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

2016-05-14 03:38钱国宝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转变教师学生

钱国宝

【摘 要】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的能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吗?这种情况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模仿这个名家,一会儿效仿那位大师;就是一些勤恳扎实工作的中年教师也开始感叹: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

【关键词】教师;学生;转变

新课程、新理念随之而来的当然要有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得抓好关键两点:一是学生怎样学;二是教师如何教。

语文学习的任务无非是读书,写字,写文章和语言交际。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对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字写不好。这与训练不足指导不到位有关。二是不会写文章甚至怕写文章,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不少人还是不会写作文。三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以前有人作过统计,学生考上大学还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学生做习题可以,但是给他一篇文章往往总结不出要点,更说不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们不禁要问:应该让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都哪里去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交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一、多一点澎湃的激情

一堂好语文课的基础是教师富有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充满激情的课堂,犹如蓝天白云飘,雨后彩虹斜,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充满激情的课堂,又如奔腾不息的急流,浪花翻卷,活力飞扬,铿锵有声。

激情,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对事业的爱,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执着与追求。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情绪,走上讲台,把倦怠藏匿起来,把低落远远抛开,把委靡化为振作,把不快粉碎、把冷淡撕裂。让激情的风帆鼓得又满又圆。

激情是倾心的投入,是教师与文本之情的真正交融,它有深切的同情,有殷切的悲悯,有忘情的喜悦,有裂眦的愠怒,有热情的赞美。激动处,酣畅淋漓,慷慨激昂;愤慨时,扼腕长叹,义愤填膺。

以情激情,以情促思,以情增智。激情洋溢的课堂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它活跃思维,开阔思路,挖掘学生的潜力,澎湃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活化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创新能力。

请谨记德国教育家第斯惠的告诫:“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予激励、唤醒、鼓舞……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只有教师充满激情的生命在课堂上熊熊燃烧,学生的生命之花,才能娇艳的绽放。

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

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

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

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背影”入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刻画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爱”的体恤。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

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

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读了本文,你感觉滋味如何?这是个很感性的问题,既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太难回答。果然,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滋味”,一句,两句,只言片语,有些答案也很到位。一般的处理是教师选择自己中意的答案归纳一下,就完事了。但那位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一方面逐句修改完善学生的答案,并且为它们添枝加叶,成为通顺优美的语句。老师紧接着修改学生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问题。我们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有时学生的回答明明很有展开的契机,却有意无意轻易放过去了,实在是可惜。

(四)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示如果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妨偶尔为之

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看到不少的语文课堂,学生根本不会做主人,老师提出三个问题,开始分组讨论,乱哄哄的一阵之后,教师点名几个“尖子”回答了事。这样的课,看着热闹,学生开心,老师轻松,但是真正的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转变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美育教师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聪明的学生等