化行业精英的参与。社会实践对于文化产业管理学生能加深对文化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提升就业竞争优势、增强创业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教师应引导文化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将课外时间或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做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科研或生产性质的活动,这一过程对毕业后的考研或就业意义重大。竞赛活动中,可聘请文化企业精英参与,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拟定专业竞赛项目,并指导学生积极参赛。

3.3 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自主开展各类实践

首先,依托成都市文化资源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将实践教学穿插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并要求实践学时必须达到该门学科总课时四分之一以上。例如讲授《文化产品及营销》“文化纪念品分类”一章时,引导学生到到成都市区的文殊院及文殊坊街区、武侯祠及锦里街区、杜甫草堂、洛带古镇等旅游文化景区,实地了解不同的主题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纪念品的种类、价格、特色及游客需求,建立区域文化纪念品的谱系,掌握文化纪念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讲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一章时,让学生到学校及学院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等查阅我国不同菜系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发展趋势等资料,在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实地调查并体验成都市著名川菜馆的空间分布、市场特征及融合创新等情况,最终形成专题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实地考察体会。通过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策划与经营、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市场拓展、文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从事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策划、文化市场营销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根据成都市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例如,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营销、消费、管理服务等环节进行调查分析,熟悉文化产业的供给环节,为他们提高文化经营、产品策划能力打下基础。对文化消费需求进行调研,让学生走进文化消费人群,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调查分析,增强营销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另外,在社会实践方面,到本地文化部门见习或实习。如到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实践学习,对照文化产品制作进行工作原理讲解,熟悉文化产品的制作流程,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争做文化产品设计与生产领域的行家里手;到文化服务部门观摩文化服务的基本要领,了解文化服务中难点和特点问题,提高行业实践的适应性;到文化管理部门实践学习,解读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学习文化管理政策制度,并力争承担文化产业管理及服务工作。

[1]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4):143.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05,(1).

[3]余秀华,李润玉.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教育探索,2007,(12):47-48.

[4]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23-125.

[5]柴岩,李欣,蔡萍.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3):92-93.

[6]王庚.试论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5):78-80.

责任编辑:周哲良

G642.0

A

1672-2094(2016)02-0085-04

2016-03-02

王玉琼(1974-),女,重庆永川人,成都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旅游文化。

练红宇(1970-),女,成都人,成都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

高丽楠(198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成都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环境与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