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2016-05-12 07:09严佩升邓天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育核心

严佩升,邓天丽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严佩升,邓天丽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基于当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大学生,;就业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人才供求的变化。各大高校为应对市场需求,开始注重培养多元化人才,并走上大规模扩招之路,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图1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5年为338万,2009年为611万,2014年为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49万,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如果再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超过800万。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当前的就业形式依然严峻。

图1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网(htt p://www.eo l.c n)。

从就业率的角度看,近年来,全国高校就业率基本在70%左右的水平,2001年初次就业率为70%,2006年上甚至77%,2008年和2009年下降至68%,随后有所回升,2011年达到最大值77.8%,2013年又回落至71.9%(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一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保持平稳有关,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脱节,使得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因此,要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图2 2011-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变化图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1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正是对这一政策的响应。那么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建立在职业素质基础之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使其工作能够延续且能够适应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职业能力,是除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以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1]。这一基本能力由六部分构成,即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承受能力。

2.2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现状

(1)大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重视不够

在2015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对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所做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应具备的素质有16项之多(见图3),其中求职大学生看中的能力排在首位的是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其次分别是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责任心等。而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交往合作能力排在了第15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16位,创新能力位居第8,计划执行能力位居第9,职业核心能力恰恰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但却被求职大学生们所忽视,这一现象着实令人堪忧。

图3 求职大学生认为就业最应具备的素质资料来源: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2)职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缺乏

尽管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方面仍显不足。我国的高校在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尤其薄弱,刚刚起步。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教学体系方面也尚未体现出“能本教育”的特点。而负责知识传授的教师也还处于重教学而轻实践的阶段。

(3)对职业核心能力内涵认识不足

一些高校片面的认为职业核心技能就是强调“实践”,强调动手操作,于是在课程设置上重适用操作课程,而忽视人文和基础教育内课程,尤其是能真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

(4)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所需设施不健全

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许多高校应为经费的制约、或者政策的限制,不能及时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和场所,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融汇贯通真正运用于实践。

3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的构建

从前文对职业核心技能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多角度、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基于此,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支持保障体系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进行了构建。

3.1 课程体系建设

要使培育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要,就必须以改革课程体系作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培育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应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管理学类课程、第二课堂等六大类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学科专业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其专业素养;公共选修课程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思维,培育创新思维;管理学类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对以后投身工作有积极意义,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实践课程能使学生将前面积累课程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提升其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承受能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有学生社团、校团委以及各种学生团体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第二课堂的开设离不开学校各级的支持(见图4)。

图4 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核心能力培育关系图

3.2 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既要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不能简单的只依靠教师的理论传授。要着力打造优质、特色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开展各类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间交流学习、学生的教学反馈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指导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纸上谈兵,也要落实到各项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仍需不断探索创新,尤其是对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讲授法向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法转型,这样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又掌握了理论。

3.3 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即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使学校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把以课堂为主的知识传授模式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和的一种教育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利用资源,而高校输出的人才科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又可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可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型人才,同时还可从社会中引进先进人才充实高校的人才库。要实现产学合作就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一方面,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提前让学生提前介入专业,了解专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设置;另一方面,时常与企业共同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参观交流、联谊晚会等,既有利于人才培养方与需求方传递各自的信息,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计划、交往沟通等能力。通过紧密的联系达到实习基地变就业基地的效果最终促成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3.4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1)转变观念,建设就业软环境

第一,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坚定就业信念。信念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有了基本的为人处世之能信心便油然而生。所以除了课堂上要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外,课外活动更应该侧重培养这些基本技能。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前文对就业现状已做过深入分析,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学生走入社会必将面临各种困境,所以在校期间为学生开设此类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提前认识到面临挫折或困境时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如何对待挫折,树立学生顽强的心理。同时丰富多彩的各种竞赛活动就成为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最好平台。

第三,在教学中重视职业资格认定。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虽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能力,但却是就业最好的敲门砖,是为学生打开职业核心能力展示舞台的钥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重职业资格考试知识点的传授,当然认为“资格证的考取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这种观点必须转变。

(2)加强投入,完善就业硬环境

第一,建设学科实验室

实验室是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第一阵地,也是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一大平台,所以建设好学科实验室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支撑之一。

第二,创办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

最好的就业就是创业。建立创业园为有梦想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一个专门场所,既是对他们创新创业的鼓励,也是对他们职业核心能力培育和施展提供实战机会。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专项资金,为有价值的想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入实体营运。

第三,建立实训基地

实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实训课程设置的学科是不健全的,所以建立实训基地是高校必须投入建设的硬环境,也是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前文提到的与企业紧密合作,资本雄厚的高校也可以自己投资,建设既可实训又可投入生产的基地,此外,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应为高校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当地市场培育适销对路的人才资源出一份力。

[1]杨玲.高职“两课”教学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科技文化,2009.(1):44.

[2]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R].麦可思研究院,2015, (04)-16.

[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压力调查报告[R].腾讯教育网,2015-05-29.

责任编辑:邓荣华

G640

A

1672-2094(2016)02-0145-03

2015-12-1

严佩升(1985-),女,四川南充人,昭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

邓天丽(1965-),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逻辑学及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