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生活德育实施途径分析

2016-05-14 15:55王嘉博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网络环境德育

摘要: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导致大学生们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观点、政治观点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冲淡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面效果,对青少年德育培养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德育培养提出的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网络环境下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德育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德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93-01

网络社群是数字化的个体之间结合而成的一个网络群体,在这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发生一种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特定目标和共同期望。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群是一个模拟与想象的网络共同体,并不是真实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其形成和沟通形式都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基础之上。

一、网络环境的发展对于德育工作的展开有着以下的几点优势:

1.网络社群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空间。大学生的多半时间是在生活园区度过的,网络成为大学生园区生活的重要依赖。网络社群的形成依赖于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学习,为放松、拓展人际关系的大学生个体提供了结群的可能性,即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播这一沟通形式,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因共同的利益诉求或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同一个网络社区,使成员在网际空间中分享资源,交流信息,享受空间的自由度,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拓宽了空间,成为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平台。基于网络社群平台的大学生活园区德育拉近了学校德育与大学生的距离,让德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德育工作更加务实,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网络社群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民族文化在网络快车道上并驾齐驱,在文化的并存与相互渗透中,伴随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交织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而这些都在大学生所处的网络社群中暴露无遗,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加入自己喜欢的“朋友圈”,成为某种利益的共同维护者。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文化之间的冲突会对他们健康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障碍。所以,网络社群平台下的生活园区德育工作需要认清这一点,重点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

3.网络社群强化了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大学生活园区是大学生自由平等交流、互相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这种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不仅在现实中发生,在网络中实现得更为全面。通过网络社群平台开展园区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在虚拟世界中也能不断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由此,通过德育工作对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双向渗透,可以及时发现并有效避免德育效果在学生中呈现“两面化”的情况,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基于网络社群平台的大学生活园区德育路径有以下几点

1. 完善生活园区德育工作制度。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互联网思维,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互联网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注重从制度层面保证网络平台与德育工作的共同推进,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活园区网络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并根据网络德育的实际开展状况建立健全新的制度,规范园区德育工作者借用网络社区平台开展园区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2. 组建生活园区德育工作队伍。在工作实践中,大多数高校都以生活园区为单位成立了类似“宿舍管理楼委会”之类的组织,以网络为载体成立了类似以生活指导为主要内容的论坛、贴吧等网络社群,分别从生活中和网络上了解园区同学的生活状态、最新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配合网络德育工作指导教师按照相关工作制度进行引导或处理。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完善,逐步规范网络社群的组织、建设、发展,使其由无序变为有序,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高校能够有效地予以控制和引导。在已有的宿管组织和网络组织的基础上,将他们相互融合,并发挥园区教师、住楼辅导员、学生骨干、网络意见领袖的各自作用,形成网络舆情并及时掌控,相互传达,及时反馈。

3. 研究生活园区网络德育典型案例。近几年,校园网络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综观各个案例可以发现,任何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毫无预兆的,所以为防患未然,生活园区网络德育工作队伍需要探讨生活园区发生的典型案例,总结网络群体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规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为高效生活园区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这其中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对学生网络社群组织的管理等问题。

4.培养园区网络社群平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的方向,能够成为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典范。意见领袖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其影响力左右其“跟随者”的观念和言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要有效引导生活园区大学生舆情,控制、减少非理性舆情事件的发生,不能忽视网络社群平台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为有效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在大学生较为聚集的人人网、百度贴吧、QQ、微博、微信等,利用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优势,培养网络社群平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最好来源于生活园区,受教师和大学生的认可,他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自主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基于网络社群平台的德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自由沟通,保持互动,形成健康和谐、温馨向上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爱民.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3)

[2]郑芬芬. 浅谈网络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6)

该课题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生活德育”视野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TCC2013YB02

作者简介:王嘉博(197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网络环境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