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管窥

2016-05-14 19:12李松��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百草园技巧笔者

李松��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们已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阅读教学相对小学语文阶段教学而言更容易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不少教师缺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形势不容乐观。那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该采取何种阅读教学策略呢?

就笔者而言,首先,教师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并形成“大语文”教学观,为学生们制订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们高效阅读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语文、阅读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多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质量;再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高效阅读打下基础。以下则是笔者结合教学案例从这三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策略探究。

一、 更新观念,形成“大语文”阅读教学观

所谓“大语文”教学观就是指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生活为拓展点的一种语文教学观念,即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教学。显然,“大语文”教学观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转折点,它让语文教学从理论知识的教学拓展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们学会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运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大语文观”落实到实际中呢?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事物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可阅读的材料进行语文阅读;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换言之,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语文教材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插入讲解新闻等。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并让学生们划出描写济南冬天的具体句子,接着,笔者再详细讲解分析这些描写冬天的语句,让学生们体会其中的意境。随后,我还鼓励学生们有情感地朗读这些句子,待学生们朗读完毕,笔者又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家乡的冬天是怎样的,有些什么特色的活动,并让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冬天的写作手法即兴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冬天。如此便成功将教材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即兴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二、 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收获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必然要适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阅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语文阅读分享活动,即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在课后阅读中所喜爱的一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多进行课后阅读,并且,每一节课正式上课前15分钟均为学生们的阅读分享时间,笔者按照轮流的形式,让学生们依次上台演讲,分享一篇自己觉得值得一看的文章,说说自己的推荐理由并列举其中的精彩部分。一个学期过后,笔者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阅读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可见,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确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语文阅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符合语文教学宗旨。

三、 注重技巧传授,为高效阅读打基础

众所周知,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高效阅读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事倍功半。故而,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们粗略地阅读这一篇文章,待学生们看完后,笔者又让学生们进行文章精读工作,即详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并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文章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存在的时间,接着再分析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着怎样的情感,最后再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一来,阅读变得有章可循,长此以往,学生们便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板块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形成“大语文”教学观。教师还应当多开展一些阅读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为语文阅读打下基础。长此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中学(225200)

猜你喜欢
百草园技巧笔者
学校里的“百草园”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老师,别走……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