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16-05-12 07:09黎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升级转型

黎玲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黎玲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我国的乡村旅游已经拥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新型城镇化的新背景下,如果对乡村旅游进行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内涵出发,梳理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升级、生态转型、产品升级和政策升级四个转型升级途径。

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概述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使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并伴随进入城市那部分人口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城镇化过程。传统城镇化以城镇规模扩大为目的,造成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程度高,但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扩大了城镇的范围但未改变经济结构等现象。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城镇比率和城镇人口比率提升的过程,更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水平提高、城市文明不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1.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内涵分析

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郫县农科村开启了普通公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端。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暂无统一的定义,从乡村旅游的要素出发,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定位界定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城镇居民为旅游主体,以乡村风貌、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等乡村自然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物为旅游客体的旅游活动形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是乡村旅游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的依托和灵魂。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农业”的产物,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乡村农业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以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满足物质需求为目的,而乡村旅游在乡村农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田园生态风光、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延展了乡村资源的精神内涵。

第二,感受乡村文化生活和体验乡村生态环境相结合。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城镇人口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其根本旅游动机在于寻求不同于城镇生活环境的自然文化环境,乡村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了城镇居民对自然环境的求异性,而乡村民俗文化生活则满足了城镇居民对文化环境的求异性。

第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效益相结合。乡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地就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实现乡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民卫生习惯,增强乡村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内涵分析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三个方面。“转型”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升级”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能力。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首先,应优化乡村旅游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利用效率,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通过旅游科技的进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游资源、资金、技术和设施的利用率来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其次,应以经济效益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拉力,以生态效益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社会效益作为乡村旅游的结果,注重乡村旅游综合效益的提升。

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乡村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新型城镇化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减少、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受到破环。

2.1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不断缩小城乡差异,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的过程,客观上为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改善乡村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了保障。但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乡村旅游地的减少、乡村传统文化的消失和乡村生态环境破环等危险。

2.2 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旅游业作为综合型产业,能够带动交通、通讯、餐饮等多个行业的集约发展,改善乡村地区的医疗教育条件,实现乡村居民就地就业,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心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通过乡村旅游这一载体,以提高经济收入为导向,引导原住民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实施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构建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从生态转型、文化升级、产品升级、政策制度升级四个方面进行。其中,政策制度是整个升级路径系统的保障,生态转型是前提,同时又是构建乡村旅游产品的自然景观,文化升级是基础,同时又是构成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积淀,最后,通过产品升级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图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图

3.1 乡村旅游文化升级

乡村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不断消失的过程,然而,乡村文化的消失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体是乡村原住民,留住原住民,使其就地城镇化是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载体,它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带来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解决乡村原住民的就业等问题,使原住民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将乡村文化传递给城镇居民,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文化以乡村民俗文化为主要类型,包括以农耕文化、手工业民俗为代表的经济民俗文化,以成人礼、婚礼、葬礼、家族民俗、集市民俗、历法民俗化,以民间体育竞技、民间艺术、民间口头传承民俗为代表的游艺民俗文化。

目前,对以上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主要以观赏性开发为主,半数以上的乡村民俗文化未得到开发,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鉴于此,应通过乡村文化的开发实现其保护传承,构建由观赏型开发、体验型开发、商贸型开发构成的乡村文化开发体系。观赏型开发主要通过建立乡村民俗博物馆的方式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展示,以实现其文化传承的功能。体验型开发以乡村社区参与为主,组建乡村民俗文化演艺公司,再现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传承乡村文化。商贸型开发通过构建乡村文化创意园区,开发乡村文化工艺品,实现乡村文化商品的创新。

3.2 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

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对于乡村生态建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集中处理垃圾、改水、改厕,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等方式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乡村旅游景观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生态转型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上,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环保技术为支撑,以乡村旅游村落集中化和特色差异化为导向,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深度和循环使用,构建乡村旅游良好的生态空间。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当代人受益,享受乡村资源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还要使子孙后代享有乡村资源的综合效益。因此,乡村旅游生态转型首先应遵循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在乡村资源发展旅游功能的同时,运用沼气技术和太阳能技术对乡村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其次,将环保技术广泛运用于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并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闲置房产,餐饮、住宿等需求尽量进行本地取材。第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对农产业进行生态化加工,以满足城镇居民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购物需求。

3.3 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构成。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是城镇居民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所追求的核心利益和乡村旅游产品提供的基本效用。城镇居民对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文化与城镇地区的差异性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是城镇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核心驱动力。乡村旅游的形式产品是乡村地区向城镇居民提供的旅游产品的具体构成项目和旅游服务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由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构成的乡村旅游吸引物、由乡村风味饮食、乡村工艺品、乡村地区组织开展的旅游节事活动等构成的旅游服务。乡村旅游的延伸产品是指城镇居民在购买和消费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附加服务的总和,包括旅游信息、旅游预订、售后服务等在内的旅游营销网络。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的体验性、文化性和深度化日益加强,而乡村旅游产品却仍然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买农家菜”的“农家乐一日游”阶段,这一供需矛盾直接导致乡村旅游消费层次低和时间短,迫切需要乡村旅游产品从三个层次出发进行全面升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仍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能够满足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但城镇居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旅游交友、健康养生、受教育等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领域,应进行产品的功能升级,而实现功能升级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有形产品领域的开发升级、服务升级和形象升级。开发升级应着眼于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乡村资源的稀缺性和代表性,一方面进行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挖掘和民俗文化的特色挖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构建乡村旅游的交友和受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完善交通道路、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特色功能。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其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实现服务升级。通过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和营销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形象升级。在乡村旅游产品延伸领域,构建乡村智慧旅游体系,提升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体验价值。

3.4 政策制度升级

政府的政策方针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为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需有关政策、法规及制度进行规范、引导、扶持与推动,总体上包括激励型政策和约束型政策两个方面。首先,政府需出台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通过保障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权,积极调动农村原住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第三,政府应制定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餐饮、住宿、购物等各个服务环节在生态保护、市场规范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以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曹传明,刘亚臣,彭晓烈.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与发展思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1).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3]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

[4]龚娜,关于乡村旅游内涵、外延及效益理论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0,(5).

[5]张春龙,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解读[J].中国名城,2013,(9).

[6]李莺莉,王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6).

[7]蒋薇,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周哲良

F592.3

A

1672-2094(2016)02-0034-03

2016-03-15

黎 玲(1983-),女,四川遂宁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城镇化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转型
回暖与升级
家乡的城镇化
沣芝转型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