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导育教学

2016-05-14 07:08杨美定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历史课堂

杨美定

摘 要: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承担着导育的重任。从历史教学中导育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谈论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导育教学。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育教学;教师素质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导育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人和事的育人因素,恰当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而让学生在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一些地区兴起的校园德育工作“全员育人导师制”中,要求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都担任导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发展等各个环节,无论课内课外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指导。基于这点,中学历史教师也不例外。事实上,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历史史实方面的记忆和积累,而忽视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在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思路狭窄,缺乏思考、领悟和借鉴。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育人作用甚至是育人优势,要求教师强化并承担好育人导师这一重要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育的目标任务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中学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因其内容中含有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素材,使其能在中学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的阐述。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中学历史课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要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育的方法措施

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育的实效性,既不能按传统方式的“单向输入”一言堂,也不能不求实效的“海阔天空”乱言堂。必须要紧扣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性塑造需求,必须要根据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找准导育点,探究既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导育路径。

1.找准适于渗透的导育点

有心的历史学科教师不难发现,每一节历史课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即德育教育导育点,甚至一节历史课中可能有几个导育点。就整套中学历史教材而言,无不在揭示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和真实社会认知。就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有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有英雄主义的,有自强不息的,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有引以为戒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包拯断案,万斯同闭门苦读,林则徐对联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气,匡衡凿壁偷光,勾践卧薪尝胆;夸父的执着,岳飞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不胜枚举。但并不是所有的导育点都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并不是所有的导育点都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师判定某导育点的导育价值,是否实施导育,还要结合学生认知实际,结合社会现实与发展实际判定,这一导育点要是正能量的,要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更要是学生普遍能理解领悟的,能化为学生内在动力的。找导育点包含两方面,一是用当堂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感知、领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历史规律联系未来发展;二是针对要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引用恰当的某一项或某一系列相应的历史事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事实丰富说教,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不同的导育点以及不同的导育对象,选择的方法也会随之不同。同样的导育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大体来讲,导育方法有以下几种:(1)正面诱导。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或存亡之秋,或勇敢智慧,或奋发图强。(2)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学习中国的抗日战争时,“731”部队、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大量历史事实,再结合一些经典的、学生印象深刻的抗战影视,既感受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又认识到中华人民的同仇敌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直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活教材”,如,会泽的扩红基地、铜商文化、会馆文化都是现成的、丰富的导育教材。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教育。(4)比较甄别。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人物、事件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对历史人物特别是有争议的人物、反面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认知,以美为镜,以丑为戒。(5)现实对接。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历史发展对今天的影响以及对人性的影响入手,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受到的启示,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比如,把近代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和现代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介绍优秀历史人物的少年立志时联想当代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由历史上中外发生的社会变革联系当今中国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思考。当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境采取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教师选择何种导育方式应综合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学生接受,学生乏味、抵触、反感的导育方法宁可不用;二是切合导育内容实际,师生便于操作,学生便于掌握;三是符合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节约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向课外拓展;四是达到思想领悟与历史知识积累相辅相成,导育过程中的历史知识积累会让学生更感兴趣,记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让学生对社会、人性具备更全面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营造民主和谐、乐学善教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创设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导育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使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导育效果。在导育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一要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二要民主平等,师生互动,教师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认知主体和教学活动主体;三要引导学生自主认知,学会思辨,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四要熏陶感染,情景交融,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当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包含的不仅仅是以上内容,还有伦理、心理、情感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总结,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三、教师素质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育的关键

教师是社会的委托者,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一定领域的人才,教师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责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要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育目的,少不了教师的启迪、引领。而且,教师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课堂驾驭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导育效果,决定着教育质量。

1.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导师

一要有心,历史教师对导育教学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要视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一个合格的导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人对事的态度、行为习惯和理想追求,把学生的个性成长看得比学习进步更重要。一个合格的导师要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只是知识不达标,影响的是一个阶段一个领域,如果思想品德出问题有缺陷,影响的将会是他的一生。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一个师德高尚,对世界观、价值观有正确认识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职业道德不称职的“导师”要么对学生不负责任、漠不关心、听之任之,要么让学生混淆视听,把学生带入歧途。

2.历史教师必须业务素质过硬

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要对中学所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熟悉和把握,审视历史教材内容中深藏的哲理,抓住教材中的经典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抓住教材中的经典历史事实深层次挖掘其育人因素。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历史教师要善于统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和发展形势、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围绕导育目标,运用讨论、探究、情景剧导演、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导育方式,实现导育目标。历史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学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全方位思考问题,教会学生成熟的、稳重的思考方式。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分为历史史实、经济历史、政治历史和世界历史四个板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更高层次分析,让学生体会每个板块从整体上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历史教师始终保持良好教态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都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教师的教态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且有先入为主的效果。教师要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用端庄、亲和、自然、精神的教态面对学生。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教师要多给学生肯定、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总之,应各级各类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导师”角色,自觉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导育的目标任务,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给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韦秀鸾.农村中学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历史课堂
Seminar教学法在营销专业课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职业学校提升教师素质案例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