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2016-05-14 23:45王斌刘琰王志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

王斌 刘琰 王志敏

摘 要:在分析国内科技文献翻译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薄弱的原因以及目前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为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翻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133-03

1 国内科技文献翻译工作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有所加强。卢思源和吴启金曾在《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中指出:目前,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涉及社会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而科技翻译已经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1]。另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专业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各种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专业技术高度融合的现象对科技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目前,国内的科技文献翻译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境。

首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的掌握都不够扎实,译文中屡屡出现语言错误、错译、漏译;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大多没有专业背景,单凭通识的语言知识基础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科技翻译任务。虽然通过培训及深造,这些翻译人员也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所需周期较长,而且文、理学科的差别限制了学习效果,导致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只能掌握专业知识的皮毛。

其次,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科技翻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跨度更加广泛,每一个大领域又包括若干子领域,既要跟踪前沿动态,又要精准地找到目的语语汇完成翻译,对于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次,很多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只将目光放到了翻译工作本身,且对翻译内容所属领域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导致了翻译成果没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3]。很多科技文献的检索、整理以及情报的归档和共享存在很多漏洞。鉴于以上情况,在大力培养有潜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的同时,加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力度,使其成为未来科技翻译行业的生力军也不失为一个新思路。

2 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科技翻译能力现状

笔者曾在所就职的高校选取30名装备保障维修专业的四年级学员进行过一项科技论文摘要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重点考察科技文献翻译过程中,学员对文体特征、专业术语、长句、难句等问题的处理。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学员在科技翻译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专业背景知识缺乏了解。科技翻译是综合运用具体学科专业、英语语言学、英语翻译学等领域知识的一项工作。译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科技翻译质量的前提。如果译者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精准,会直接影响其对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词语的理解,甚至导致译语逻辑混乱,文章的信息点表述不清,从而严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其次,英语语言水平不过硬。众所周知,英语语言水平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如果译者对基本的词汇知识和语法、句法都没掌握扎实的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就无从谈起。而目前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普遍侧重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翻译,更有甚者,只是根据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词汇的运用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直译,导致读者在译文中只能看到词汇的堆砌,而无法轻易辨识其逻辑关系和语篇结构,加之语法结构和语汇错误,译文变得异常晦涩难懂。本次受试学员的译作中句子和篇章层面的错误尤为突出,如:译文与原文文体不一致,句子冗长,结构混乱,时态不一致等。

第三,翻译方法、技巧欠缺。此次翻译测试的受试都已完成大学通识英语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他们对科技文献翻译的规范知之甚少,对科技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特定句型,如被动语态和分词结构,也无法做到熟练运用,导致译文中时态混乱、人称混乱。

第四,消极心理因素。从受试对于自身科技翻译水平的表述中,笔者发现不少消极心理的表述,其中畏难情绪最为突出。受试普遍认为自己英语基础薄弱,难以承担翻译重任。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试学员普遍出现词汇量骤减,整体英语水平呈退化趋势的现象,加之对某些专业领域或专业领域的某些分支不够了解,从而对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产生了抵触心理。多年来,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一点无论是从教学指导思想,四、六级考试侧重和教学研究上都可窥见一斑[4]。市面上盛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大多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很难见到涵盖系统的翻译知识、方法指导和技能训练内容的。全国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也是最近几年才将翻译的分值增加到15%。高校教师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远不及对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和听力教学的研究频度高。久而久之,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培养就变得困难重重。要想促进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教师队伍培养上着手,完善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

3 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科技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通过充分调研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该指南针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各高校的学科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学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可以作为新时期普通高校制定教学大纲,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个部分展开。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译的语言技能,同时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等知识[5]。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提升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各高校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指南》中提出的课程设置总体思路,积极改进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的现状[6]。各高校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广泛开展关于EGP、ESP、EAP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讨论,尤其是ESP和EAP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要编写或引进具有院校特色且适应院校需求的教材,完善具有院校学科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并帮助学生丰富第二课堂活动,逐步实现其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学计划、学习资料、硬件设备、教学力量、评价措施等一般因素,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气氛,社区及社会的支持力度,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及教师的策略和风格等隐性因素。

针对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培养,高校要着重围绕科技英语翻译设置拓展课程群,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科技翻译工作的认识都很局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常常误以为科技翻译中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至于英语语言知识,只要有一些英语基础,依靠工具书籍也是可以完成的[7]。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误以为只要英语基础好,稍稍了解一些科技知识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而翻译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远非如此,一名出色的科技英语翻译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能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中[8]。除此之外,良好的汉语功底同样是做好翻译的必要保证,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汉语功底都决定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的表达。为了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的英语翻译人才,我们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就应该围绕科技英语翻译,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应包括翻译基础类课程,如:英汉笔译、英汉口译、科技英语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技巧等;汉语文化基础类课程,如:现代汉语、文学名著欣赏等;专业英语类课程,如:船舶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通过多样化的必修、必选以及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增加学生接触专业英语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转变,成长为“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科技人才。

其次,要坚持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应用提高阶段的拓展教学工作,确保大学英语四年学习的一贯性。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并且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通常开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授课内容以通识英语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夯实基础并通过国家统一设立的考试。应用提高阶段通常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很多学校在此阶段不再统一开设英语必修课,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依靠选修课[9]。选修课开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技能类、文化类及专业类的多门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由于选修课课时有限,随意性较强,且没有统一考试作为衡量标准,很多学生并未在此阶段的英语学习上取得实质进步,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英语已处于半陌生状态,词汇量骤减,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均明显弱化。据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应该实行一体化教学,全盘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英语学习,通过在三、四年级开展丰富、实用的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借助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桥梁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概念澄清、思维交叉、观念碰撞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技巧,为接受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另外,应当制定高校毕业生外语水平考试制度,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指引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在教学实施计划中增加科技英语翻译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实际授课中,要结合具体翻译任务为学生讲授科技英语的特点、写作风格、用词特点和特有的构词方式以及科技文章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对平时遇到的翻译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第四,培养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瞬息万变都对科技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补充更新所学知识,时刻跟踪理论前沿是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各种学习资料、音视频材料随处可得,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消除了外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成为工科院校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当逐渐被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取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要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在课外学习环节也应该充分依托网络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补充必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组织、参与多种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各校应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科的学生培养,它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翻译本身是一门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还要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翻译课程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就要求相关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还要时刻关注译界的最新动态,时刻准备用新鲜的语料来补充课堂[10]。在师资选择上,应从其从事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严格把关,其工作经历、译作的数量和质量、其将翻译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都应在考察之列。另外,其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翻译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师资培养上,校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翻译类课程的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接触各领域的翻译实践工作,以确保理论实践不断线。只有久经沙场的译者和钻研翻译教学多年的学者才是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保障。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各领域的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工科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与世界科技的融合程度以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深化工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精英的科技翻译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2]季压西.军事翻译研究: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在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军事翻译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Z].2010.

[3]唐希.试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英汉翻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12—114.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24(1):63—66.

[5]王丽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234.

[6]赵俣.关于培养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71.

[7]樊养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写作卷面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2):84—86.

[8]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2):44—46.

[9]陈乃芳.WTO与外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10]李景端.当前翻译工作的问题和呼吁[J].中国翻译,2000,(5).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浅议科技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